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 | 蹦世界 Popworld - 全台最大的實境解謎與智慧導覽平台

新北投車站

語音導覽

新北投車站於1916年啟用,這條從北投延伸出來的支線,當初是為了經營北投溫泉而興建,因此又稱為浴場線。1988年這裡隨著臺鐵淡水線支線改建成捷運而停駛,新北投車站也遷移到彰化臺灣民俗村保存。直到2013年才在各方努力下再次拆解重回北投,2017年3 月31日重組完成重新開幕。但經過30年的變遷新北投車站的原址已被拓寬的柏油路佔據,經過一番爭論,只好選擇在原址附近重新組建。
整體車站採木造結構,最大的特色是屋頂的雕花窗戶和老虎窗。仔細觀察車站上方的窗戶會發現,其中一個窗戶與其他相隔較遠;原來,新北投車站在最初新建時,是上方有只三扇窗、四面做成開放式的「乘降場」,後來旅客越來越多,為了避免逃票與提供完整服務,才擴建成現在大家所看到,擁有完整動線的車站樣貌。
重建後的新北投車站,開放遊客們入內參觀,除了可以觀賞車站的建築工法外,這裡也陳設了許多老照片以及具有當地特色的紀念品,有時還會舉辦不定期的藝文展覽活動。

凱達格蘭文化館

語音導覽

位於北投公園北側中山路旁的凱達格蘭文化館,是臺灣第一座以原住民為主題的多功能文化館,二、三樓展示臺灣的原住民文化,其他樓層則分別提供圖書閱覽、族語教學等服務,讓民眾了解臺灣的原住民文化與歷史。
許多人都聽過「北投女巫」的傳說,這個傳說來自於原本生活在北投的凱達格蘭族,當初原住民在狩獵時到了北投這個地方,他們發現北投溪裡的水跟其他地方的水不一樣,有臭臭的硫磺味,而且裡面都沒有魚。順著溪流往上走,還看見了煙霧繚繞的地熱谷,便以為這裡有法力高強的巫師施法。對凱達格蘭族人來說,女巫是地位崇高的,他會治病、占卜,所以不能冒犯。而北投的地名,就是從族語中的「女巫(Pataauw)」衍生而來。

北投公園兒童遊戲場

語音導覽

從新北投捷運站出來,除有著名的北投公園之外,中山路的另一旁也設有「兒童遊戲場」,是以兒童為主的遊樂區。這裡在日治時期最早稱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附屬遊園地,後來才改稱為北投兒童樂園。那時總督府常常以向民眾募資的方式,興建各種大眾休閒娛樂空間,企圖營造出「被日本殖民很幸福」的想像,也藉此吸引更多內地日本人來臺灣生活。
現在的北投兒童樂園保留了當時的石製溜滑梯,一旁還有盪鞦韆跟小型迷宮,讓這裡除了有泡湯和散步等大人的娛樂之外,也有專屬於小朋友的遊戲場地,是個適合一家大小一同出遊的好去處。

北投公園

語音導覽

北投公園建於1913年,是供遊客泡湯之餘得以休息遊憩的場所。近年來由臺北市政府重新規劃,以1、2、4、54、55號都市計畫公園組成北投公園,總面積為61129平方公尺,整體公園呈現狹長形,以北投溪貫穿其中。廣場的噴水池則分別經過好幾次改建,現在以煙霧氤氳的感覺營造溫泉鄉意象。公園內不僅草木繁盛、生意盎然,還有北投圖書館及北投溫泉博物館等人文建築,讓前來的遊客能同時徜徉在大自然與知性氣息的懷抱中。
【石拱橋】
北投公園內早期有數座石拱橋,但隨著時代更迭,如今只下唯一一座。拱橋使用厚重古樸的石材砌成,和諧的融入到公園內的自然景觀之中,樸實典雅。臺北市目前為止僅有北投公園留存有這樣風格的石拱橋,實為獨特。

