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攸、修」读作「yōu、xiū」,而「筱、條」却读作「xiǎo、tiáo」?

补充下: 不是说这个问题没有价值,比如答案里提到 为什么匀读yun,笉读qin;为什么「夭」读作 yāo ,而「笑」却读作xiào ? 夭 笑等都是 …
关注者
77
被浏览
8,721

2 个回答

謝邀。

“攸”聲旁的這幾個字上古都屬於幽部字,從等韻學上說幽部有一、二、三、四這4個“等”。

“等”的概念,見維基百科:

韵图

幽部的一、二、四3個等中的絕大部分字(99%以上)到了中古轉入宵部,到了近古進一步變為現代漢語普通話的ao、iao系韻母。但是三等比較特殊,它在三國以後當中的一部分字(三等重紐A類開口)轉入侯部,如果不好理解,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現代漢語普通話iou(iu)韻母的前身(但當時不是全讀iou的)。

上古諧聲時代的的形聲字只要韻基相同就可以了,對聲母、聲調及音綴(介音、韻尾)的差別沒必要太過追究。“勻”聲符基本都屬於上古真部的三等字。真部三等字依照是否有-w-介音分為兩類,相當於現代漢語普通話的in和yun(yun的嚴式國際音標實際是yin)。它們的韻基in還是一樣的,實際上不存在韻母的分化。“夭”和“笑”也是一樣,韻基ao沒有分化。這在當時都是符合造字規則的。

這個問題需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從造字上來說,這幾個字的讀音就不一樣。如果這幾個字讀音相同,那麽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來説,就不好解釋語音分化的條件了。同時,造字時代,諧聲字與諧聲聲符的讀音應當是接近的,才可能選擇以攸聲作爲聲符,而不是其他的聲符。這四個字都從攸聲,古音都在幽部,上古時一般都歸入幽部,他們的主要區別在於聲母與等。(見下表)

其次,還要考慮歷史音變。從上古到現代讀音的區別變大是因爲,歷史演變過程中,字音根據各自的音韻地位發生相應的系統性音變(特殊音變除外)。這個諧聲系列,三等的字如攸修二字,中古在尤韻系,音變爲今音的韻腹讀作ou;四等的字如筱條二字,中古在蕭韻系,音變爲今音的韻腹讀作ao。再加上原本的聲母與介音的區別,以及歷史過程中的變化(如 ʎ 變爲j),四字就成了現在的讀音了。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