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國史館研討蔣經國 學者:開明保守兩路線擺盪〉。首圖來源:包德納 Bernard Bordenave(1944-)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前總統蔣經國在台灣民主化的歷程上留下紀錄,其中一項嘗試為任用臺籍官員。早在蔣經國任行政院長時,他就建議臺籍謝東閔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張豐緒為臺北市市長,同時也升臺灣籍將領陳守山出任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成為「軍隊本土化」政策之先例。

然而,有學者提出,蔣經國的用人原則,還是外省人為主,本省人在旁或在下,而這個用人精神,也延續至現在的藍營。(責任編輯:連柏翰)

1988 年,蔣經國逝世,開放設置於臺北市圓山忠烈祠靈堂,供民眾瞻仰遺容。

1988 年,蔣經國逝世,開放設置於臺北市圓山忠烈祠靈堂,供民眾瞻仰遺容。圖片來源:包德納 Bernard Bordenave(1944-)

國史館舉辦「威權鬆動」研討會,今天上午聚焦「蔣經國因素」;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表示,蔣經國在「開明」與「保守」兩條政策路線擺盪與平衡,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得以繼續屹立不搖,蔣經國的角色不應被完全抹煞。

國史館舉辦「威權鬆動:解嚴前臺灣重大政治案件與政治變遷(1977-1987)」國際學術討論會

國史館 12 日、13 日舉辦「威權鬆動:解嚴前臺灣重大政治案件與政治變遷(1977-1987)」國際學術討論會,今天上午聚焦「蔣經國因素」。

林孝庭、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台灣研究主持人戈迪溫(Steven M. Goldstein)、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松田康博、美國孟斐斯羅得學院名譽教授康培莊(John F. Copper)視訊發表論文,並由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主持。

蔣經國在「開明」與「保守」的政策路線擺盪

林孝庭認為,中華民國在 70 年代初期,先後失去聯合國席位及大多數國家的外交承認,蔣經國無法全然拋開 1949 年從中國大陸帶到台灣的法統框架,但主政後面對諸多內外艱困挑戰,又迫使他必須逐步讓政治走向在地化與本土化,同時必須應付黨內保守勢力反彈,他在「開明」與「保守」兩條政策路線擺盪與平衡。

林孝庭指出,80 年代發生的諸多政治案件,蔣經國身為國家領導人,其歷史責任歸屬問題無從迴避;但已步入晚年的蔣經國能認清大勢,在明知國民黨可能丟失執政權情況下,依然決定開放黨禁,終結威權統治與強人統治,開啟民主化進程,著實需要一番智慧與勇氣;若無蔣經國以政治強人高度,在生命最後階段奮力打開新局,蔣經國亡故後,無論誰繼承其位,都將缺乏足夠威望與膽量來達成此目標。

林孝庭認為,直到今天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得以繼續屹立不搖,蔣經國的角色不容被完全抹煞。

「外省人主政,本省人在旁或在下」

蕭新煌指出,蔣經國用強人手段結束強人政治;「開明、專制」四個字說明了蔣經國的心境,也就是「我開明但我專制,外省人主政,本省人在旁或在下」,現在一些藍營菁英還是有這心態,但現在已是西元 2020 年,「若還不變,這不是好事情」。

面對華美斷交,蔣經國否定政治改革的可能

松田康博指出,在 1971 年尼克森宣布訪中後,面對「可預期的華美斷交」,台灣應有預先準備好的因應對策。

松田康博表示,中美關係正常化在 1978 年宣布,面對華美斷交,國民黨政府在輿論與宣傳工作做得非常完美,但政治革新卻不是如此。

松田康博說,華美斷交之際,國民黨當初也曾展現出「改革」的姿態;不過,蔣經國看了改革方案,認為共匪必定更積極滲透利用分歧份子、台獨份子、匪諜顛覆。因此,必須在思想上、言論上,一步步肅清,才能安定自己、保護自己;蔣經國明確否定了政治改革的可能性。

松田康博說,1971 年、1972 年時,蔣經國剛上任行政院長,展現邁向改革的嶄新形象;不過,1978 年、1979 年的蔣經國總統,看不出有活力的形象,已變成相當保守,這是兩個不同的蔣經國。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外媒揭 195 萬中國共產黨員資料,全球企業、情報單位早被紅色滲透!

東風 17「命中畫面」曝光!中國正悄悄擴充真實版「火箭隊」, 350 個核彈頭打一個算一個

【精選 15 則中天違規事件,跟中天說掰掰】從「鳳凰雲」到「封台倒數」,你還記得哪些誇張新聞?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國史館研討蔣經國 學者:開明保守兩路線擺盪〉。首圖來源:包德納 Bernard Bordenave(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