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黃薑調味無妨,但「薑黃素」恐怕沒坊間吹捧般有效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用黃薑調味無妨,但「薑黃素」恐怕沒坊間吹捧般有效

用黃薑調味無妨,但「薑黃素」恐怕沒坊間吹捧般有效
Photo Credit: Lifestyle_Studio /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少人認為薑黃素有多項療效,但有科學家指出,薑黃素的特性可能誤導了研究人員,而且化學上不是很有潛質的藥物。

黃薑(又名薑黃)是咖喱主要香料之一,其主要成份薑黃素(curcumin)因為一些初步研究的結果,而被吹捧成「可取代14種藥物」、能醫百病,甚至是「世上最有效的食材」。

然而,由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藥物化學期刊》近日刊登了一篇論文,解釋為何薑黃素沒有如坊間吹捧般有效。這篇論文檢視了多篇關於薑黃素的研究,指出薑黃素口服不易被吸收、化學上不穩定及代謝速度高等特性,使它作為藥物的效用成疑。

化學界「騙子」PAINS

論文指出,有超過120項臨床實驗測試薑黃素對抗不同疾病的效用,卻沒有證據顯示薑黃素有特定療效。而且薑黃素被歸類為「泛篩選干擾化合物」(pan-assay interference compunds,簡稱PAINS),或因為這樣誤導了藥物開發人員。

開發新藥並非易事,為尋找有藥效的化合物,研究人員會嘗試把不同化合物跟各種(導致不同疾病的)蛋白質給合,從中篩選出有潛質的化合物,再進行研究。真正的藥物會抑制或激活特定蛋白質,不過有些化合物較為「狡猾」,會偽裝成跟多種蛋白質有類似反應,它們就被稱為PAINS。

PAINS有明確結構,出現在多個類別的化合物中,但生物學家或缺乏經驗的化學家往往不能認出它們。這導致部份PAINS會被誤認作有潛質的化合物,研究人員會浪費時間、資金去嘗試優化其反應,令真正有潛質的化合物可能被忽略。

難被吸收的薑黃素

論文又指出,對於大多數藥物而言,在人體內條件下及儲存時保持穩定是基本要求,可是薑黃素並沒有上述特性,更展示出化學不穩定性。薑黃素在體內會分解成不同的化學物質,各有不同特性,作者更質疑薑黃素能否被視作「活性」化合物。

此外,薑黃素更有熒光的特性,它吸收及發放的光波波長取決於溶劑,但跟不少基於熒光的生物測定所需波長吻合,亦有可能導致錯誤結果。

吸收方面,雖然口服每日12克薑黃素也不會有副作用,但作者檢視的所有研究均指出,無法在測試對象的血清中檢測到薑黃素。如果體內出現高劑量薑黃素的話,有可能影響鐵質代謝,對致缺乏鐵質。此外,雖然有報道指薑黃素對癌細胞有毒性,但其實它同時對正常淋巴細胞有毒性,而且數據顯示它可能帶有細胞毒性,並非只針對癌細胞。

基於薑黃素的特性,作者猜想人類可以口服高劑量而只有少量副作用,主要原因是它難以吸收。假如提升其吸收程度的話,可能會增加其副作用。另一方面,有研究顯示薑黃素或能影響腸道微生物群,後者跟數種慢性疾病有關,這可以是其中一個研究薑黃素效用的方向。

薑黃素不是萬靈丹

《藥物化學期刊》的共同主編Gunda Georg認為,很多心力和研究資金都浪費在薑黃素研究上。即使如此,期刊亦定期收到關於薑黃素的手稿。

論文主要作者、明尼蘇達大學的藥物化學家Michael Walters認為,薑黃素是個警世寓言。而且人們接受在科學文獻上的內容都是正確,再建立假說——即使無法成立。自2009年以來,有最少15份關於薑黃素的論文被撤回,更多在刊出後修正錯誤,不過科學家似乎沒有檢查文獻,看看有沒有人曾警告有關化合物有問題。

另一作者Guido Pauli則指出,薑黃素曾被提出用作治療勃起功能障礙、體毛過多、脫髮、癌症以至阿茲海默症,但至今沒有證實有效的治療。他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研究人員未必清楚他們在研究哪一種分子,黃薑含有多種化合物。有些時候,研究人員觀察到效應,但將之歸因於錯誤的分子。

論文亦認為,有大量證據顯示獨立分離出來的薑黃素沒有療效,從整體角度去研究黃薑及其營養學基礙,似乎是較好的研究方向。Walters說︰「黃薑不會對你有害,而且可能有些東西有活性。我們目前知道的是,薑黃素不是人們所認為的萬靈丹。」

要充分了解非常困難

不過也有研究人員對薑黃素樂觀,例如放射腫瘤學家Julie Ryan認為,從化學上修改薑黃素的形態,或會令它更容易被吸收。化學生物學家Bill Zuercher則認為,薑黃素或黃薑提取物很可能有益,但要充分了解就非常複雜,甚至不可能。

至於這篇論文會否阻止低質素的薑黃研究?Walters不感樂觀︰「那些應該閱讀這篇論文的人,很可能不會讀到。」

當然,把黃薑用作香料來吃還是可以的,只要不把它視作「神奇食物」就好。要保持健康、降低患癌風險,你可以選擇培養健康習慣,如多吃蔬果、多運動、少飲酒、不吸煙等。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