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莊子的方式》:庖丁解牛核心要義「善刀而藏之」,這便是最直觀的養生之術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打開莊子的方式》:庖丁解牛核心要義「善刀而藏之」,這便是最直觀的養生之術

《打開莊子的方式》:庖丁解牛核心要義「善刀而藏之」,這便是最直觀的養生之術
圖為莊子畫像。|Photo Credit: 華祖立 @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以莊子名篇《莊子.內篇》為底本,對當中汪洋恣肆的思維進行深入淺出的拆解。作者巧妙地將莊子思想與現在的社會環境結合,探討成長、夢想、人際關係等,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讓每個閱讀《莊子》的人都能以自我來進行參悟,從中得到屬於自己的理解,跳脫世俗框架、不陷入他人的見解,讓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坦然、自在與豁達。

文:陳可抒

人生在世,皆欲逍遙;若求逍遙,必先知我;既已知我,便須葆光。

以上三重理念,即是《莊子》的核心思想脈絡,亦分別是《莊子.內篇》前三篇的內容。

上一篇〈齊物論〉的立言結尾處,莊子提出了「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的葆光的概念,將之詳細闡述,便是本篇〈養生主〉的主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既然如此,便不可懵懵懂懂地「以有涯隨無涯」,若是這樣,豈不是太浪費生命了嗎?

所以要葆光,要養生,要知自我之所在,要養自我之所在。

養生的理論說來容易,做起來卻極難,難就難在:如何分辨哪個是我,哪個不是我?如何是養,如何不是養?

養生的要訣十分簡單,莊子只用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便闡述清楚了,不過便是「遊刃有餘、善刀藏之」等寥寥數語而已,然而,如何遊刃?怎樣有餘?何時藏刀?何時解牛?

種種問題,仍是要知曉「緣督以為經」的道理才行。不過,何為督脈,何為旁脈?理論容易闡明,實踐起來卻很不易,在本篇後半段,莊子又以幾個寓言加以說明。

本篇是《莊子.內篇》立言的最後一篇,在篇尾,莊子意味深長地表示:「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後面〈人間世〉等四篇雖然也有立言,卻更偏重於莊學與實踐的結合。換言之,前三篇為體,為認識論,後四篇為用,為方法論,明悟了前三篇的立言,便猶如手中擎起智慧之火,可照亮世間的重重暗霧。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

殆已!

已而為知者,

殆而已矣!

為善無近名,

為惡無近刑,

緣督以為經,

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

可以養親,

可以盡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養生主旨之一:不妄隨,不妄知

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而若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隨無限的知識,那不是很勞而無功的嗎?「殆已」!若是再以這樣的追求而沾沾自喜,自以為很有智慧,那不是更危險的想法嗎?「殆而已矣」!

既然如此,難道莊子是暗示人們停止追求嗎?當然不是!莊子怎麼會有這樣因噎廢食的號召呢?這一段的本意,是提醒人們要講究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盲動,更不是停頓不前。否則,在〈逍遙遊〉中,何以大鵬一定要克服艱難飛往南冥呢?又何以稱宋榮子和列子「猶有未樹」呢?在後文中,何以庖丁要耗時數年以精通解牛之技呢?不必懷疑莊子的進取之心。

倘若吾生無涯,而知有涯,那麼,便可隨意為之,大不了從頭再來;而現實卻恰恰相反,生有涯,知無涯,你我生在世間,恰如一粒微塵面對茫茫宇宙,沒有智慧的取捨怎麼行呢?悶頭亂撞怎麼行呢?若是再因此而揚揚得意,那就更不可取了!

唯有不斷求知,方能接近逍遙之境,然而,又豈能陷於求知之中呢?畢竟,人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生命「行盡如馳」,不可「與物相刃相靡」,又能與無用之知「相刃相靡」呢?

知識浩瀚無垠,若是漫無目的,隨之而迷失自我,其實質便不是求知,而是消磨;若是把這種消磨反而當作真知,受其迷惑,那麼,這迷失就只會無窮無盡了。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養生主旨之二:緣督以為經

怎樣才可以不迷失、不迷惑呢?很簡單:撥開迷霧,明確目標,有的放矢,毫不動搖。也即是所謂「緣督以為經」。

督,人體最重要的經脈,貫穿於後背,是經絡中的脊梁。若是有一天,某個其他部位,譬如手腳和脊梁非要斷一個不可,那當然要全力保住脊梁了;而人們終其一生,也必然要以脊梁為主心骨。那麼,生命的意義,不就是人生的督脈嗎?無論名聲、利益,還有哪個能比生命的意義更重要呢?這便是「緣督以為經」的道理,也即是養生之主旨。

