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企人大花筒無錢交租 大學生上繳打工費 勸家人理性消費 反被批自私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個人增值 - D230418

屋企人大花筒無錢交租 大學生上繳打工費 勸家人理性消費 反被批自私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3/04/18 21:38

最後更新: 2023/04/19 12:26

分享:

分享:

作為一家人,即使是青少年,有時亦要分擔家庭的支出。近日一位網民在社交平台求助,指一直因家庭經濟糾紛感到迷茫,但不敢和朋友傾訴。事主提及自小家境窮困,每月的花費只是剛好夠用,但事主今年上大學申請助學金做兼職,而且事主爸爸工作情況有所改善,家中財政狀況理應有所起息,可惜家人由於完全沒有規劃金錢既觀念,連事主讀大學後打工的錢亦被求上繳。

點擊圖片放大
+2

事主家人可謂「大花筒」,當每個月頭事主的爸爸給家人錢後,家人就立即上網購物。事主指出媽媽每日去超市買很貴的菜,買一隻鑊便花費數千元,最後連交租也沒錢,月尾沒錢吃飯。連事主爸爸所給的買平板電腦的$5000開學費用,亦被家人扣起只剩下一千,一度不知如何上網課。

直指家中開支管理不善 事主反被批自私

事主月初問家人月中有沒有冇錢交租,家人竟然說沒有。但事主指出家庭開支毫無預算反被指責,其家人又指事主的姐姐每個月把所有揾到的錢都全給家中,事主的說法反被批自私。此外,事主熱愛彈琴,儲錢自費兩萬買鋼琴,其後一直被家人責備指不如花錢買菜,鋼琴更被媽媽搬走,事主更因為買鋼琴負上罪惡感,感到迷惘。

事主認為家人若妥善管理金錢,就能有足夠開支,但一提出此想法就被責備,家人又指喜歡隨性消費,想花多少就花多少,不够再想辦法。雖然爸爸每個月給的錢足够用,但其家人亂花錢的方式,不論有多少錢都會提早花光,亦不會規劃問支,當不夠錢就問事主爸爸或事主,令事主判斷不到應該如何做才正確,十分苦惱。

網民建議保密個人金錢狀況 財政獨立

網民一致認為,事主應堅守底線,不可再透露自己的收入和財務狀況,更應該開立個人戶口,有部份人建議事主儲錢搬離家中,因為在家住的開支隨時更大,亦有人認為長貧難顧,主角應先顧好自己,有能力才為家人分擔經濟壓力,「財政各自負責」,提醒千萬不要再被「情緒勒索」,家人一日不改變理財觀念,有錢亦是等於掉錢進海,亦有網民笑言事主媽媽到底有多喜歡吃菜。即看網民建議︰

 

點擊圖片放大
+5
+4

專家列5個方向拆解

李雅雯《與家人的財務界線︰富媽媽教你釐清家人的金援課題,妥善管理親情的金錢漏洞》一書,就講解了五大步驟,拆解不同關係中的財務連繫,包括心理和金錢層面,以分析金錢如何引起衝突︰

1.金錢圈問題

指的是每一個人,對「我的錢可以給誰用?」的範圍問題。比如說,妹妹可以,但姐姐不可以用,同樣是家人,但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界線。

2.義務問題

「你是什麼身分,就有什麼要負上的金錢責任」。通常,人們通常對要負責的內容會起衝突,例如,一家人認為男子應供樓,兒子卻有不滿,自然增加家庭衝突,造成壓力。

3. 依賴問題

指的是由家族裡的「情感依賴」轉移到了「金錢依賴」。像上述網民的家人長期索取金錢,就是典型的例子。

4.性格問題

指的是「花錢的習慣」。同住的家人之間,因為對吃什麼、買什麼的標準不同,而累積許多壓力。好像事主一定對「鋼琴」和「菜」的各有重視,這類壓力很細微,很折磨,亦會影響一個人存錢的效率。

5.藍圖問題

指的是「人生劇本」差異。每個人對自己「現在要過什麼生活」、「未來要過什麼生活」,在腦中有一個基本的「圖像」。夫妻、伴侶之間,假如「小劇本」不同,就會吵個不停。理財的時候,如果家人之間,劇本無法協調,所有為理財而做的努力,很容易半途而廢。 

以上5點,幾乎於金錢與家人的困境中很容易地相對應。首要認識的是「金錢界線」,代表了錢包的界線等心理概念,只有學會「什麼是自己該/不該負責的?」為自己的錢包拉出清晰的邊界,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當中亦要經歷自我懷疑與困惑學會應對「我是自私嗎?」、「我不孝順嗎?」這類的「自我懷疑」。認識自己與伴侶的「金錢性格」、「金錢藍圖」用有效的心理學方法,能夠有助大家協調彼此差異,各退一步,才有機會訂出一致理財目標、共同前進,否則只可分道揚鑣。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理財觀?避談金錢易致子女漠視財務問題

家姐欠債37萬失去聯絡 遠走英國 家人被追數如何處理?

【退休規劃】家人欲移民賣樓 67歲單身銀髮族憂無家可歸 租樓定安老按揭點揀好?

=====

【開市追揸沽】內地首季GDP前瞻 消費券及「五一」受惠股追蹤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理財加油站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