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張淑芬近距離向達賴喇嘛請益,教會她慈悲的智慧,使她日後不斷帶領台積電志工用智慧來行善。

《VO》導讀:

達賴喇嘛的智慧對張淑芬的公益之路有深遠的影響,張淑芬近距離的請益後一言以蔽之:「達賴喇嘛教我慈悲智慧。」

這十年,她帶領台積電志工社、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團隊,都是依循用慈悲的心和有智慧的方法來行善之事,助人過程中,不造成他人的困擾,更不要讓受助者增加貪、瞋、痴。

(責任編輯:戴相文)

文 / 林靜宜

在公益這條路上,達賴喇嘛的智慧對張淑芬有深遠的影響,兩人是二○○七年十一月在印度種下的因緣。

那次,她陪張忠謀到印度開會,問人能否有機會拜見這位世界精神領袖,並把行程中的空檔日期告知對方,事後她才知道全球有不計其數的人想拜見達賴喇嘛,但都得要等上好久。

應該就是殊勝的因緣具足,他們真如所願在那天見到如溫煦暖風的達賴喇嘛。一開始,達賴喇嘛把她當成一般的企業家夫人,直到張淑芬脫口說出:「你來我的夢中教過我。」

這位心靈導師笑咪咪直視著她:「不是在夢裡,是在你的半醒之間。」

近距離的請益,像是當年夢裡所見所聞的再現,若要歸納相談精華,張淑芬一言以蔽之:「達賴喇嘛教我慈悲智慧。」這十年,她帶領台積電志工社、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團隊,都是依循用慈悲的心和有智慧的方法來行善之事,助人過程中,不造成他人的困擾,更不要讓受助者增加貪、瞋、痴。

我們還要鼓勵他們向前走,不能因為有了幫助而變得怠惰、依賴,要因為曾被幫助而能感恩,站出來去幫助其他需要的人,我相信每個人都是一顆善的種子,」在張淑芬的發心裡,當愈多人都能播下善的種子,這個社會就有機會善緣滿布,種樹成林。

捨得與轉念

教導的因緣持續流轉著。那次會面,達賴喇嘛送了她一尊釋迦牟尼佛像,並輕聲低語:「我們的老師。」張淑芬如獲至寶,把這位「老師」虔誠供養於家中佛堂,愈看愈心生歡喜。

有天,普力關懷協會理事長張慧芳來家裡作客,久久凝視這尊佛像,張淑芬突然心生應轉送給她的念頭,當她把佛像交出去時,由於有太多不捨,不禁邊流著淚邊叮囑朋友一定要好生供奉。

起初,她照三餐關心:「你對我的佛像好不好? 有沒有供水?」慢慢地,想起的次數變少,惦念的電話不似從前頻繁,難捨的情感也漸漸變淡,幾個月後,她突然發同在,所以死亡並不可怕。活著時,把靈魂修好,好好對待肉身,不要對人世間有太多的捨不得。張忠謀是我唯一的掛念,所以我一定要活得比他久,萬一他走了,我也可以走了。」

做公益的朋友跟她說:「想著很多人因為自己改變了一生,變得更好,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她請那位朋友不要那樣思考公益:「做什麼事都不要罣礙,也不要回頭去看別人有沒有獲得,因為你學習到的是自己本來就沒有的,充實你生命的並不是付出,而是感恩。」

用公益觀照自己,向他人學習

她的畫作屢次登上國際拍賣會,其中也有張忠謀坦言割愛的油畫。她說,放手世界更大,「畫放在家裡,是藏起來,別人買走,是掛起來。」

張淑芬的畫作「山之嶺」。畫中紅光迷漫天際,是她曾在尼泊爾山上打坐的深刻記憶。

二○一九年,她跨界水墨畫,因為覺得更能夠展現東方文化的精神內涵,她融入了油畫活潑豐富的特性,不受傳統水墨畫的黑白濃淡所限,奇趣幻化的創新風格吸引歐洲畫廊引進畫作。被藝評家譽為「既保留西畫濃烈色彩滿布畫面的痕跡,同時兼容東方藝術的溫婉細膩」。