井村大吉

語音導覽

井村大吉是日本三重縣人,在1909年10月25日到1914年6月10日期間擔任臺北廳廳長。他對北投地區的建設貢獻非常大,不僅建造了當時東亞最大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和周圍的北投公園,還規劃了新北投站的鐵路支線,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光,讓北投迅速地成為北臺灣最熱門的觀光勝地。
1930年代,北投當地居民與井村的友人們,為了感謝井村大吉在北投區的貢獻,發起募資在北投公園內豎立了井村大吉的半身紀念銅像。不知何時,銅像遭到拆除,只留下下方的台座,戰後上方曾被置換成了光復紀念及國父孫中山的銅像,可見不同時代對公園空間的想像亦不同。2013年為了慶祝北投公園成立一百週年,因此在原銅像附近重新立了一個新的井村大吉紀念碑,紀念這位推動北投地區發展的重要人物。

北投溪

語音導覽

北投溪是一條溫泉溪,源頭來自地熱谷,泉水依著北投的地勢蜿蜒而下,是北投的溫泉命脈。
【北投石】
北投石是北投溪特有的珍貴礦物,是由青磺泉裡的放射性元素「鐳」,在流動的過程中慢慢累積而形成。北投石最初是在1905年,由岡本要八郎發現,之後的1911到1915年間,總督府殖民局陸續出版了相關調查報告,並且禁止採集,保護北投石的生長。
然而,禁止採集的規定在二戰國民政府接收後沒有延續,導致北投石在短時間內被大量採集,現在的北投溪裡已經幾乎看不見北投石的蹤影,多成為私人收藏。現今所知最重的北投石放置在溫泉博物館內保存展示。隨著近年保育意識抬頭,行政院文資小組在2000年將北投石指定為「自然文化景觀」,成為全臺第一個納入保存的礦物。
【瀧】
「瀧」字來自日文漢字,指的是溪流河床高低差而形成的小瀑布。北投溪總共有五個瀧,水溫由高至低,從地熱谷到下游分別為五、四、三、二、一瀧,二瀧到一瀧之間的水溫大概是40度,也就是泡溫泉最適合的溫度。
日治初期北投地區還沒有公共浴場,無法負擔昂貴旅館費用的民眾,便直接脫光衣服,在北投溪裡泡起「野溪溫泉」,瀧也被當作天然的SPA水柱,成為眾所皆知的「瀧湯浴場」。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語音導覽

位於北投公園內的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於2006年落成啟用,當時政府剛好引進綠建築的概念,由建築師張清華操刀設計,成為全臺第一座綠建築圖書館。三層樓的建築空間,以木材和鋼材隨著地形而建造,所有的建材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材料,採用輕質生態屋頂,並設有太陽能板供給館內用電;綠化斜屋頂的雨水回收系統,提供圖書館廁所沖水使用,也能澆灌植物;還有大面積的落地窗充分利用自然光線,再搭配遮陽板和垂直木格柵隔熱,如此節能、環保的設計使得這座圖書館曾榮獲多項大獎。
綠意盎然的北投公園,伴著北投溪的潺潺流水,讓身處在內的北投圖書館宛如一座大型樹屋,透過大量的玻璃窗戶,使民眾在享受書香氣息的同時,也能感受戶外綠意環繞的自然風光,是方鬆心情的絕佳場所。這裡不只於2012年被Flavorwire網站評選為「全球最美25座公立圖書館」之一;也在2015年時被旅遊網站「WHEN ON EARTH」入選為全世界最酷的10大綠建築。

北投溫泉博物館

語音導覽

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1913年完工時是當時全東亞最大的溫泉浴場,與北投公園共同成為北投溫泉的重要文化地景。占地700坪的兩層樓建築,一樓為磚造,分別設有大小青磺泉浴池;二樓的木造空間,則是鋪有榻榻米的大廳,提供遊客品茶、用餐或下棋的休憩場所,也可到露臺欣賞煙霧繚繞的北投風景。
大浴池使用羅馬式拱柱,牆上還鑲嵌了彩繪玻璃,隨著傍晚的陽光透過玻璃灑落,增添泡湯時的閒情雅致。這個浴池的深度比平常的浴池深,約有130公分,剛好是一般成年男性站立時心臟末端的位置,因為最初在設計的時候,就是做成讓人站著泡的設計。如此一來,不只可以讓更多人同時入浴泡湯,也因為站久腳會酸,所以能增加泡湯的「翻桌率」。
1923年,日本裕仁天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昭和天皇,曾經來這裡參觀,後來卻因政權轉移,缺乏管理而沒落。直到1994年,北投國小的老師帶著學生以戶外鄉土教學活動提出修復建議;1997年經內政部正式公告核定為三級古蹟;1998年10月成立北投溫泉博物館,展示北投地區的歷史文化或舉辦各類的表演活動。

