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你們福衛五號不可能咻咻升空!台灣的太空故事:一顆衛星竟幫台灣打贏國際官司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沒你們福衛五號不可能咻咻升空!台灣的太空故事:一顆衛星竟幫台灣打贏國際官司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很多人都知道福衛五號是台灣的第一顆自製衛星;但是沒人知道,我們在太空科技這一個領域,從跨出第一步到現在,做了多少努力才有今天的福衛五號。所有台灣衛星的故事都在這裡了。

(責任編輯:謝秉芸)

 

福衛五號將於 25 日凌晨 2 時 50 分發射升空,為台灣自製衛星立下重要里程碑,台灣衛星史除了已除役的福衛一號、二號,服役中的福衛三號外,還有計畫終止的福衛四號及福衛六號。

●一切的開始:福衛一號,讓台灣從衛星接收國變為衛星發送國

福衛一號為距離地球表面 600 公里的低軌道通信衛星,原名華衛一號,1998 年 6 月21 日更名為福衛一號,其中有 5 項衛星本體元件及 1 項通訊實驗酬載元件是在台灣製造。1999年1月27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拉維爾角發射成功;2004 年 6 月 18日因電力耗盡通訊失聯,正式功成身退畫下句點。

福衛一號對台灣意義重大,讓台灣從衛星接收國變為衛星發送國,成為全球第 33 個擁有衛星的國家。

當時國家科學委員會為表現對第一枚衛星的重視,特別保了新台幣一億元的發射險,如果衛星在發射過程中發生任何意外,最高可獲得保險公司 2300 萬美元理賠。

 

●靠著福衛二號,台灣打贏了國際官司!

原稱華衛二號,是台灣第一顆遙測衛星,同時也是中華民國自主擁有的第二顆人造衛星,2004 年 5 月 21 日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由於當初選擇了讓福衛二號每天經過同一地點兩次,雖然無法涵蓋地表所有範圍的軌道,但使得福衛二號成為當時唯一能拍攝南北極畫面以及可以每日取像(對任一地點每天照相)的衛星。

福衛二號每日不間斷的守護,曾幫助台灣打贏國際官司。2006 年一艘外籍輪船在蘇澳港南端因船艙破裂,漏油上百噸,被福衛二號清楚拍下,清晰的影像幫助台灣第一次求償海域污染成功。

「福衛二號」2016 年 6 月因調整姿態的 4 顆感應輪中的第 2 顆壞了,太空中心在 7 月聲明故障無法修復,8 月 19 日正式除役,共服役 12 年,比原定時間多了 7 年。

 

●福衛三號—台灣的第一顆氣象衛星

「福衛三號」是台灣的第一顆氣象衛星,同時也是國家太空中心「第一期國家太空科技計畫」的第 3 個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三號計畫」是大型台美國際合作計畫,由雙方政府授權執行,國家太空中心與美國大學大氣研究聯盟共同合作執行。

主要任務是進行全球氣象預報、氣象變遷研究、電離層動態監測。福衛三號是由 6 顆微衛星所構成的星系,2006 年 4 月 15 日發射升空,有「太空中最精準的溫度計」之稱,目前仍在服役中。

「福衛三號」總經費高達一億美元,由台灣出資 80%,美國出資 20%。發射作業中曾一度發生美國方面都不准火箭上出現中華民國的國旗、國號、象徵台灣的名字,以及福爾摩沙(FORMOSAT-3)的字樣,再加上升空技術問題,致使原來預定 3 月 30 日發射作業延遲到 4 月 15 日,才於美國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成功。

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表示,早期美國政府的確沒有規定火箭外殼的圖樣,也沒禁止漆上國旗,但後來頒布規定,除美國之外的國家都禁止在火箭外殼放置國旗圖樣,因此從福衛三號開始,就沒有國旗國號,改以其他富有台灣意象的文字或圖樣取代。

 

●福衛四號(計畫終止)

有別於過去遙測衛星都是單顆執行任務,「福衛四號」規劃由 5 顆小衛星組成,若依計畫升空,將是全球第一個「遙測星系」,可每天提供對地解析度為 6.5 米的大面積連續影像,對農作物生長監控、森林環境變遷及災害評估分析極具應用價值。

原定於 2008 年發射升空,後因爆發採購弊案,依法中止原有計畫,另以福衛五號取代。

 

●福衛六號,台灣第一個自主發射的衛星(計畫終止)

是台灣自主擁有的第五顆人造衛星,以災害防救與環境觀測研究為策略性任務。

在國家太空中心發表的「福衛六號策略性任務及酬載計畫書」中提到,主要搭載的儀器將以遙測、導航定位為主,可算是台灣第一個自主開發的通訊定位衛星,可能也是第一個由台灣「自行發射升空」的人造衛星。

2009 年國科會(科技部前身)重新評估福衛六號的技術可行性,並明確界定台灣太空科技發展以科學研究為目標,決定取消原訂 2012 年自行發射衛星計畫,回歸福爾摩沙衛星一、二、三號發展模式,委託國外火箭公司執行發射任務。

●福爾摩沙衛星七號

為台美大型國際太空合作案,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合作執行,將接續福衛三號,預計在明年分別發射 6 顆微衛星,執行為期 5 年的科學任務計畫。

「福衛七號」每天平均可提供 1 萬 2000 至 1 萬 8000 點大氣資料,還可監測訊號在電離層太空天氣受到干擾的嚴重程度,可校正通訊定位導航的誤差,對民生、國防科技發展都影響很大。

 

●蕃薯號衛星

由國家太空中心聯合研究機構、大學及企業界共同研發的第一枚皮米級衛星(Pico-Sat),邊長只有 10 公分的正立方體,所以被稱為立方衛星,體積就如一顆蕃薯,可說是台灣最特別的一顆衛星。

2002 年完成組裝測試後,原計劃和美國、日本設計的皮米級衛星一同乘俄國火箭發射升空,卻在俄國政府反對下,最終跟太空無緣。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台灣太空科技起飛 那些年的衛星故事〉。)

台灣的太空時代來臨了!MIT 研發的衛星對台灣的代表意義是什麼?

8/25(五)中午12:30 科技部部長陳良基將親臨TO直播分享台灣航太產業大佈局!https://goo.gl/HAaLa3

福衛五號精彩系列文章:https://goo.gl/CkK7e7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你是否常在各類豐富的科技趨勢裡流連忘返?
►你是否常被創業故事弄得熱血沸騰無法成眠?
►你是否喜歡很有挑戰性、嘗試新事物的工作?

我想你大概就是得了 TO 病,不加入不行了。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記得標註你要「應徵 TO 社群編輯」,才不會跑錯棚哦!
>>    詳細職缺訊息


延伸閱讀

台灣第一枚自主研發的衛星「福衛五號」要發射啦!8/25 交給 SpaceX 在加州咻咻升空
台灣做到了!沒有背景、從零開始的福衛五號將全面啟動台衛星市場
【Space X 又一里程碑】Space X 打破波音壟斷局面,首度為美國軍方發射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