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廣仲:拋開多愁善感之後,我找到敲破人生瓶頸的石頭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32,098

盧廣仲:拋開多愁善感之後,我找到敲破人生瓶頸的石頭

聽見盧廣仲等會兒要來,店裡的顧客像突然被按下播放鍵,跳針唱起《早安,晨之美》裡那段無厘頭歌詞「對啊對啊。對啊對啊」,然後笑得東倒西歪。

晚幾分鐘進門的歌手,卻靜悄悄地低頭快走,擺明不想引起任何注意。坐定後,靜待訪問開始,他的頭還是向下傾斜30度,盯著交握在桌上的雙手。

第一眼見到現實世界裡的盧廣仲,感覺不出他是那個隨時隨地都能讓歌迷熱血沸騰的「小隊長」,氣質反而更接近他在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裡的角色鄭花甲:一個溫和無害到有點過了頭的大男孩。

「花甲這個角色,和盧廣仲有很大的重疊。演花甲時,很多時候都是把我的回憶資料庫搬出來,不覺得真的有在『演』。」盧廣仲爽快地證實了這觀察。

電視劇裡的鄭花甲,因為大學重考、延畢好幾次而缺乏自信,對未來人生更是迷惘,害怕自己「會不會一輩子就這樣,到60歲還跟現在一樣弱?」即便「成就焦慮」這4個字並沒有具象地和他連結,但每個人都看得出來,這個角色從頭到腳都壟罩在濃濃的成就焦慮裡。

盧廣仲的生命歷程中,難道也有著類似的軌跡?答案是肯定的。遇上音樂前,盧廣仲一度找不到對未來努力的理由與動機;但後來即使踏入演藝圈,他也曾再度失落迷航,找不到生活與創作的節奏,花了很長時間,才終於找到掙脫低潮的破口。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大學考進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盧廣仲卻在大一下學期就被「二一」,此後,他的學業成績一落千丈。就算能讀到畢業,也不知道以後做什麼,「那時候我很茫然,想過以後可能回鄉下,也沒有幹麼,然後一生就過去了。」他說。

◎推薦閱讀:(本文還沒結束,後面還有喔)

徐懷鈺:上錯車不要緊,記得目的地就還是會到

大學時的茫然,意外挖掘音樂天分

不過,跟鄭花甲不同的是,一場車禍讓盧廣仲發現了自己的音樂天分。車禍受傷造成的行動不便,反而讓他有大量時間練吉他、寫歌,在大二那年連續拿下淡江金韶獎、政大金旋獎冠軍,因而被製作人鍾成虎發掘,踏上創作歌手之路。

剛入行時,盧廣仲沒有馬上發唱片,而是依鍾成虎規劃,先用2年在全國各地做100場小型演出,累積知名度。那段時間蓄積的能量,讓他2008年推出的首張個人專輯《100種生活》能在短時間內獲得熱烈回響,並在隔年金曲獎擊敗各路高手,奪下最佳新人。

初試啼聲就站穩一線歌手行列,陸續有人用「一夕爆紅」形容盧廣仲;但他自己知道,種種成績絕非突如其來的好運,而是來自出道前的扎實耕耘。

「得到金曲獎是有點超乎預期,我很感謝,但就累積歌迷這件事,我覺得是一步一腳印。我知道我們是怎麼來的,不是這樣突然爆紅。」盧廣仲放開右手,指尖往上一擺,做出直升機起飛的手勢。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演藝圈是個極度競爭與殘酷的領域。競爭,因為舞台上前仆後繼,沒有人知道自己的人氣能持續多久;殘酷,因為噓聲往往就和掌聲一樣直接。這也是為什麼鎂光燈前愈是光鮮亮麗,鎂光燈下愈多的就是壓力和恐懼。

