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茶距离资本市场有多远?一个传统产业的困境与突围|新经济地方志_腾讯新闻

川茶距离资本市场有多远?一个传统产业的困境与突围|新经济地方志

财联社上市公司报道部正式推出:“新经济地方志”栏目,将聚焦区域经济,聚焦产业集群,展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当下,各地方谋求发展“破局”的新图景。
财联社4月1日讯(记者 朱万平 王肖邦)中国茶业,无论以生产还是消费计,都毫无悬念居于世界第一。但这项“世界第一”,置于资本市场,却仍在苦苦寻求“零的突破”。至今,尚未有一家茶企,出现在A股逾5000家上市公司的名单里。
不过眼下,中茶股份和八马茶业开始角逐“茶叶第一股”,让“零的突破”渐露曙光,也让综合产值在去年达到1080亿元的四川茶业翘首以望。
茶叶中的“川军”,距离“攻下”首单IPO还有多远?财联社“新经济地方志”第二期,遍访蜀地,问道天府,尝试找出这个问题的症结与答案。
图片
如何化解品牌之痛?
不同地理条件,造就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但喝茶,在中国,是穿越四季、跨越山海的习俗。
“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山,地势陡峭,种植于此的峨眉山茶,和蒙顶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合称“三山一早”,是川茶的代表。
2022年,四川省茶业综合产值连续第二年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80亿元,稳居全国第三。
然而,很少有消费者、圈外人能够说清楚全国三强的“川茶”是什么,更遑论听过“三山一早”的说法。
这是“川茶”的最大症结:大而不强,品牌力不足。
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牟益民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四川注册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很多,但很少能与诸如西湖龙井、武夷岩茶等能在全国叫得响当当的公用品牌相比较。”
川茶缺少高知名度的公共品牌,能够代表川茶的企业品牌,除了“竹叶青”,“峨眉雪芽”等,凤毛麟角。
“如果品牌叫不响,茶叶就是农产品。”四川雅安当地国资控股的四川蒙顶山理真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先文对财联社直言。
川茶品牌大而不强,周先文认为有两点原因:
一是建立茶企品牌需要花时间、砸重金、大投入有实力这么做的本土茶企不多,二是茶叶消费的主流人群对价格敏感,如果品牌意味更高的价格,那么大众消费者宁可去买市面上便宜的散茶。
这其实碰触到茶叶行业的一个共性痛点:怎么做,才能让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溢价”埋单?
峨眉山A(000888.SZ)旗下的峨眉雪芽茶业集团公司总经理何群对财联社表示:首先,要像“波尔多葡萄酒”、“西湖龙井”那样,强化优质产区的地理标志,形成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合力发展的良好态势。
“例如峨眉山,有文脉,有史脉,有知名度,有‘五朵金花’。峨眉山茶,是非常有潜力做出公共品牌的。”何群说。
其次,基于地理标志,需要建立起一套域内茶企共同遵循的产品标准和分级制度。从产品品质出发,到建立行业规范,是“川茶”打造品牌非迈出不可的第一步。
图片
牟益民认为川茶产业缺人才,尤其是营销和品牌类人才,也是待突破的瓶颈。
“川茶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训机制,可以源源不断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人才,把全球优质的人才吸引进来。” 牟益民说。
如何赢得资本的青睐?
