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标准_百度百科

高血压标准

医学标准
收藏
0有用+1
0
人体正常血压值<120/80mmHg,≥140/90mmHg为高血压,其患病率与年龄成正比(见2005年修订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儿童高血压的定义中,新生儿血压< 90/ 60 mmHg,婴幼儿血压<100/60mmHg,学龄前儿童血压< 11 0/ 7 0mmHg。学龄儿童血压<110/80mmH g的标准中也提示高血压的标准随年龄增高而增高。
中文名
高血压标准
外文名
Hypertension standard
制定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
提出时间
1984年

中国标准

播报
编辑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治疗指南中规定,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在17.3~18.6Kpa(130—139mmHg),舒张压在11.3—11.9Kpa(85~89mmHg)者称为高血压的正常高值,以前称为“高正常血压”。
1984年医学家们首次提出“高正常血压”概念,后又在1993年进一步将血压低于17.3—11.3Kpa(130—85mmHg)定为正常血压,因此当收缩压为17.3~18.6Kpa(130—139mmHg),舒张压为11.3~11.9Kpa(85~89mmHg),或二者只要一项达此水平,便是“高正常血压”,也就是血压“正常高值”。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治疗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8.7Kpa(140mmHg),舒张压≥12.0Kpa(90mmHg),这就是血压“正常高值”尚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就不是高血压,这样如果无靶器官损害,也无危险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就无需医治。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首先,血压“正常高值”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正常高值”发展成高血压的可能性比血压正常者大得多。其次,处于“正常血压组组或理想血压组。对于这组人,应该用非药物疗法进行治疗,包括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吸烟、喜食油腻食品或过咸食物等;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参加身体锻炼;定期到医院、社区卫生所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定期与医生联系及时寻求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千万不能认为“不要紧”或顺其自然发展。最后,处于“正常高值”的人,如果患有糖尿病或并发心、脑、肾损害,则应进行药物降压治疗,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药物选择以长效降压药为优,以维持24小时血压平稳下降,减少靶器官损害的可能性,减少并发症,降低风险。
以下为中国人的平均正常血压参考值:
年龄
收缩压(男)
舒张压(男)
收缩压(女)
舒张压(女)
16—20
115
73
110
70
21—25
115
73
110
71
26—30
115
75
112
73
31—35
117
76
114
74
36—40
120
80
116
77
41—45
124
81
122
78
46—50
128
82
128
79
51—55
134
84
134
80
56—60
137
84
139
82
61—65
148
86
145
83
注:以上统计为98年完成的,如今人的平均血压有所增加。
如果发现血压高于正常值,则需要一个反复测量和监测的过程,如果确定是患有高血压,那么就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确定病因并施以治疗。 [1]

国际标准

播报
编辑
简明标准
1998年9月29日至10月1日,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大会在日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明确了诊断高血压的新标准,全面提出了高血压的防治方案。
其定义是: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既往有高血压史,现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到上述水平,亦应诊断为高血压。
中国已将血压升高的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标准统一。
详细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供参考)
即3次检查核实后,按血压值的高低分为正常血压、临界高血压和诊断高血压。
(1)正常血压:收缩压在18.7kPa(140mmHg)或以下,舒张压12.0kPa(90mmHg)或以下,而又非低血压者,应视为正常血压。
(2)临界高血压:收缩压在18.8~21.2kPa(141~159mmHg)和舒张压在12.1~12.5kPa(91~95mmHg)之间者为是。
(3)确诊高血压:收缩压达到或超过21.3kPa(160mmHg)和舒张压达到或超过12.7kPa(95mmHg)者为是。

美国

美国的《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将血压水平分为四类:
正常血压( ≤120/80mmHg),
高血压前期 (120—139/80—89mmHg),
1期高血压( 140—159/90—99mmHg),
2期高血压 (≥160/100mmHg)。
较以前的突出改变是将原来正常的血压120/80mmHg定为“高血压前期”,而将正常标准血压降至115/75mmHg。降低正常血压标准,一方面提醒人们早知晓、早治疗、早控制,但另一方面,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都会有较大上升,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任务更加繁重。在高血压前期需要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干预,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此外,年龄40—70岁的人,血压水平自115/75mmHg起,每增加20/10mmHg,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相应增加1倍。对于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收缩压比舒张压更重要。因此,必须将收缩压降至130—140mmHg以下。
欧洲
《2003年欧洲高血防治指南》中,提出了不同血压测量方式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即:
诊所血压为140/90mmHg,
24小时动态血压为125/80mmHg,
家庭自测血压为135/85mmHg。
降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日本
日本高血压学会议的正常血压是130/85mmHg,理想血压是120/80mmHg。
该学会还设定了高龄者的正常血压:
60—69岁140/90mmHg,
70—79岁<150—160/90mmHg,
80—89岁<160—170/90mmHg。

各国差异原因

在高血压标准的制定上,各国为何会出现微小的差异呢?欧美在高血压标准上的新规定只是增设了“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所谓“高血压前期”数值,或部分调整了“正常血压”的范围,并没有修改世卫以往对高血压临床诊断140/90的标准。这些新规定的目的在于提前开始高血压预防措施,使医疗干预力度加强,对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控制血压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美国“高血压前期”的提法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其中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本来就相对不足,“高血压前期”的说法可能会导致一些医生在治疗上“用力过猛”,造成更大的医疗负担;二是怕一些病人一听到“高血压”就过分紧张,干扰正常治疗。在前段时间召开的亚太高血压防治会议上,各国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的血压标准最科学、最适合亚洲各国情况。