對這一點,盧廣仲學會的第一課:別把音樂當成比較的工具,它是自我生命的註記。

出道時的慌亂,學會坦然面對自己

剛出道時,盧廣仲有點缺乏安全感,常上PTT「爬文」瀏覽網友評價,情緒難免因為正反意見而起伏;但結束第一張專輯宣傳後,盧廣仲就認真解決這個「壞習慣」。

「有時候寫歌、創作、做專輯,難免會在網路上聽到批評的聲音,以前會很在意,但現在很平常心,覺得一碼歸一碼。」講起決定無視「鄉民」意見,盧廣仲來了個招牌露齒微笑。

盧廣仲不是不在乎歌迷的意見,而是開始選擇傾聽的對象,限縮在合理範圍內。「我是自己最大的歌迷,我也很期待我的下一首歌。如果我自己覺得這首歌不夠好,不會允許它被大家聽見。再加上我老闆(鍾成虎)標準也很高,已經有這2個關卡在。」他解釋。每個人的聲音都在意,等於所有人都來下指導棋,患得患失的結果不見得會有更好表現,反而容易失去特色。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面對動輒和同類型藝人被湊在一起比較,盧廣仲也逐漸找到自處之道。從2009年一同入圍金曲獎年度新人後,盧廣仲的名字就常與林宥嘉、蕭敬騰等人連在一起。但盧廣仲卻說,他從來沒想過跟這些實力派歌手一較高下,反而希望彼此都能完成夢想。因為音樂對他的意義,也不是在「勝過別人」,而是「記錄自己」。

「想盡可能在生命歷程中留下時間標記吧。」盧廣仲把自己的人生形容為一部電影,他的創作則是不同章節的配樂。

「我希望用創作留下些什麼。像我聽到《100種生活》,就會想到『噢!這是大學的背景音樂。』我離開之後,後人也可以聽這些作品,知道,噢!原來盧廣仲這個人的歷程是這樣。」講這段話時,盧廣仲語氣超high,似乎又回到當年那個把吃早餐當成一天最大事的男孩。

用創作替生命留下註記,起先只是個模糊意念,直到當兵時才逐漸輪廓清晰。盧廣仲從小認真讀過的課外書不超過3本,在內政部服替代役那年,卻因下班空閒時間得以接觸人物傳記。他從蘇東坡、心理學家榮格等人的故事中體會到,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和他的作品原來可以如此密切吻合,「留下類似的東西讓人翻閱回味,是我真心想做的事,也許我可以透過音樂來實現。」他說。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只是,好不容易在當兵階段「轉大人」,明確了人生目標,困擾著藝術家的創作瓶頸,卻在此時悄悄伸出魔爪。盧廣仲退伍後,曾面臨將近一年創作找不到方向、寫不出好旋律的撞牆期。同一時間,最親近的阿公身體又出了狀況,讓他的情緒陷入低谷,晚上常用啤酒灌醉自己。

低潮時的徬徨,練就幽默與正面迎戰

服役中斷演藝工作,伴隨著創作能量匱乏,讓盧廣仲聲勢明顯下滑。退伍後,首次重返小巨蛋開唱,票房卻無法再像過去幾次那樣秒殺爆滿,各地演出的機會也大幅減少。盧廣仲並不擔心歌迷流失,只在意自己能否找回靈感,因為他知道:一切的困境,都來自於他拿不出好作品。

當時,盧廣仲想起阿公有一回帶著酒意對他說的故事。阿公年輕時,曾帶了畢生積蓄北上發展,並用那筆錢買了批魚苗在桃園沿海養殖;沒想到碰上超級寒流,所有魚苗都被凍死,一夕間身無分文,連買車票回台南的錢都沒有,只好靠著雙腳從桃園徒步返鄉。

在那脆弱的時刻,盧廣仲和當年的阿公一樣,只想擁抱家人的溫暖。有了念頭的隔天,他立刻上路,用11天走了43.5萬步,回到台南過年。「走路這件事可以幫助我釐清思緒,沒考慮多久就出發了。」盧廣仲笑著說:「我還有跟阿公講,我走這趟是在向你tribute(致敬)。」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從南到北走一遭,馬上就找到走出創作低潮的破口?故事當然沒這麼戲劇化。但是,確實鋪陳出了盧廣仲學到的第二課:遇上低潮時,對應之道無他,只有正面對決。

