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maker

「SOHO 族」意謂在家工作者,這個近代的職業代稱,其實在臺灣已經存在了幾百年⋯⋯。

小編 A 想起小時候一家人在客廳分工組裝零件、包裝蜜餞⋯⋯,五花八門的手工活。對於上車還不用買車票的囝仔,這可是一個理直氣壯的打工機會呢!記憶中,強力放送的收音機混雜著電視劇、大人動作熟練同時不忘抬槓,還有『喀、喀、喀』腳踏縫紉機的聲音——是阿姨瞇著眼、踩著踏板,正在替愛 X 達運動褲縫製拉鍊。

在「掙一天工,添一道菜」拼命討生活的年代,家庭代工可說是臺灣人的集體記憶。 其實百年前臺灣婦女就以針線活兒與刺繡聞名,連橫《臺灣通史》就曾提到:「臺灣婦女刺繡精巧,贏過蘇杭等地。」當時臺灣名媛以刺繡自我誇耀,貧女單靠刺繡就足以撐起家計。手藝巧的人不僅能糊口,甚至能小有積蓄。刺繡是早期臺灣女子的才藝表現,亦是產業之一,算是臺灣最早的 SOHO 族。

 家庭代工現在仍是婦女兼顧生計與家庭的模式之一

家庭代工現在仍是婦女兼顧生計與家庭的模式之一

而縫紉技術在日治時期備受重視——當時學校以「賢妻良母」為理想教育女學生。因此家政占了三分之一的課程,女孩子亦能在【家政裁縫講習所】學習縫紉技藝。

當時適逢政權轉移,臺灣仕紳紛紛剪去了薙辮的束縛,褪下象徵清朝的長袍馬褂、臺灣布衫,換上新式的西方洋服。斷髮改裝在男性間形成風潮,女性也因為纏足的解放、新式教育擴張,不僅打扮也為多元,更掀起一股訂製服的風潮。當時的「南街」(今迪化街)多達近百家的布店、裁縫店,任何布料、配件都買得到。

無論是連身洋裝,或是一件風靡上海的新式旗袍,什麼摩登款都做得出來,可謂日治時期臺灣的時尚重鎮! 國民政府來臺後,於 1949 年頒布「臺灣省公私立短期補習班管理辦法」,使縫紉、打字⋯⋯等技藝補習班逐漸由北而南、從城市到鄉間擴張,縫紉技術更加普及。許多婦女學會了打版製作、縫紉技巧,落實「客廳即工廠」成為 SOHO 裁縫師,不僅貼補家用,也對當時臺灣從農業轉型為加工產業獻出一己之力。

老一輩的臺灣婦女在工作臺日以繼夜,用一針一線撐起一家生計,養大無數個臺灣囝仔⋯⋯。幾十年後,家庭裁縫歷經產業轉型,客源從早期公司行號訂做制服、代工等,轉為替百貨服飾業、散客或惜物人修補衣服。

因此,我們仍然有機會在巷弄間,看見「裁縫工作室」的招牌。每每經過彷彿進入時空隧道,看見兒時家中一箱箱的代工商品,聽見從客廳、鄰居家傳來工業蒸汽熨斗與裁縫機的聲音⋯⋯。 三月八日婦女節,特此撰文向臺灣最早的 SOHO 族─女性裁縫師致敬!

(本文、標題由 Li-Ho Taiwan 你好臺灣 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原文)


延伸閱讀:

1935 年的台北,開始出現職業婦女,最夯的職業是…

專訪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女性需要更多彈性就業的機會,共享經濟模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