打铁花(非物质文化遗产)_百度百科

打铁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打铁花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开封打铁花更被誉为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 [8]打铁花表演时,在一处空旷场地搭出六米高的双层花棚,棚上密布新鲜柳枝,上面绑满烟花鞭炮和起货等,棚中间竖立一根六米高的老杆,使花棚总高度达到十米以上。旁边设一熔炉化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铁花又点燃烟花鞭炮,再配上“龙穿花”的表演,场景蔚为壮观,呈现出惊险刺激、喜庆热闹的特点。 [1]
2008年6月,河南省确山县申报的打铁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88。 [1]
中文名
打铁花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申报地区
河南省确山县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俗
遗产编号
Ⅹ-88

习俗起源

播报
编辑
“打铁花”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13]初源于工匠们的祭祀活动,与当时的炼铁业和民间信仰有密切关系。 [16]每年年初,五门工匠开业之前,为首的工匠就会经过协商,搭好花棚,并在花棚的北方,面向南搭一神棚,选定吉日,到本县老君庙、火神庙中献上各种祭祀品。之后,五匠中各门店、字号内的所有人等,都抬着本店供奉的老君神像,列队而行,一路吹吹打打、鸣放鞭炮到神棚。沿途各工匠的店铺都要设香案供品迎送。队伍到达神棚后,把老君神像安放在神棚之内,举行祭祀仪式,求老君爷、火神爷保佑全年平安、生意兴隆、四季发财。夜晚开始打花。参加打花的多是各门店的工匠,打花之前都要在神棚内跪拜、更衣,求神灵保佑安全,避免烧伤。
工匠们的祭祀活动得到道士们的支持和参与。道士们或提供打铁花的场地(多是属于庙产的空地),或出钱出物。在工匠们祭祀游行时,道士们往往组织笙、箫、管、笛、丝竹、锣鼓等乐器,为工匠们助兴助威。平时,工匠们为道士们铸造钟、、云牌、香炉、火盆之类,也是不收费的。遇到道教的重大庆典,道士们也会出钱出物,请工匠们举办“打铁花”,为道教增添光彩。这无形中促进了“打铁花”活动的开展。显而易见,“打铁花”的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展示本行业的气派,取悦于群众,扩大影响,等于做一次广告。二是讨个吉利,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 [2]
确山铁花始于北宋,鼎盛于明清。古代确山道教圣地乐山,与湖北武当山泌阳铜山并称中原道教三山。打铁花原是炼丹道士祈福禳灾、驱邪镇宅的法事活动,也是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每年春节开业时和道士们一起为祭祀共同的祖师爷——太上老君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具有道教神秘色彩和五金工匠的行业特点。
北宋灭亡后,打铁花随着确山人的南移和北迁流传全国,形成了不同的式样。明清时期,由于官府提倡和社会各界支持,确山铁花达到鼎盛,并从原来的工匠开业庆典或玉帝、老君、王母娘娘诞辰等道教祭祀活动扩展到还愿、升迁、嫁娶、高中、建宅节日等一般性的喜庆活动。确山铁花在本土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放鞭炮、放烟花、耍龙灯、打铜器、游社火等多种艺术元素,逐渐形成恢弘壮阔、气势磅礴、喜庆吉祥的独特表演风格。民国初年,因战乱和灾害,确山铁花濒于灭绝。新中国成立后,确山打铁花也仅于1952年、1956年和1962年表演过三次。至1988年,经杨建军挖掘整理与改进,确山铁花再次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3]