北投公園親水公園露天溫泉

語音導覽

這裡又叫「千禧湯」,園區內有六個水池,其中四個是溫泉池,另外兩個是冷水池,這裡的溫泉是從地熱谷流下來的青磺泉,位置越高的水池溫度越高,遊客可以依照喜好選擇自己適合的溫度泡湯。露天的空間使得在泡湯的同時,還能感受身旁的青枝綠葉、鳥語花香,暖暖的泉水,搭配微風徐徐吹過,夜晚還有星空相伴,真的令人感到十分愜意、身心舒暢。
而且這裡的門票也非常地實惠,分為兩種,全票40元,優待票20元。 需穿著泳衣入池,所以想來泡湯的朋友,別忘了備好泳衣。

天狗庵遺址

語音導覽

天狗庵早期被認為是這裡的第一家溫泉旅館。1896年,平田源吾先生來到北投,最初是為了治療腳氣病,他聽說這邊的青磺泉有治癒的療效,抱著半信半疑地心理,在這裡泡了一陣子的溫泉。神奇的事發生了,他身體的病痛竟然完全痊癒,於是決定在這邊買下房子定居。因此,天狗庵最一開始的時候其實是私宅,並不是溫泉旅館,是到後來才完成商業登記,一起加入經營溫泉旅館的行列。
此後的十年間,平田源吾在這裡籌建「北投湯守觀音」與撰寫《北投溫泉誌》,堪稱北投溫泉開發史上重要人物之一。二戰結束後,平田源吾家族後代舉家遷回日本,天狗庵也漸漸荒廢了,僅留下眼前的石砌台階與兩邊的柱子,供遊客藉以回味1896年北投溫泉草創的情境。

瀧乃湯

語音導覽

約建於1907年前後的瀧乃湯,是現今僅存從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民營公共浴場,也是北投地區少有提供青磺泉的浴場。這裡成為公共浴場前,原本是日軍衛戌醫院北投分院的轉地療養所,專供軍人療養使用。但即使改建成公共浴場,最初也只有男湯,到國民政府後才興建女湯,擴大經營。
男女浴池皆為室內大眾裸湯,浴池的石塊是以北投盛產的唭哩岸石砌成,因為使用年代久遠,浴場的木頭、石頭建材都光華潤澤。浴室保留了早期的原始面貌,內部的浴室設備也都呈現懷舊純樸的風格。
瀧乃湯的庭院中,設有「皇太子殿下御渡涉紀念」碑,這是1923年裕仁天皇太子來臺視察所留下的紀念,原本被推倒棄置於北投溪畔,後被瀧乃湯老闆撿起,隨後再次固定立起,提供民眾免費參觀,保存重要北投記憶。

梅庭

語音導覽

梅庭建造於1930年代末期,最初為私人的高級住宅,二樓的木造結構表現傳統日式風格,作為日常起居之用;一樓則是效法西方風格的混凝土構造,主要目的是作為防空避難的場所。當時正是世界經歷了一戰結束,二戰正準備開始的時期,這個時期空戰開始發達,因此梅庭的設計,不僅是表現了東西融合的建築風格,也體現出戰爭性建築的概念。
戰後這裡由國民政府接收,發配給一位姓馮的屋主當作居所,也因其跟于右任的關係良好,此屋亦成為「一代草聖」于右任的避暑勝地。後來屋主移民,將此建築捐贈給臺北市政府,於是梅庭在2006年被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如今館內設立服務中心,供民眾免費參觀,並且展示于右任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讓人一邊感受典雅靜謐的建築環境,一邊欣賞大書法家的傳世之作。