她喜歡跟自己對話,希望無論如何,都不失去一顆純真的心,「不管年齡多大,都要學會誠實面對自己,當你深夜與自己獨處時,不會不喜歡自己。」她自我剖析,做台積電公益的這十年,時常觀照自己,也向他人學習,「我看淡許多事,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愈來愈懂得無畏。」

無畏,讓她有股颯爽英氣。吳永儀觀察母親的作畫,形容她身上有股強大氣勢,連平日調皮的小孫子也不敢靠近。

許悔之曾經與張淑芬合畫一幅「傷害與修補,入佛法大海」的水墨。他回憶,第一次受邀到她和張忠謀在台北的家,一進門,張淑芬的第一句話是:「菩薩要我來幫你,所以我約你見面。」她描繪了許悔之一個內心極為隱密的創傷和黑洞,他聽了熱淚盈眶,說不出話來。

後來,張淑芬邀他到畫室參觀,興起提議:「我們來合畫一件作品吧!」

當下,許悔之充滿踟躕,「她是一位氣場很強的人,雖然我們彼此友善,但我內心卻生起一種被震懾的恐懼。」許悔之先於一張約一百多號尺寸的日本「高知麻紙」上作畫,再換張淑芬。

他形容,作畫時的張淑芬猶如一位在懸崖邊禪坐的道人,立誓「今天若不證悟絕不起身」那般的絕不後退,目光炯炯地加墨、添色,再從顏料碟裡抓取混了鹿膠和水的「洋金」,直接用手掌、手指抹塗在她認為該加上的位置。然後,張淑芬停頓良久,取出一種美麗色粉,在畫面中加了一點點紅,「紅點加上的時候,我幾乎要掉出眼淚,她讀取了我的心,知道前半段我畫的是傷害,並且用金色串縫我以墨痕表達的苦痛,最終收束於畫面的一點紅。」

把人生當成一幅畫

張淑芬亦把人生當成一幅畫,期許在人生最後一念是心無罣礙,而不是假如能夠重新再來。她常跟人分享,做公益看似幫助別人,其實受益最多的是自身,「我學會放下,學會包容,明白了接受不完美後,才能消除一切煩惱。

她不像許多藝術家會創作一個十幾、二十多幅的系列,持續在同系列上尋求突破。她喜歡創作不同主題,從現象回歸到覺知生命深刻意涵的本質,就像她做公益,同時進行多件事。

也因為做公益,很多東西看到卻沒辦法做到,於是,張淑芬把內心感受付諸畫作,畫裡往往充滿祝福,抒發普世之情及宇宙之愛,「我是用心情與感覺去作畫,畫畫最重要的是那片刻的起心動念和美,不被框架限制,才能創新。」現在,許多人要收藏她的畫,她都會跟買家與藏家說,先做公益,再來看畫。

她自覺創作很慢,畫一張畫要磨半年,但喜愛融合不同色彩、形式、媒介材料,像是她在「柿子樹」和「觀蓮」水墨畫創作,加入拼貼藝術,豐富了構圖視覺。

張淑芬在公益推動惜食,作畫時也不浪費油彩。有一次因下手太重,畫布上的油彩過於厚重,她想了一下,拿了另一幅較小的白色基底畫布,讓一大一小畫布對貼,再正反順壓,兩張畫布分開後,頓時,原先油彩過多的那幅畫,因捨了多的顏料,下層油彩也因而得以透現出來,另一幅也因為上了一層薄薄的新色,有了樣貌,「這叫互相揩油,不要浪費的藝術,大幅的顏彩更有層次,小的也揩了這層薄油,虛虛實實,陰陽互濟,兩幅都漂亮了,多好啊!」她打趣說。

捨與得,虛和實,陰跟陽,就像小我與大我,個人與群體,多的人捨,少的人得,相生互濟,卻能同時更美麗。

引路:張淑芬與台積電用智慧行善的公益足跡

這裡買

延伸閱讀:

【女神不只人美還很努力】全智賢:只有先盡力了,才可以真正平常心

別問孩子「長大後想要做什麼」,改問「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引路:張淑芬與台積電用智慧行善的公益足跡》,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