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甲狀腺癌 — 乳突型甲狀腺癌(圖文懶人包) | 照護線上-深受信賴的醫療媒體 最常見的甲狀腺癌 — 乳突型甲狀腺癌(圖文懶人包)

最常見的甲狀腺癌 — 乳突型甲狀腺癌(圖文懶人包)

by | 9 月 6, 2022


甲狀腺癌屬於內分泌系統裡最常見的癌症,甲狀腺癌通常會被分成四種主要類型,分別為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以及未分化癌。其中「乳突型甲狀腺癌」屬於最常見的甲狀腺癌分類,佔了所有甲狀腺癌患者的八成以上。幸好在整體來說,甲狀腺乳突癌的患者其預後也是最好的,十年的存活率超過九成。



乳突型甲狀腺癌的特色


乳突型甲狀腺癌的女性患者較多,與男性患者的人數比例約為3比1。年輕至中年的患者比較多,患者年齡約是在三十歲到五十歲之間。值得注意的是,其好發族群和治療後的預後也有關係。假使年輕、中年女性患者,治療後狀況通常都不錯。然而,若為男性患者,且年齡大於五十五歲,治療後的預後仍會比較差。


乳突型甲狀腺癌的症狀

罹患甲狀腺乳突癌的時候,大多數患者其實沒有症狀。像是當甲狀腺腫瘤小於1.5公分,周圍的淋巴沒有被侵犯時,通常這樣的腫瘤是摸不到、也看不太出來的,通常患者是靠著定期追蹤發現,或是純粹意外,於其他檢驗時發現腫瘤。

blank

如果有症狀的話,很可能是注意到脖子附近的腫塊。有時是自己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脖子的地方看起來腫一點,或是在平時被醫師、朋友發現其脖子處似乎看來有腫塊,進一步接受檢查而發現的,而且這個腫塊常常是不會痛的硬塊。少數患者會因為腫瘤侵犯嚴重,而發現自己講話聲音變得比較沙啞,甚至有吞嚥困難。(脖子腫塊別輕忽!五大迷思要破除!


診斷乳突型甲狀腺癌

當醫師懷疑患者甲狀腺藏了腫瘤的時候,會安排超音波檢查。假使在超音波下看到了低回音性的腫塊,邊緣不甚規則,或邊緣界線不清楚,且腫瘤裡面包含有微小的鈣化點,就要懷疑這是甲狀腺癌。在看到這類型樣貌的甲狀腺腫塊時,醫師會建議用細針抽吸,將腫瘤裡面的組織取出,用抽吸的結果來確認腫瘤的特性。

通常醫師還會安排抽血檢查,確認患者的甲狀腺功能,而罹患甲狀腺癌的時候,通常患者的甲狀腺功能是正常的,沒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問題。

乳突型甲狀腺癌的遠端轉移並不常見,會的話最可能是轉移到肺臟、肝臟、骨頭,醫師會根據懷疑遠端轉移的位置,安排適當的影像檢查。假使是擔心甲狀腺癌侵犯了脖子附近其他組織的話,也可以安排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檢查來確認。當甲狀腺乳突癌已經侵犯周邊組織的話,治療後仍然比較容易復發,預後也會比較差。

blank


治療乳突型甲狀腺癌

手術治療是甲狀腺乳突癌基本治療共識。在開刀時,甲狀腺乳突癌會呈現不規則的實心腫瘤,可能含有鈣化點,可能會侵犯附近的淋巴組織。手術治療時不能僅是切除甲狀腺癌的不放,通常至少會把腫瘤所在那一側的甲狀腺切除,甚至切除左右兩側全部的甲狀腺。如果患者接受了甲狀腺全切除手術,術後需要長期補充甲狀腺素來維持身體所需。

由於乳突型甲狀腺癌的預後與腫瘤大小有直接相關,小於1.5公分的腫瘤其預後都很不錯。因此當腫瘤較小的時候,可以考慮僅切除單側的甲狀腺即可。然而,若患者年齡較大、本身雙側甲狀腺都有結節、過去曾有輻射線暴露過、甲狀腺癌已經有遠端轉移、或腫瘤侵犯了甲狀腺周邊組織、腫瘤大於四公分、頸部淋巴結有轉移,就代表狀況比較棘手一些,需要切除全部的甲狀腺來減少甲狀腺癌轉移或復發的情形。

多數患者在手術之後就完成了癌症治療。少數患者需要於手術後四到六個星期開始接受放射碘治療。例如本身甲狀腺癌腫瘤大於兩公分,並且患者年齡大於45歲,有甲狀腺以外的腫瘤侵犯或淋巴結侵犯的;或是已有遠端轉移的案例,就需要接受放射碘的輔助治療。


乳突型甲狀腺癌手術之後

由於甲狀腺被切除了,但甲狀腺分泌的荷爾蒙 – 甲狀腺素 – 是是調節身體新陳代謝的重要推手,是體內必須的荷爾蒙,因此患者需要口服補充甲狀腺素。約每三個月進行抽血,確認經過補充後,甲狀腺的「量」剛剛好,沒有過多或過少的問題。