地熱谷

語音導覽

地熱谷是北投溪的溫泉源頭,又被稱為鬼湖或地獄谷,在地人稱磺水頭,因溫泉水清透微綠,也有一段時間被稱作玉泉谷。這裡的溫泉是大屯山火山群裡面水溫最高的溫泉,溫度高達80℃到100℃之間,終年煙霧繚繞,景色有如仙境一般,是日本時代臺灣八景十二勝之一。
地熱谷的溫泉屬青磺泉,呈現半透明的青黃色,pH值約在1.2到1.4之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酸的溫泉,僅只在北投和日本看得到,日本更以玉川溫泉最為特殊。青磺泉之所以會有療效,是因為裡面含有一種放射性元素「鐳」,具有醫療的效果。由於青磺泉比較酸,泡太久會腐蝕皮膚,所以泡的時候必須特別注意一次浸泡時間切勿過久,並隨時確認皮膚是否有紅腫或刺痛感,而且泡完之後一定要再用清水沖乾淨,並以毛巾輕拍擦乾,才不會傷害到皮膚。現在北投僅剩少數的地方有提供青磺泉,包含加賀屋、瀧乃湯、千禧湯,以及捷運站附近的數個泡腳池等等。

北投公民會館

語音導覽

北投公民會館的前身為警備總部北投調查組,1960年興建,在當時負責士林、北投、淡水、天母、陽明山等地區的情報蒐集和政治偵防相關工作。據傳這裡在威權時期曾經是審問犯人的地方,解嚴後因調查組裁撤而荒廢。
2001年在當時民政局與張聿文里長的共同努力之下,成立了臺北市的一個公民會館,反轉這棟建築本來權威壓迫的形象,成為居民彼此交流、參與公共事務的場所。會館內規劃主展館及側展室,讓民眾免費參觀。

中心新村

語音導覽

中心新村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日軍衛戌醫院北投分院」附屬設施,包括馬廄、倉庫與太平間等。二戰結束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日軍衛戌醫院北投分院」改為「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原本的屋舍也作軍人或眷屬宿舍。民國48年,眷村中心新村正式成立,漸漸發展成現今的樣貌。
中心新村是臺北市唯一完整保存的眷村,全區約79戶,是少數還可以看到公共廁所與溫泉公共浴室遺跡的村子。眷村內部的房舍主要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日式建築,是最早期的建物;第二是婦聯會時期的建築,建築風格為較簡潔而一致的木造水泥式建築;第三是1980年代後,眷村第三代出生,生活空間不足,居民自己擴建的,建築型式以磚房和鐵皮屋為主。所以這裡可以看到一種很有趣的現象:隨著時代遷移,家中人丁逐漸興旺,原本僅僅六坪大的空間,最後可能擴建成幾十坪,而且同一棟建物可能並存三種時期的建築風格。
這裡承載了三代眷村村民的回憶,因為戰爭被迫離開家鄉的人們,來自不同省分卻都在此相遇,居民們生活緊密、互相扶持,使各地的文化、料理也在此交會,成為一種另類的文化大熔爐。2016年起,中心新村開始啟動遷村整建再利用的計畫,老住戶們陸續搬出眷村,這裡未來將以嶄新的形式保存這個充滿特色的歷史空間。

前日軍衛戌醫院(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

語音導覽

建於1898年的衛戌醫院,最初是日軍的療養所。日俄戰爭時,日軍將東遼半島的傷兵大量運送到北投療養,因為這裡氣候宜人,又盛產溫泉,溫泉不僅具有治癒的功效,與日本相似的地景,也得以紓解日本軍人的思鄉之情。
國民政府接收後,這裡現在已經成為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這裡除了一般科別外,更是軍醫院系統中第一個成立精神科的醫院。二戰後大量的軍人來到臺灣,經歷過長時間的戰爭,突然安定下來後,許多軍人出現壓力後創傷症候群的症狀。於是當時的國軍醫院決定找一個地方,好好的支持這些弟兄同袍們,便在這裡成立精神科。
建築沿著山坡而建,建築有加高的臺基,整體走向坐北朝南,兩面都設有迴廊,具防潮和防曬的功效。1998年訂為市定古蹟,2011年由國防部整修完成,民眾可從醫院大門按照指示進入古蹟參觀,旁邊更新設溫泉足浴池,可以泡腳休息療養。