习俗形式

播报
编辑
打铁花表演前,要在一个宽阔的广场中间搭起一个丈余高的二层八角大棚,第一层4米高,第二层1.5米高,称为“花棚”,花棚顶上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起火等。花棚顶部正中竖起一个丈余高的杆子,称为“老杆”。老杆顶上也绑上长挂鞭炮、大型烟花,称为“设彩"。此花棚象征着一元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之意。花棚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用大风匣(现改用鼓风机)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者所用的花棒,是一根拳头粗细、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棒的顶端掏有直径3厘米大小的圆形坑槽,用以盛放铁汁。打铁花时,打花者头戴反扣着的葫芦瓢(起防护作用),赤裸着上身,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上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下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十几个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另一棒接踵而至,棒棒相连,络绎不绝。棒中的铁汁冲向花棚,遇到棚顶的柳枝后迸散开来,点燃了花棚上的鞭炮和烟花,铁花飞溅,流星如瀑,鞭炮齐鸣,声震天宇。技高一筹的打花者,能一棒击中老杆,点燃最高处的烟花和长鞭,称为“中彩”。中彩者当报出单位、姓名,披红挂花,奖励钱物,十分荣耀。 [3]每当打铁花时,附近的龙灯会都组织龙灯赶来助兴,在铁花飞溅的花棚下穿梭,称为“龙穿花”。“龙穿花”是显示每个龙灯队阵容、意志、技巧的最佳场合。“穿花”穿得最好的龙灯队会受到同行和观众的好评及敬慕,也会受到打铁花组织者的奖励。 [2]
打铁花打铁花打铁花打铁花打铁花打铁花打铁花
打铁花

举办地区

播报
编辑
古时候不仅大作坊、大字号的工匠组织举行“确山铁花”活动,村镇集市中的小炉匠、小铁匠铺,也会举办小型的“打铁花”活动。他们一般不搭花棚,也不举行祭祀活动,只是选择一棵不太高的柳树或枣树,把鞭炮、起火绑在树上,把群众自愿捐送的废铁化成铁汁,用木板或木锨往树上打。 [2]
晋城铁花
元宵节期间,晋东南长治晋城一带有“打铁花”的习俗。还有的民众在腊月期间,将大量的生灰铁碾成粉末,制成大量地塌,准备元宵节使用。到元宵节晚上,把准备好的铁粉放在大广场中,生起一盘盘炉火,就可以开始打铁花了。 [21]它与图腾崇拜、原始歌舞有着很深的联系,经过驱傩仪式由宫廷传入民间,演变成乡村祭祀、娱神、迎神的赛会。 [23]
晋城市打铁花技艺是对传统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把传统打铁花设备改进后,表演时配上音乐、灯光和原生态表演,给人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场面震撼。 [17]
长城铁花
长城铁花发源地是北京市延庆区石峡关段古长城,是当年李闯王进京破关的地方,是烽火狼烟岁月兵戈之争中文化交融碰撞的产物。长城铁花演出2016年以来一年四季做到了常态化演出,并研发了一些旧有传统打法无法想象的铁花设计,如“长城铁花之佛光普照、冰火两重天(冬奥)、普天同庆”等难度更大更震撼打法。 [22]
宁夏铁花
早先,宁夏各地都流行“打铁花”。打铁花的位置,一般会设在舞龙的大场子里,与舞龙的活动相结合。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该活动渐渐没落。 [24]
长治铁花
长治境内群众把铁花叫作铁骊花,正是取“铁犁华”的谐音。熔化铸铁有一定限度,以稀而不散,稠而不沾为好。打一场铁花要耗费很多铸铁,少则数十斤,多则上百斤。玩者人数不限,或十数人或数十人,一般都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解放后,随着烟火的普及和发展,打铁花的活动日益减少。进入七十年代,基本消亡。 [25-26]
泰安铁花
打铁花在泰安又称为“铁水打花”,是春节民间娱乐,其在火药出现后它与烟花、鞭炮组合在一起,使表演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27]
景泰铁花
景泰县芦阳、红水两乡的“打铁花”又称“花会”,是五、六十年代老百姓“苦中寻乐”的产物,是当地群众春节期间喜欢的传统节庆形式。 [28]
铁花演出
2004年和2005年,“确山铁花”应邀到郑州市森林公园举办的中原文化庙会上表演,被授予民间艺术表演金奖和特别金奖。2008年春节,应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组委会邀请,在北京中央电视台北普陀影视基地连续演出10余场,被评为该活动金奖第一名,誉为“中华第一铁花”。 [2]
2021年春节期间,开封万岁山景区的“打铁花”表演,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火红的铁水被打上天空,“铁花火雨”引来观众阵阵欢呼。“打铁花”是开封著名的传统民俗节目,是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节目开始后,在开封王家铁水打花第六代传承人王军的带领下,将生铁烧至1600℃以上,化成铁水,一人舀起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人则用力击打空中的铁水,瞬间铁花四溅,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在夜空中绽放,如流星般漫天划过,顿时亮如白昼。 [11]