抽血除了追蹤甲狀腺功能外,還需要檢驗甲狀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雖然我們前面說,抽血並不適用於診斷甲狀腺癌,但在術後追蹤則非常重要,因為甲狀腺球蛋白與甲狀腺組織的活動性有關,在手術切除甲狀腺之後,甲狀腺球蛋白的數值應該會降的很低,萬一沒有降下來,代表體內可能還有甲狀腺癌的細胞。或者,在術後原本甲狀腺球蛋白的數值已經下降了,但過了幾個月,若抽血發現甲狀腺球蛋白的數值再度上升,就代表很可能是癌症復發了。

當患者診斷甲狀腺乳突癌之際年紀比較大,腫瘤比較大,腫瘤侵犯範圍超出甲狀腺,或是身為男性患者,都代表著預後可能較為不好,務必要好好追蹤治療。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納健保給付,幫助選擇標靶藥物,精準治療甲狀腺癌復發,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納健保給付,幫助選擇標靶藥物,精準治療甲狀腺癌復發,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50多歲的女士,發現甲狀腺癌後有接受治療,但是在幾年後發現甲狀腺癌復發,並轉移至肺部。」諶鴻遠醫師指出,「復發的腫瘤對放射碘的反應不佳,經過標靶藥物治療後一段時間,產生抗藥性、病情惡化,這位患者也漸漸出現肋膜積水,走路會喘、躺下也會喘。」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發現有RET融合基因突變。針對RET融合基因突變,患者開始接受RET抑制劑治療。經過一個月的治療後,患者的症狀大幅改善、肋膜積水消退。

十種棒式變化練全身,附熱身、收操、與伸展

十種棒式變化練全身,附熱身、收操、與伸展

棒式是個可以鍛鍊全身肌肉的動作,對啟動背部、臀部、大腿後側火腿肌、手臂、肩膀都是必須的。更棒的是,這是完全用自身體重做到的徒手訓練,完全不需要什麼器材。利用各種變化練練看吧!

意外發現膽囊息肉該怎麼辦?會不會是膽囊癌?圖文懶人包

意外發現膽囊息肉該怎麼辦?會不會是膽囊癌?圖文懶人包

你是否也曾聽說過親朋好友,在做了腹部超音波檢查後,意外發現個「膽囊息肉」,而懷疑著這是個怎樣的疾病呢?罹患膽囊息肉的患者常常是沒有症狀,是在做腹部影像檢查後,甚至是移除膽囊後,才意外發現自己有個膽囊息肉。實際上,多數的膽囊息肉也沒事,但醫師一定會告訴你,這玩意需要繼續追蹤。究竟是為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 什麼是膽囊息肉? 息肉是種異常的組織增生,膽囊是個空腔器官,內緣屬於黏膜,若黏膜異常地增生,黏膜增生後有時出現一團隆起,有的是更明顯會有個「大頭+細脖」的模樣,垂在那裡晃啊晃的,這就是被稱為息肉的部分。 膽囊息肉的危險因子...

五大原因造成低血鉀,不處理會心律不整,肌肉無力

五大原因造成低血鉀,不處理會心律不整,肌肉無力

「我覺得全身沒什麼力氣。」元貞來到急診:「而且心臟也有點不舒服。」 檢傷護理人員替元貞測量血壓心跳,發現元貞的血壓低,心跳不穩定,趕緊請醫師過來診治。 「最近有吃壞肚子,腹瀉嘔吐,還是有什麼其他不舒服嗎?」醫師問。 「唉,」元貞有點欲言又止,但終究還是開口:「我最近很想趕快減重,所以吃了幾天的利尿劑。」 「你的血液中鉀離子濃度很低,只有2.8,難怪你會心律不整又全身無力。」等到抽血報告出來,醫師告訴元貞:「我們得趕緊好好補充,讓身體回復功能。下次絕對不能再這樣自己亂吃藥囉。」 電解質需要平衡...

視力模糊別輕忽!多發性硬化症經常出現眼部症狀,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視力模糊別輕忽!多發性硬化症經常出現眼部症狀,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50多歲的婦女,因為視力變差而就醫。檢查發現是視神經發炎,於是住院接受治療。」鄭惠禎醫師指出,「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除了視神經發炎之外,腦部也有病灶,最終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

剛聽到罹患多發性硬化症時,患者非常難以接受。經過一段時間後,患者漸漸能夠理解這是一個需要好好控制的疾病,也願意聽從醫師的建議接受治療,目前狀況維持穩定,在門診持續追蹤。

優化呼吸,矯正姿勢,啟動正確肌肉,試試看「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

優化呼吸,矯正姿勢,啟動正確肌肉,試試看「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

慢性肌肉疼痛、關節疼痛是許多人每天面臨的大問題。你是否也曾經有些慢性疼痛,怎麼做都不會改善,吃藥效果很有限,甚至終於決定開刀治療後,竟然還是痛! 關節不穩、肌肉緊繃而有慢性疼痛 這些疼痛,可能是在日復一日的反覆勞動、磨損、久坐、僅使用慣用側之後,讓神經和肌肉「接錯線」了,在想要做個動作時啟動了錯誤的肌肉,用錯了力,或是某些肌肉無法平衡地施力。於是,肌肉緊繃、關節不穩定、姿勢愈來愈跑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