少帥禪園

語音導覽

少帥禪園建於1920年代,前身是日本時代的「新高旅社」,是當時北投最高檔的旅社之一,吸引許多高官商來此享受溫泉與美食,據說二戰時期,這裡也曾是神風特攻隊出戰前的招待所。1960年,東北少帥張學良和他的夫人趙一荻曾被幽禁在這裡一段時間,因此這裡設有全臺唯一的張學良紀念亭。此後張學良於北投復興三路購地自建房屋,北投成為張學良居住最久的地方。
少帥禪園保留了黑磚瓦日式建築以及當時的起居室,是現在臺灣少見的建築景色。整體風格為純日式禪風,內部低調卻帶有奢華感。浴池面相大片玻璃,獨享北投群山環繞的清幽美景。園區現在作為私人餐廳使用,提供以張學良為主題的創意料理,可以吃飯泡湯,並遠眺北投美景。

北投文物館

語音導覽

建於1921年的北投文物館,前身是「佳山旅館」,是當時北投最高級的溫泉旅館之一,日本時代作為「日本軍官俱樂部」,據說二戰期間也曾作為神風特攻隊的招待所。國民政府接收後,這裡原先是安置軍民的「佳山宿舍」,後來改為供政府官員度假的「佳山招待所」。之後轉由民間經營,1987年正式更名為「北投文物館」,1998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單幢日式純木造的兩層樓建築,占地約800坪,黑瓦、格窗、燈籠以及觀景庭園,散發著濃厚的日本風情,古意盎然。一旁的獨立別館「陶然居」,現在作為北投文物館的茶藝館使用。這個旅館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他的浴池設計:一般日本時代的浴槽多採嵌入式設計,浴槽的邊緣會與地板平行;但這裡的浴槽高出地面37公分,讓遊客可以跨坐在池邊泡腳,或是進入浴池內浸泡全身。
目前北投文物館由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私人經營,珍藏四千多件臺灣傳統民間藝術及原住民文物,橫跨清代、日治到1970年代,內容豐富多樣。除此之外,這裡也提供創意懷石料理、藝文表演及各式文化體驗課程,例如茶道體驗、和菓子體驗及抓週慶典等等。

不動明王石窟

語音導覽

不動明王是日本佛教密宗普遍供奉的神祇,象徵大日如來的化身。神像左手提繩,可以捆鬼靈;右手持劍,可以降魔,神態威武。據傳這尊不動明王是星乃湯的經營者佐野庄太郎,於1925年創建,目的是為了祈求溫泉事業的生意興隆。
寺廟的外型是樸素的石窟,內供奉石雕神像。廟前有手水臺與拜亭,石洞旁則有人工瀑布,景緻幽雅。這樣的石窟形寺廟是臺灣少有的形式,但在北投非常流行,不僅具有文化宗教的價值,更是日本時代日本宗教引入臺灣的見證。

臺銀舊宿舍

語音導覽

臺銀舊宿舍建築分為三個部分,前棟原為新松島旅館,建於1935年,是日治時期北投地區的高級旅館之一;後棟本來是日本商人小塚兼吉的私人別墅,建於1922年,之後被新松島旅館收購,成為旅館的一部分。1941年,臺灣銀行將這裡收購,當作俱樂部以及宿舍使用,直到國民政府遷臺後,這裡仍然作為臺銀的宿舍。
整體建築沿著地勢橫跨北投溪而建,設計深具巧思,前棟主要是「書造院」的日本住宅建築型式,後棟的建築則是日洋混和,一樓洋式,二樓日式。另外,「雁行型」的建築配置,更讓屋舍與庭園等周遭景物融為一體。可惜的是,臺銀舊宿舍整修後目前未開放民眾入內參觀。

普濟寺-湯守觀音

語音導覽

普濟寺建於1916年,當初是由鐵道部員工所建,據說為了紀念村上彰一課長,因此由他的諡號命名,稱為鐵真院。建築採日式風格,使用許多唐代的建築元素,清淨淡雅,古典莊嚴。大殿為單簷歇山式,屋頂向前伸出成為入口玄關,寺廟匾額則是戰後改名時由書法家于右任所題。
經歷了長時間不同法師、住持的更迭,這裡曾經供奉湯守觀音,現在則主要供奉千手觀音。一旁的涼亭內有著一尊左手抱嬰兒、右手持禪杖的「子安地藏」,被許多人誤認作「送子觀音」膜拜。
湯守觀音並不是日本佛教各宗派或傳統移民神祇,是反映北投地區人民的心靈依靠、情感生活等需求,而被創造出來的溫泉守護神。1905年10月17日舉辦開眼式,請來了各式表演者與商家,吸引眾多參拜者一同歡慶。但因用地問題,湯守觀音遭遇到安置危機,後來才輾轉移至普濟寺,位置就在現在千手觀音像的正後方。如今,要一睹湯守觀音的風采,只得憑運氣了。