除此以外,莊子還同時給出了一句意味深長的勸誡:做善事不要貪圖名聲,做惡事不要觸碰刑罰。

咦,莊子怎麼能教人「為惡」呢?有些人看到這句話,便不免有所躊躇,想要替莊子打圓場,將「為惡」解釋成一點點小的壞事,或者惡念之類,總之不肯把它當成惡行來理解。

其實大可不必!惡就是惡,為惡就是為惡,不須有所掩飾。「為惡無近刑」,若是對於莊學理解得足夠透澈了,便絲毫不覺得違和,反而覺得很有道理。

惡也好,善也罷,無非都是片面的定義而已,根本不是永恆的準則,怎能用它們表面的呈現來束縛彼此的內心呢?唐堯、虞舜發起戰爭,是善呢,是惡呢?成湯、周武舉旗反叛,是善呢,是惡呢?世間哪裡有針對善惡的統一標準呢?

這個問題在〈齊物論〉中已經討論過了:「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亂。」汝之蜜糖,吾之毒藥,此之惡可能是彼之善,善惡豈可一概論之?此國法令嚴禁之事,一定是惡事嗎?彼國法令未禁之事,一定是善事嗎?個人行走於世間,心中自然能夠分辨善惡,此善惡也必然會與他人發生衝突。故此,莊子鄭重告知:心中之善惡不須與人爭辯,所做之事若為他人口中之善事,則泰然處之,不要為名所累;所做之事若為他人口中之惡事,則謹慎從事,不要為刑所罰。這便是世間養生之道。

若通此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至此處,頗有些人認為「養親」之「親」字難解,便將其曲解為「精神」。

亦大可不必!《莊子》是哲學,並非玄學。「養親」便是養護親人的原義,不必引申或曲解。人生於世間,照顧親人亦是不可推脫的責任所在,親人亦是我形體的一部分,如何可以拋棄呢?

在下篇〈人間世〉中,莊子寫道:「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這不正是莊子一貫的理念嗎?不正是養生中最樸實的思想嗎?不正是「緣督以為經」的一個延展嗎?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庖丁解牛,妙在養生
養生主旨之三:遊刃有餘,善刀藏之

庖丁解牛的故事,其核心要義,當然在於「善刀而藏之」,這便是最直觀的養生之術。不過,仍有一些關鍵的細節,不得不辨。

其一,萬事皆可入至境,至境為人所共賞。

庖丁是莊子的寓言,文惠君是莊子的代言。在這篇故事中,文惠君一共講了兩句話,都很重要,也是莊子的態度所在。

文惠君首先看到的是庖丁的技藝純熟,已臻至境,便給出了「善哉」的評價。注意,此處文惠君只知解牛外在之妙,「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尚且不知「刀刃若新發於硎」這些內在之妙。此處之評價,自然是因解牛而起,並非是因養刀而起。

庖丁只是一名廚師,卻也能從解牛這類俗事中不斷進益,達到至境,參悟天道。世間萬物一理,法門眾多,只要心懷求道之誠,哪裡不是參悟呢?

所以莊子借文惠君之口評價說:「善哉!」

其二,不斷探索,取捨有道,知曉天道,才能養生。

本章開篇立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其實質是取捨有道,用心力於一處,在紛擾的無涯之中「緣督以為經」,前文已有所辨。「庖丁解牛」所寄寓者,正是此道。

庖丁開言便講:「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目標為道,然而「天籟」安排他身在庖廚,既然如此,何不藉此悟道?

庖丁所言,幾乎句句都是解牛之技,卻又句句都是天道。以庖廚之身分得道如此,不正因為他懂得取捨、心物合一嗎?這不正是以有涯追無涯的典範嗎?

知進退,能取捨,合於天道,不斷進益,才是養生的真諦,這就是開篇一段的義理。

否則,如若只是一味地保住性命形體,本我猶如死水一潭,又談什麼養生?莊子在〈刻意〉篇中批判說,「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這樣的人生只是「無為而已矣」!

