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许鞍华导演电影《女人四十》?

关注者
347
被浏览
92,749

37 个回答

许鞍华应该是国内最好的女性导演了。

曾获三届金马奖最佳导演,五届金像奖最佳导演,以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师从胡金铨的她,第一部电影是恐怖片《疯劫》,由此加入了香港新浪潮的大流。

第二部也是恐怖片,是萧芳芳投资并请她来拍的《撞到正》,期间萧芳芳并没有干涉许鞍华的拍摄。

电影的票房大卖让许鞍华有了更多的底气拍她的越南三部曲的后两部《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

十五年后,许鞍华投桃报李,邀请萧芳芳主演《女人,四十》。

彼时的许鞍华是人生最失意的时刻,1991年执导的两部电影《极道追踪》《上海假期》票房惨败,《少年与英雄》因成片效果不佳,并未上院线。

这种失败让已经是金像奖最佳导演,拍出过大卖作品的许鞍华心灰意冷,认为自己已经不适合电影,远走日本,暂时离开电影。

蛰伏四年,许鞍华再度拥抱电影,像当年刚出道一样,重新审视电影。

1980年,萧芳芳的《撞到正》让许鞍华有了更多的机会,1995年的《女人,四十》,萧芳芳又为她带来了好运。

《女人,四十》一出现,轰动华人影坛,许鞍华一扫之前的阴霾,开始扬眉吐气。

电影拿下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最佳男配,最佳摄影等五项大奖,获得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六项大奖。

不仅如此,《女人,四十》还让萧芳芳成为继张曼玉之后中国第二位柏林电影节影后,直到24年后才有了第三位获得者咏梅。

《女人,四十》是许鞍华与萧芳芳的共同成就。

电影中,萧芳芳提议了开头和结尾两场戏,如今看来都成了经典。

第一场是萧芳芳等鱼死,一巴掌拍死了濒死的鱼,第二场是木棉花落下,被当作落雪,可见好的演员和导演在一起确实有1+1>2的效果。

电影大师特吕弗曾说过:

蹩脚电影之所以充斥着血腥暴力,是因为导演没能力通过朴素而简单的镜头表现强烈的感情。

而许鞍华的《女人,四十》属于后者,用最平实的感觉去讲生活,不歌功颂德,也不田园牧歌,只有“真实”二字。

人这一生要活三辈子,第一辈子是年轻的时候,这一阶段没什么烦恼。

不知道为谁而活,每日最大的难过就是学业有没有完成,喜欢的女孩会不会跟自己在一起。

如片中的孙定一,他是一名大学生,从来没有进入过社会。

所以暂时不能理解母亲阿娥担起整个家的责任,也不明白父亲阿炳的逆来顺受和老好人属性。

在他的思想中,快乐就是上学、追女、玩音乐,放假了就帮父母照顾爷爷,伤心就是女友不理他了。

没什么大事,也没什么愁苦,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因为他想事情只看一面,所以只顾这一面就可以让这一辈子过得很好。

第二辈子是人到中年。

这一时期上有老下有小,为家人而活,基本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生活与追求,活着就是辛苦工作、照顾老人、操心孩子。

如片中的阿娥,自己过生日买条鱼庆祝都要斤斤计较。

这并不是她小心眼,而是因为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需要省吃俭用,合理规划才不至于入不敷出。

在婆婆去世后,她一个人承担起了看护公公的重任。

因为公公有老人症,几乎忘记了所有人,唯独记得阿娥,再加上她长期与公公相处,知道怎么与他沟通,所以她自己的时间就被焦心公公占据了一大半。

与此同时,她还要平衡工作与生活。

直到邻居霞姐患癌时日无多,跟她同样得了老人症的老公临终告别时,阿娥才明白人到中年也要挤出时间留给自己和老公。

毕竟人老后最终的伴侣永远是另一半,而非子女,如果人到中年,一直在为事业、家庭而操劳人生会变得很无趣。

时间一久,鸡毛蒜皮都能成为导火索,鸡零狗碎都可能大动肝火,对工作提不起兴趣,对朋友耷拉着脸,对家人怨声载道。

有时候,活到第二辈子的中年人应该学学自己第一辈子的年轻样子。

昨日事让它烟消云散,明日来再享明日福,把什么事都扛在肩上,总有一天会压垮自己,心大一点,为自己一点,人生会更有趣一些。

第三辈子是人到老年,人老了该怎么活?许鞍华在片中设置了三个情景。

一是无儿无女的霞姐夫妻,老公老人症,但霞姐从未抱怨,总是积极面对人生,看淡生死,包容一切。

二是阿娥的婆婆,她能理解儿媳妇的不易,对她也特别好。

一旦自己空下来就会来帮阿娥处理家务事,为她排忧解难,不会让子女为自己担心,更不会拖累子女。

她的走很利索,她这样的老人懂得人老了该怎么做,也能够对儿女感同身受。

所以阿娥才会在她去世后到天台上大哭,因为以后她的累没人可以分担,也没人可以理解。

二是阿娥的公公,他患有老人症,看护所待不住,老人院不喜欢住,只能让家人24小时守住他。

否则不知什么时候就有可能出事,可他并不知道因自己老了,无形中给子女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压力。

