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箭,奇兵制勝。這是令人欽羨的傳奇故事,每個人都想快速成功,但成功其實沒有捷徑,不能速成。有的只是決心、毅力、練好基本功,不達目的,絕不終止。曾國藩「紮硬寨,打死仗」的作戰方法,某個程度上是成功制勝的不二法門。

一個年輕人想創辦新事業,由於生意模式相當有想像力,再加上他精明能幹,因此所需要的資金很快就籌齊了,我有幸也是其中一個共襄盛舉者。不過就在最後公司即將成立的時候,我發覺這個年輕人並沒有實際出錢投資,只以技術及能力作價,取得部分股權。

對這種做法,我完全不能認同,我要求這位年輕人也要多少出一些錢。因為如果他沒有真的把錢丟進來,代表他的決心不夠;如果賠錢,也缺乏感同身受的痛苦。在我的堅持下,他終於同意也出了一小筆投資,金額不大,但對他而言,已足以形成「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壓力,有助於他的全力投入。

這是我一向的工作習慣,把自己置於不能回頭的境地,非要往前走,殺出一條血路,才有可能活著回來。因為這樣,我才會是一個道道地地的「窮寇」,完全處在拚命的狀況,任何人都不能掉以輕心,否則我隨時有可能在絕境中展開反擊,並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身處絕境才有可能逆轉形勢

說「拚命」,當然只是形容詞,每當我處在這種退無可退的情境時,我反而是異常的興奮與冷靜,因為我知道身處「絕境」,在絕境中只有冷靜,才有機會奮力一搏。

因此,任何事我都做最壞的打算,做最深的準備,用最基本的方法,絕不花拳繡腿,把基本功做足、做實。這時候工作與我完全融為一體,事情的成敗也就是我的成敗,那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要創造這種境界,公司中怎能沒有我自己的錢呢?我沒投資,玩的是別人的錢,沒有切身感,當然不會進入「天人合一」的情境。

本來我以為這只是我個人的性格,但後來我讀到清末湘軍領袖曾國藩的著作,其中提到湘軍如何從非正規軍的鄉勇,轉變成為打敗太平天國軍的主力,其關鍵的作戰邏輯是「紮硬寨,打死仗」。

湘軍的營寨有3層防禦:深溝、竹塹、堅壁清野,讓敵人完全沒有輕越雷池的機會。而「打死仗」則代表領軍者的決心,鄉勇投軍,完全是為了成就功名時的榮華富貴,唯有勝利才能擁有一切,因而每個人都抱著必死之心以求勝。這是湘軍經常能以寡擊眾,最後並成為清末安鄉定國的主力軍隊的原因。

「紮硬寨,打死仗」把我破釜沉舟、全力以赴、不達目的絕不終止的工作邏輯,做了最簡單有力的注解。

這其中更蘊含了幾層的意義:(一)紮實做好每一件事,沒有捷徑可走;(二)任何事做最壞的打算,先把失敗想清楚,甚至先把「後事」也料理了,然後方可全心全意打仗;(三)認同天下沒有容易做的事,任何事只有徹底做到時,才可能有成果,這些都是「紮硬寨,打死仗」的基本理念。

相對於「紮硬寨,打死仗」的是「輕鬆做,走捷徑」,當大多數人想去走捷徑時,全力以赴的人成功的機會就變大了!

(本專欄文章已受何飛鵬先生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