四川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也是人工种茶的发源地之一。2022年,四川全省茶产业面积、规模、效益位居全国一流水平,川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80亿元。
虽然四川茶品质好、品种丰富,茶园面积全国排名前列,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四川茶企挣的都是代加工费用。
“大行业、小公司”是川茶给外界的印象。
据牟益民介绍,在四川上万家的川茶企业中,超过一半沿用着古法制茶、传统包装,对这些茶企而言,加工的标准化、机械化、精制化无从谈起。
没有形成工业化、标准化体系,这是茶企难以受到资本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这并非无解的问题,也有成功先例可寻。英国品牌“立顿”在全球的成功,便证明了,茶叶行业也可以将标准化做到极致。
立顿红茶的原料虽然采购自多个国家,但通过设在英国的拼配中心,把不同产地的茶叶拼配出基本固定的口感,立顿得以确保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在各个季节买到的都是统一口感与品质的立顿红茶。
这当然是川茶,乃至国内茶企,可资借鉴的一个思路。然而,茶叶企业让资本犹豫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如何保持成长性。
茶叶的产量,受制于茶园的种植面积,存在瓶颈,如果茶企要实现快速扩张,唯有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
而要兼并收购,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资金。
四川早白尖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德勋介绍:“我们茶企,一般是现金从农户手中收茶,加工之后卖出去,还有赊欠,加之三年疫情,企业资金普遍比较紧张。”
四川洪椿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古翠琼则表示,收购兼并对企业融资提出很高要求,茶叶企业普遍面临库存大、账款周期长的压力,很难拿出自有资金进行收购,但要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却面临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何群告诉财联社记者:目前茶企普遍呈现“重资产模式”,从基地、种植、加工、销售全部并进来,负担沉重。但未来也许可以借鉴文旅以及酒店行业惯用的“轻资产模式”,通过输出品牌、输出管理,去实现规模的扩张。
川茶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那地方政府能否扮演整合者的角色?
“四川雅安当地的政府,就成立了雅茶集团,整合当地的一些企业,来打这个市场。”周先文认为,这或许是一条可行之道。
“茶企确实需要兼并重组,实现抱团发展,但民营茶企能力有限。如果国企能出来领头,一是船大,二是资金雄厚,我觉得会更容易把品牌做出来。只要四川再多出几个像‘竹叶青’这样的大品牌出来,我认为四川茶产业再做1000亿元,达到2000亿元没有什么问题。”张德勋对记者称。
不过,牟益民对兼并收购也有多一层的顾虑。
“我个人认为,川茶走重组并购只是做大做强的手段,重组并购有利于川茶的发展,但如果川茶没有核心的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和战略布局思考清晰,重组并购只会大家合在一起,不是1+1=N,很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在牟益民看来,川茶首要是以“世界的川茶”的定位,来思考整体战略,建立一个“共享、共创、共责、共担”的合作模式,让全球跨界的资源都参与进来,建立川茶的国际标准供应链。
图片
如何借助政策东风?
无论品牌打造,还是兼并收购,乃至最终扣开资本市场的大门,都离不开有为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这是川茶业界的集体呼声。
所幸,这样的呼声正在得到积极回应。2022年底,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明确目标:
到2025年,四川全省毛茶产值达到40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1300亿元,带动全省500万茶农增收、300万从业人员就业。到2030年,毛茶产值达到60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2000亿元,基本建成现代茶产业强省。
四川省政府表态,将支持符合条件的茶企申报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到2025年,培育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茶企5户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茶企20户以上。
有地方政府的力挺,有产业政策的支持,一些川茶企业对IPO开始起心动念。
今年二月,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布了2022年四川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名单。包括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早白尖茶业有限公司、四川华义茶业有限公司、四川省百岳茶叶有限公司等多家四川茶企有意冲刺IPO。
四川洪椿茶业有限公司位列拟入库企业名单,该公司董事长古翠琼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我们确实有这个(上市)的想法,但要慢慢来,先把企业做大做强再说。”
张德勋也对财联社记者透露,此前,四川早白尖茶业有限公司一度想先在境外上市,但作为农业类企业,有很多规范性的问题,比如采购茶叶,往往采用现金支付,这不太满足上市的规范。
“我们现在一是抓紧把自己做规范,二是要把自己的品牌和利润做起来,否则上市就无从谈起。” 张德勋表示。
眼下,中茶股份和八马茶业两家茶企正激烈角逐A股“茶叶第一股”,让川茶企业拭目以待。
2023 年 3 月 1 日,上交所官网显示,中茶股份更新上市进展,公开募股申请已被受理。同一天,八马茶业放弃创业板,在深交所主板递交的 IPO 申请,审核状态也变成了 " 已受理 ",招股书同步做出更新。
至于,川茶距离登陆资本市场还有多远?
相信已不遥远。
(编辑 刘琰)
(财联社记者 朱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