血压变化规律

播报
编辑
我们的血压是变化的,一些生理、病理因素均会导致血压变化。例如这些情况都是血压生理性的变化,属于正常的理现象。在晕厥的时候,血压会降得很低;身体有剧烈疼痛的时候,血压也会降低,这些情况属于病理性的血压变化,般消除病因血压即可恢复正常。除此之外,血压还会受到身高、年龄、体位等因素的影响,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排除我们以上所说的一些界因素不说,人的血压在一天24小时内的波动是有规律的。根据临床实践所取得的经验以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实验结果,无论是正常人,还是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都呈“双峰一谷”的规律变化,这是因为我们的人体有生物钟,很多的生命活动在生物钟的指导下,呈周期性的变化,当然血压也不例外。在24小时内,血压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我们称这个变化为血压的昼夜节律性变化。健康人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呈“双峰一谷”,即上午8~9点、下午4~6点为高峰,凌晨2~3点为低谷。约70%的高血压患者也符合上述典型的血压波城律;约25%的高血压患者,仅仅会出现下午个血压高峰;约4%的高血压患者以午出现血压高峰为主;另外大约%的高血压患者仅表现为白昼血压升高或者白昼与夜间血压均升高。
了解血压变化的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用药,如对于比F出现血压高峰的高血压患者来说,我们可以在早上起床之后吃降压药,等到了8~9点,刚好药物起效了,这样可以避免血压的波动,对保护我们的心、脑肾等器官均有好处。 [1]

饮食影响

播报
编辑
饮食不当会导致血压升高。在造成高血压的众多因素中,吃盐多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国居民的每日盐摄入量普遍在10克以上,平均来说,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吃盐多,这也是导致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并发症严重的原因。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人每日盐摄入量应该不超过5克。对于一般高血压的患者的合理饮食结构,有关专家将其归纳为两句话,即“一、二、三、四、五”和“红、黄、绿、白、黑”。
第一句话为“一、二、三、四、五”:“一”是指每日饮1袋牛奶,内含250毫克钙,既补充了钙和蛋白质,又减少了高血压的发病机会。“二”是建议结合用逍降茶这类中医组方代茶泡饮,每日2次,长期饮用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三”是指每日进食3份高蛋白质食品,每份可为瘦肉50克,或鸡蛋1个,或鸡鸭肉100克,或鱼虾100克,或豆腐100克,以每日早、中、晚餐各1份为宜;“四”是指“不甜不咸,有粗有细,三四五顿,七八成饱”即每天可吃3顿、4顿或5顿,每顿可吃七八成饱。“五”是指每日进食500克蔬菜和水果,一般每日吃400克蔬菜,100克水果。
第二句话为“红、黄、绿、白、黑”:“红”是指每日进食1-2个西红柿,除去脂降压外,还可使男性前列腺癌发生率降低45%。“黄”是指胡萝卜红薯、南瓜、玉米等,每天要适量食用其中的一种。“绿”是指食用深绿色蔬菜,它们所含的维生素C等,有去脂降压等多种功用。“白”是指燕麦片(或燕麦粉),每天可适量服用,一般每日用50克水煮5一10分钟,兑入牛奶中合用,可起降血压的作用。“黑”是指黑木耳或香菇等,每天可用黑木耳10克,或香菇100克,泡发后,烹调入菜肴中食用,有降低血压等功用。 [1]

身高影响

播报
编辑
追溯血压升高的原因,主要与人体发育的身高指标有直接关系。心脏每次射血必须能克服身体高度所致的血液重力的影响,所以,应将血压值以人体身高换算出的身高——血压对应值作为个人正常血压标准,即身材越高的人收缩压越高。换算方法为身高的毫米数除以汞的比重(13.6)即为个人收缩压的最高汞柱值。例如:1.5米身高收缩压为110mmHg,1.8米身高收缩压为132mmHg。
鉴于睡醒时收缩压可上升20mmHg左右的现象,比换算出的结果低20mmHg,即1.5~1.8米身高的最低收缩压值90~112mmHg都可确认为是正常血压。
按照这一标准的收缩压值,比提出的<120mmHg正常收缩压标准更有实际意义。超过自己身高对应的收缩压值均视为高血压,应给予治疗,这比统一执行≥140mmHg,相当于≥1.9米身高的高血压标准更加人性化;尤其是缓解了150mmHg(血液喷射高度约为2.04米)老年收缩压标准所致的心脏损害。
舒张压最高值的判定可以参照相当于2/3收缩压的概念。按照3~18岁儿童身高百分位参考值(低位值)计算出的最高值为79mmHg,即≥80mm Hg应按照高血压治疗,避免80~89mmHg的众多高舒张压人群长期处于失控而进入顽固的高血压难治状态,以致引发早些年降压“显著疗效”仅限于舒张压的现象。
综上所述,身高的毫米数除以汞的比重即为个人收缩压的最高汞柱值,下浮20mmHg范围视为正常。舒张压为<80mmHg不设下限。
取消血压高值的概念,使人群高血压的治疗更加人性化。高血压标准的修订值可采用实际高度结合患者身高值进行表述,以提高自我保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