銀光巷

語音導覽

銀光巷這個名字看起來浪漫優雅,但其實命名的由來,是因為這條巷頭兩旁早期都是臺灣銀行宿舍,而巷尾的山坡上有著古樸幽靜的善光寺,所以取名為「銀光巷」。巷口兩側原有兩座方形石碑,刻有一副對聯,但後來因建設遷移,又遇到車禍而損毀,現在僅存的一塊石碑移至善光寺妥善保存。
全長2.2公里,幽謐的小徑寬只能容下一輛車通過,道路兩旁的植物豐富多樣,濕冷的氣候更讓這裡成為蕨類植物的天堂,因此銀光巷也被視為私房生態景點。來到這裡別忘了放慢腳步、仔細觀察,感受大自然的奧秘。

溫泉路-湯本橋舊橋遺跡

語音導覽

沿著溫泉路走至地熱谷頂端,從柏油路圍欄往下看,隱約可見一個舊橋的遺跡──這是以前的「湯本橋」。湯本橋是一座圍著地熱谷蓋的單邊陸橋,現在只能看到當時的舊欄杆,其他部分都已經被新鋪的柏油路覆蓋了。
這條路在日治時期,除了星乃湯之外,一整排全部都是日本陸軍軍官俱樂部,後來俱樂部漸漸拆除了,只剩下一個還留存下來,也就是之後的日軍軍事顧問團──白團宿舍。

星乃湯

語音導覽

歷史悠久的星乃湯溫泉旅館,位在白團宿舍的隔壁,是北投地區少數從日治時期經營到近代的溫泉旅館,也是公認溫泉品質最好的旅館。這裡之所以會取名為星乃湯,據傳是因為這裡的白磺泉不同於其他旅館的人工溫泉,是引自白團宿舍的真正天然白磺泉。漂浮在溫泉裡白色硫磺花,宛如天上的星星一般閃閃發光。因為國父孫中山曾到這裡泡湯,所以二戰後改名為逸邨。
旅館建於1901年,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內部裝潢保留了日治時期的樣貌,簡約而高雅,外部也設有日式風格的庭園造景,散發著幽靜典雅的氣息。可惜的是,目前星乃湯已經暫停營業,因此遊客無法入內體驗這個歷史悠久的溫泉旅社了。

舊白團宿舍

語音導覽

這裡原是日治時期北投的日本陸軍偕行社,也就是所謂的軍官俱樂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進入緊張的內戰時期,曾經留日的蔣中正為了建立強而有力軍事部隊,以對抗持續擴張的中共勢力,於是邀請日本軍官組成軍事顧問團。當時的團長富田直亮化名白鴻亮,因此稱為白團,在1949年來到臺灣,指導作戰技術,協助訓練部隊。1952年,韓戰爆發,因為當時中華民國政府亦受美國軍事顧問團的協助,而且日本在二戰後的定位頗具爭議,所以白團屬於暗中的秘密組織,有很多資料都沒有公開,也為這段歷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古老的兩層樓日式建築以檜木搭建而成,現在為私人所有,沒有開放參觀。宿舍位於溫泉路上,就在地熱谷頂端,四周都被溫泉的霧氣環繞。不僅如此,宿舍內也設有溫泉,除了有地熱谷的青磺泉,還有自行開挖的白磺泉,因此據說這裡的溫泉品質是附近最高級的,讓這些軍官們在一天的訓練後,能回到宿舍用溫泉療養身體。