談論至此,文惠君不必去學解牛,庖丁亦不必謀慮治國,養生之道已經各明於心。故而文惠君再次評論道:「善哉!」

其三,保持未知之心。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天道永無止境,探尋亦永無止境。雖然庖丁技藝已入至境,未知之境仍然有待探尋。

未知之事誰能預測呢?唯有保持敬畏,虛心以待,「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譬若大鵬已由北冥飛至南冥,安知世上再沒有更深廣的東冥、西冥呢?保持未知之心,既是養生之道,又是養生之意義所在。

其四,遊刃有餘。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是養生的最直觀體現,所倚賴的便是「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即「遊刃有餘」。

所謂養生,是遊刃而有餘,絕不是封刃而存,由此亦可知所謂清淨無為的口號只是悟道之法門而已,也絕不是人生應有的目標,其本質其實是清淨雜念、無為雜事。

遊刃有餘,便可以從容解牛不止,十九年解牛數千;遊刃有餘,便可解族人難解之牛,四顧而躊躇滿志。這不正是〈逍遙遊〉的義理嗎?莊子之說,正是如此精妙互通!

而遊刃有餘的訣竅,便是「以無厚入有間」。節者有間,刀刃無厚,便是養生之道;人世亦有間,至人亦可無厚,如此便可遊刃有餘於世間。這正是下一篇〈人間世〉的義理。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

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

神雖王,不善也。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打開莊子的方式:解構莊子的邏輯思維,重塑他的處世哲學》,日出出版

作者:陳可抒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每個人的自在人生,都在莊子那裡!
人生的根本,是先與自己相處,再與世界交往。

莊子是一位妙人,《莊子》更是一本文思哲思同時達到巔峰的千古奇書,不過大家對他的誤解太多了。司馬遷在《史記》中形容他是很會講漂亮話的人,但司馬遷同時紀錄了一個事實:楚威王願意以國相的重任來託付莊子。莊子的寓言波瀾詭譎,人們大多讚嘆他的神妙沖虛,然而無論他寫得多綺麗,核心意義在於授人以漁,積極入世,自在處世。

莊子的人生選擇在今天仍然考驗著每一個人。

莊子之學講究尊重每個人的天性,需要我們自己去感悟與啟發,他不是要「指明」一條路教人們懵懵懂懂地走上去。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自我,因此對於哪裡才是「明」,見解各有不同,答案又怎麼會相同呢?孔孟學說是一條修好的路,直接指引人們到達某個山頭,莊子則是給予一個工具,讓我們自己修路前往想去的地方:

  • 逍遙遊——一切逍遙的本質都指向一個命題:如何回來做自己。
  • 齊物論——世間所有事物分為兩種,一種叫外物,一種叫內心。
  • 養生主——多自省,養心神,輕名利,求真知,這才像個人。
  • 人間世——眾生芸芸,福禍紛紛,看清了生命卻不倉促,見多了人世卻仍動情。
  • 德充符——所謂命運,不過是弱者的藉口罷了。
  • 大宗師——沒有一帆風順的求道之路,只有百折不撓的成長精神。
  • 應帝王——以自己的見解來規範他人的見解,必定會讓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莊學本就是處世之學,關注如何解決問題,當中的哲學邏輯、論述體系與文學表達盡皆完備,目的是要構建一個嚴謹且完善的哲學體系,將它內化於我們心中,思辨自身的處世哲學。

見解都有侷限,狀況都會轉化。有新的正解,就有新的誤解。

當人生感到矛盾困惑時,閱讀《莊子》常會讓人有不同的新領悟,此時的新領悟往往與先賢們有所不同,甚至與自己以往的體悟有別——其中必有誤解,然而誤解是通往真理的必經之路,此刻的見解在未來也終將被新的看法疊代。

莊子的故事結構繁複、內容豐滿、想像瑰奇、變化多端,絕不是尋常的街聞巷語。本書以拆解、重塑方式帶你打開《莊子》,思辨自身的處世之道:

  • 你遵守的仁德我也得遵守嗎?
  • 世間的善惡有絕對標準嗎?
  • 生命有限,知識無限,問題的答案只有眼前看到的嗎?
  • 人要去往何方呢?
  • ……

人一生要尋找自我,又天生喪我,又時不我待,又總有外物干擾,怎麼會不感到茫然呢?
每個人的生存之道都不同,應當智慧地去尋找自己的路。
現在就打開莊子,你的自在人生在這裡。

本書以莊子名篇《莊子.內篇》為底本,對當中汪洋恣肆的思維進行深入淺出的拆解。作者巧妙地將莊子思想與現在的社會環境結合,探討成長、夢想、人際關係等,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讓每個閱讀《莊子》的人都能以自我來進行參悟,從中得到屬於自己的理解,跳脫世俗框架、不陷入他人的見解,讓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坦然、自在與豁達。

getImage
Photo Credit: 日出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