价值意义

播报
编辑

传承价值

打铁花技艺历史悠久,表演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打花艺人在千余度的铁花中赤膊上阵而能进退自如,不被烫伤,现代烟花的灿烂夺目和传统绝技的神秘惊险交织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打铁花涵容了道教文化、商贸习俗、民间工艺等内容,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宝库,为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符号价值

确山“打铁花”以在黑夜中绽放出如同烟花般的绚丽夺目的金黄色铁水。所指寓意方面,即确山“打铁花”取“铁花,铁花,铁定要发”和“打花,打花,越打越发”的美好寓意,借此来表达人们祈福禳灾,祈福求财的愿景。 [14]百姓通过“打铁花”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富贵吉祥。 [28]据传,“打铁花”可趋鬼避邪,来观赏“打铁花”的人也可祛除身上的邪气。 [23]

艺术价值

“铁花”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为金黄色,形状呈烟花似散落,给人强大的视觉盛宴。在当前,“打铁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人们观赏并且赞美他所具备的艺术价值。 [14]

环保价值

“打铁花”所使用的铁水不同于火药,它不会对大自然产生空气污染,且同样具有烟花的效果。 [14]

商业价值

确山“打铁花”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出商业价值。 [14]

传承保护

播报
编辑

保护措施

2006年,打铁花入选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
2017年10月,景泰县文化馆申报的景泰打铁花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20]
2019年,长城铁花的“一种打铁花装置”进行了专利保护申请。 [22]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确山县文化馆获得“打铁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4]
2021年,蔚县打树花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8]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打铁花”项目保护单位确山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12]

传承人物

杨建军,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编号:05-3035,河南省确山县申报。 [1]2002年,杨建军自筹资金20多万元组建了确山铁花民间表演队,开始对这一千年绝技进行传承和展示性保护工作。 [5]
开封打铁花艺人王军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融入舞火龙等民俗元素,并创新出“铁花火龙”表演节目。 [9]

社会影响

播报
编辑
重要活动
时间
活动内容
2004年和2005年
“确山铁花”应邀到郑州市森林公园举办的中原文化庙会上表演,被授予民间艺术表演金奖和特别金奖。 [5]
2017年1月23日
民间传统焰火表演“打铁花”在郑州市福塔西广场举行。 [6]
2020年2月13日
在濮阳东北庄大集古镇的迎宾广场上,上演了一场烟火晚会——确山打铁花。 [7]
2021年2月25日
农历正月十四晚,河南开封万岁山景区上演传统民俗“打铁花”,庆祝元宵佳节。 [10]

文化轶事

播报
编辑
关于“确山铁花”,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豫南大旱,为解除旱情,大伙自愿捐钱修建一处庙宇,要铸一口大钟放在庙里。各家各户就把自己家中的铁器拿到场子上,由铁匠们把铁器熔化成铁汁。这时飞来一群乌鸦,它们盘踞在树上呱呱乱叫,怎么也轰不走,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他从地上捡起两根柳木,蘸了些熔化的铁汁,把柳木向上一击,铁汁溅起了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焰火一般照耀了天空,乌鸦受惊纷纷飞跑。当大家都为这突如其来的奇景惊叹不已时,老人已经不见了。这个美丽、神奇的传说,证明了确山铁花的源远流长。确山铁花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最早的确山打铁花活动,充满道教的色彩和行业的特征。宋代崇尚道教,确山县境内的老乐山,曾是道教圣地,与湖北武当山、泌阳铜山并称为中原道教三山(武当山称为金顶山,铜山称为铜顶山,乐山称为铁顶山),道教庙观遍布全县,仅乐山一处,就有“八宫二观一拜台”之称。社会上的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与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个祖师“太上老君”,所以,工匠们与道士们可谓师兄弟。 [2]
打铁花本来是作为祭鬼驱崇的一种仪式。民间把那些含冤自尽或不幸早丧的人叫作“屈死鬼”,过去殡葬这类死者便要打铁花。按照迷信观念,这些“屈死鬼"不能投胎转生,所以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或七月十五,专门打铁花为那些冤鬼鸣冤。出于这种目的,场地特意选在老国槐树下,有意将铁花朝槐树枝叶之间打,以象征铁树开花。人们选用这种方式寄托对“屈死鬼”的同情,祈望他们能象铁树开花一样,再世成人,从而形成鬼节打铁花的习俗。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