吟松閣

語音導覽

北投日本時代曾有一旅館稱為吟松庵,建於1934年,吟松閣是否為其延續,至今仍是未解之謎,但吟松閣跟星乃湯一樣,內裝皆是以日式風格為主的設計。這裡是在新北投溫泉區開發成熟後興建的,因此內部設備完善,提供住宿及料理服務,屬於中級的消費水準。二戰後,因為這裡的氣氛幽靜,成為許多人文雅士喜愛的聚會場所。
建築是日式木造結構,歇山式的屋頂鋪設黑瓦,屋內使用大量的檜木裝潢。外部的日式庭園有魚池、假山、小拱橋、石階等;另外,小巧的石燈籠更是一大亮點,包含門口「雪見形」石燈籠,以及魚池上的「蘭溪形」石燈籠。呈現出大正與昭和年間的設計風格。吟松閣在1998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是臺灣第一家被指定為古蹟的旅館。目前正在整修中,並未對外開放。

北投市場

語音導覽

從日治時期營運至今的北投市場,可以說是臺北市歷史悠久的公有市場之一;同時它也是目前臺北市最大的公有傳統零售市場,共有600多家攤商。發展過程中,由於市場規模太小,計畫遷移擴大改建,國民政府時期,北投市場陸續遷移至磺港溪畔,並與行政中心合併,坐落於新市街、磺港路口,成為現今的北投市場。
北投市場的一樓為蔬果區百貨,二樓是肉舖區及美食小吃,這裡不僅是供給北投居民各式必需品的重要生活中心,也是吸引許多饕客慕名而來的美食天地,市場內有許多的聞名遐邇的臺式小吃與飲料甜品,常常到了吃飯時間就大排長龍,如果有機會到北投一趟,絕對不要錯過了!

長老教會北投教堂

語音導覽

1876年3月21日,馬偕在凱達格蘭族北投社設立了「北投教堂」,這裡當時多為平埔族原住民,因此北投教堂早期的信徒,大部分是附近北投社的平埔族人。教堂原本位於「嘎嘮別」(今淡水線捷運忠義站、復興崗站一帶),中間亦隨著日本人遷移北投社部落而遷至番仔厝,現在的北投教堂,則是1912年最後由教友陳近先生捐地而興建直到現在。教堂由當時接替馬偕傳教事務的傳教士吳威廉所設計。北投教堂是臺北附近僅存的古老教堂之一,1998年 3月25日公告為市定古蹟。
以紅磚和木屋架構建成,風格近似英國鄉村式的小教堂。入口上方的山牆,以紅磚砌出弧形與三角形的組合式天際線;在扶壁之間設有窗戶,窗戶上方的牆面有紅磚砌成的三角楣,設計簡單卻點出了西洋古典的風格。北投教堂不走雄偉壯觀、富麗堂皇的路線,反而像是平凡的街屋,這樣巧妙的設計,縮短與民眾的距離,讓人覺得教會不是個遙不可及地方,充分展現親和力。

硫磺谷

語音導覽

硫磺谷位於大屯火山群的南端,是一個東西向的爆裂口地形,山谷長約1000公尺,寬80-200公尺,這裡設有棧道、涼亭和瞭望台等設施,讓遊客得以將火山碎屑岩以及沉積岩等特殊地形景觀一覽而盡。
硫磺谷的舊名是大磺嘴,清代西班牙人及郁永河皆來臺開採硫磺,展開了陽明山地區採硫事業的發展,作為火藥及火柴等物品的重要原料。
除此之外,這裡也是北投溫泉的源頭之一。溫泉旅館林立的北投,要如何供應如此大量的溫泉需求呢?那時候的人們發明了「人工溫泉」的做法,在地熱井或噴氣孔周圍圍出一個加高的池子,將地表的水引入這個池子中,透過地熱蒸氣加熱混合,就這樣形成了人工混合而成的溫泉。現在的北投白磺泉,大部分都是透過這樣的做法產生的。

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

語音導覽

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竹子湖地區,原本是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建於1928年。日治時期這裡在1923年時,設置種植日本型稻的原種田,1926年將所生產的稻穀命名為「蓬萊米」,後來興建的原種田事務所是負責耕作管理、穀物集中、分配發送的運作中心。
二戰後這裡曾更名為「梅荷研習中心」,作為國防部憲兵司令部幹部教育、兵棋推演的場地。2009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有鑑於「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曾見證臺灣蓬萊米原生地的培育歷史,因此將這裡公告為歷史建築,經陽明山管理處與國防部協商後,把這裡調整為推動地方產業史保存及環境教育的場所。

此為預覽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