「人生就是這樣嘛,不可能走了十幾天就突然獲得一個永生的解答,」盧廣仲沉默了幾秒,接著是一陣大笑:「但在全身乳酸痠痛漸漸退去的過程中,會思考這十幾天的意義是什麼。」

大量乳酸帶給盧廣仲的啟示是:「我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於是,過完年回到台北,他決定重新拿起吉他,和創作障礙面對面較量。「覺得自己寫歌難聽,那就寫一首難聽的歌給自己聽啊。小虎(鍾成虎)也這麼鼓勵我,」盧廣仲說。

勇敢面對不完美的創作,反而讓盧廣仲找回正面心態與幽默感,「有時候和小虎一起聽我寫的歌,會覺得很好笑;有時我傳音檔給他,他就是『已讀』。」

盧廣仲回憶破繭而出的過程,臉上一直帶著笑,「瓶頸就是一個人困在瓶底,想盡辦法要回到上面。我唯一的解答,就是拿一塊石頭把瓶子敲破,所以就是要搖滾樂、要rock it,像我這樣硬寫。」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至於意外獲邀主演植劇場《花甲男孩轉大人》,從歌手再添「演員」身分,不啻是盧廣仲最令人意外也最印象深刻的突破。既然創作的桎梏可以拿石頭敲破,個性的框架,自然也可以。

再戰後的勇氣,把罩門變成舒適圈

盧廣仲自認有「人群恐懼症」,不善交際;然而,演戲卻是必須和其他人進行大量情感交流的活動。想把戲演好,勢必得克服這個關卡。

與其糾結於「應然」與「實然」間的衝突,不如想辦法把罩門變成舒適圈,這是他的第三個領悟。「如果我把整個片場的人都變成朋友,就不會在朋友面前尷尬,演技就可以很自然。所以,我第一天就主動認識所有人,第二天幾乎能叫出所有人的名字,這是一個我『長大了』的表現。」他說。

劇本寫滿五顏六色、密密麻麻的筆記,充分看出盧廣仲為了將鄭花甲詮釋到位的企圖心。演出之外,他還接下戲劇主題曲與配樂創作,蠟燭兩頭燒的結果是全劇殺青後,他因過度疲勞,連續發了好幾天40度高燒,不得不住院休養。

但顯然一切都很值得,帶著好評乘勝追擊,同一齣戲將改編為電影版《花甲大人轉男孩》,盧廣仲除了再次擔綱演出,也為電影製作3首主題曲。

退伍那年,盧廣仲發表過一首創作《大人中》,副歌裡有句歌詞是「請擁抱我,萬一我不小心墜落」。10多年來的跌宕起伏,讓盧廣仲從那個不斷摸索理想生活的男孩,成為知道自己隨時可能受挫的大人。

一旦碰到下沉或墜落,現在的他,不但已懂得擁抱自己,更能用音樂擁抱每顆暫時墜落的星星,陪著它們返回正確軌道;因為他自己,就是這麼走過來。

從歌手變身演員的挑戰

演出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之後,盧廣仲多了「演員」身分。雖然一開始只是抱著嘗試新事物的心情加入劇組,好勝心強的他卻是卯足了全力投入,除了把劇本背得滾瓜爛熟,還不斷請教有表演經驗的朋友、針對同一句台詞嘗試各種不同情緒。

他的努力得到了回饋。盧廣仲與劇中父親蔡振南,先用一場超過3分鐘、一鏡到底的爭吵戲,折服了眾多挑剔的觀眾。完結篇中,盧廣仲挑戰一人獨自朗讀近800字忌文,這場戲同樣一鏡到底,而且情感真摯,連蔡振南、龍劭華等硬底子演員都對他的演技感到驚豔。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