所以在他回光返照后进行了弥补,认出了女儿,送她花,夸她美丽,想起了去世的老婆,说她是仙女,要在山那边跟她约会,对阿娥满是感激,第一次送花只给了她一个人。

某些时候,老人也明白自己子女的难处。

只是他们老了,眼脚不利索了,脑袋不灵光了,无法再像以前照顾那样子女了,反过来还需要子女的付出,才让人到中年的子女们的第二辈子过得不那么如意。

在《女人,四十》中,不管有无儿女的老人。

他们都在尽力的自己过活,不给儿女添负担,阿娥的公公婆婆都是这样。

这就是他们认为的第二辈子的活法,累点,苦点没关系,只要他们和子女都保有第一辈子的有趣就行。

这种先年轻后老年的时间规律是上天最绝妙的安排,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快乐,该怎样快乐,才能在第二、三辈子中找到快乐,才不至于在中老年时丢掉有趣。

summer snow,电影中这个场景对应了英文版片名

放了几天的大苹果烂了,一打开纸箱,讨人厌的小飞虫灰尘一样一下子扬了起来,上次桃子的葬礼上也是这样的情景。有些事情一直在那里放着,一开始以为能发生什么呢?直到过了几天,打开包装袋,里面的物品早已变了质。

期待人情也能如想象中的一直保鲜,天天在你身边却视而不见的物品都会腐烂,那些遥远的人情怎么有信心不会变呢?现在年轻的肉体,在社会上久经风沙,哪还能稚嫩如初?

组建了家庭,就要忙着生小孩,带小孩,除了小孩还有老人要照顾,这是大多数人长大后的责任。不是每个女人都想变成女强人,这其中有20岁的迷惘,30岁的坚持,40岁的无奈,除此之外还能怎么样呢?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丈夫能和自己一条心,一起在困苦的时候相互扶持,在人生得意的时候一起劝勉,这应该是婚姻里最稳固的关系。

可是现实,要么是女人年老色衰信传销,要么是男方事不作为难得糊涂高高挂起,心太软太硬都不行,唯一能行的是银行机器每月吐出的账单流水。她该怎么办呢?要离婚也过了二十年了没到非离不可的地步,他坚持到现在,她呢?

大学时留恋象牙塔里的单纯和不值钱的哀怨,哪怕有些人情算计还可以戏说是蓬头稚子学垂纶,可是长大了,烦恼就真正来了。烦恼来自底层,烦恼来自繁琐工作,烦恼来自没眼光,烦恼最终还是来自没本事还没钱,有了钱可以辞去工作自己做老板,有了钱可以自己给家人买保险买养老一起去旅行,有了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做想做的事而不是每天被你该努力你该学习洗脑催眠,有了钱我可以自己把催眠过成现实。

该意识到的事实是,大多数人还是要努力工作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的。有些人一辈子住在长大的地方出不去,眼里只有一亩三分地,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危机意识,穿的衣服都是粗布花色,我无法完全用他们的思维想问题,他们也不想和我一样过生活,我们是人生的相互平行线,我不完全了解他们他们也疏而远之。但是他们一定过得比我辛苦吗?

有一次加夜班回来已是凌晨两三点,看见小区里一对烙烧饼的夫妻推着长长的烧饼车出来,后来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无意中提起,我说那么早就出来有那个必要吗,妈妈不经意地说,有些工地上干活的工人就是起那么早在路上买几块烧饼当早饭的,不过他们都习惯了。习惯是被逼无奈,有的习惯是自然而然生活的营养餐,但有的只是生活所迫,我必须要起得很早才会卖出更多的烧饼。为了养家糊口。

《女人四十》里的女主角,既在公司里做主管,穿着套装还要在回家的路上等活鱼死掉才能买上一条既新鲜又便宜的鱼。回到家后,她拿着菜刀对着鱼发呆,她不仅仅是对买回来的鱼束手无策不知怎么吃,她还有对这个匆匆碌碌的家庭生活感到费解的麻木,她拿着菜刀对着鱼发呆的时间一方面是真的发呆,另一方面,那是她从早上被闹钟吵醒晚上关灯睡觉之间难得的空暇时间之一,她真的太累了。

电影中,比女主角还累的人是疼她的婆婆,她有一个生活能力为零完全无法相处的公公,连在商店买一只面包都要让好久没打上一把麻将的儿媳妇拆包装袋,这其中的尴尬与无语,有更深体会的婆婆应该有更多脏话要飚。我想,如果我是那个婆婆,那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婆婆,我可能早会和他离婚,我的人生不能是受气菲佣的自述。

这是在我现在的视野下做出的选择,在那个年代,拥有一个空军中队长做老公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一辈人有一辈人的快乐与烦恼,我又何尝不是。我只是看别人的生活自己动动嘴皮子就结束了,别人可是要生活并生活了大半辈子的。

不在其处,难会其意。我眼中无趣的工作竟然成为她对抗庸碌家庭生活的唯一信念,我逃避的是金钱压力,她逃避的是家庭主妇。看着萧芳芳主演的女主角为了生活所做的抗争和心思,配上罗家英饰演的怕老婆又爱家人的男主角,笑过之后想要落泪。

生老病死,在所难免。萧芳芳的人生丰富又波折,她身上的那股劲与电影中女主角相似,如果给她选择题,她愿意做自己还是做一回电影中普通平凡女性的大多数,这部电影也只能给我们一些参考而已。鸽子会飞回来的是电影,不会飞回来的可能就是平平无籍的生活了。

敬这些真正的生活战士,他们太伟大了。

最后的最后,你们一定不知道,电影里那个难搞的老头子,年轻时长这样:

乔宏年轻时的照片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