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足人生】跗骨竇症候群:雲深不知處的「腳踝疼痛」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99,343

【好足人生】跗骨竇症候群:雲深不知處的「腳踝疼痛」

【關於本專欄】不喜歡和人競爭,喜歡做別人不要做的事情,於是在生命中,挑一條沒有人要走的道路,深入專研、發展。一個累的要死,但又不甘寂寞的醫師,朱家宏的網路專欄,分享專攻足踝醫學的生活點滴。

聽說:愛斯基摩人有一百個關於「雪」的名詞,你能想像得到嗎?當然沒辦法,因為在多數人的認知裡只有「冰」、「雪」、「霜」三個字;但是,如果將愛斯基摩人一百個有關雪的「名詞」先告訴你,或許你也能漸漸感受到他們冷文化中更細膩的層次;

同樣地,我認為:病名也是一樣。特別是腳踝扭傷後延伸的疼痛,有很多細微不同,甚至無法透過X光診斷出來,就像跗骨竇一樣,它位在腳的最深處,其原理也不容易瞭解,但是,你至少要先知道這個名詞,才有可能找出正確診斷…否則就只能做個不明究理的「腳痛流浪病人」!

當腳踝扭傷時…

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腳踝扭傷的經驗,腳踝扭傷時,如果產生血腫、韌帶破裂,甚至骨折等問題,一定都會緊急處理;問題就常在於扭傷當下,腳踝並未產生急性症狀,所以我們也就不那麼在意,或許推一推、或許休息一下、或許…,總之,只要腳不痛就好了!

要命的是:當下雖然不痛了,看似OK,事後卻老是動不動就會有腳踝前外側疼痛的現象,變成一種慢性問題。基本上,造成腳踝前外側疼痛,有很多可能性,像是:

1.前距腓韌帶受損:造成踝外側不穩定而產生疼痛,這是最常見的現象;

2.腓骨距骨擠壓症候群:腓骨、距骨間長東西,擠壓在裡面造成疼痛;

3.前距腓側這一帶受損:由於損傷造成外側踝關節不穩定,疼痛點也會在這一帶;

4.跗骨竇症候群;

5.腫瘤。

 這看似小小方圓之地,卻潛藏了各種不同的痛源,雖然產生疼痛的位置也很類近,但是在診療上的判定若無法精準,則往往差之毫釐,卻失之千里,當然腳踝疼痛的問題也永遠不會消失、不會好。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神秘的痛點:跗骨竇

腳踝痛其實有很多細微不同,無法完全透過X光診斷出來,其中,又以「跗骨竇症候群」較為神秘,許多醫師對這部分不了解,相對文獻又少,除了有經驗的醫師可以用理學檢查判斷出病因外,只能透過核磁共振掃描(MRI)才能確定地診斷出病因。

在還沒有核磁共振檢查前的年代,很多醫生甚至不認為「跗骨竇症候群」是真正的病,所以對於腳痛卻判斷不出原因的病症,就通通算在它頭上,「跗骨竇症候群」儼然成為腳痛的垃圾桶。如今透過科技的進步,從核磁共振裡面可以看出影像學變化,也讓大家對「跗骨竇症候群」更加了解,它終於不需要再背黑鍋了!

究竟,「跗骨竇症候群」痛點在哪裡?

大體說來,「跗骨竇症候群」的痛點比一般前距腓韌帶所造成的疼痛位置下面一點,也比擠壓症候群疼痛的位置再更下面一點,但是,又比腳掌骨關節韌帶損傷的疼痛位置上面一點。正因為這些症狀的疼痛都在附近,彼此間差距非常的細微,所以很多人腳扭傷,說不清楚,從X光上又看不出來,一般醫生確實很難診斷出正確病因。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跗骨竇位於跟骨、距骨、立方骨跟舟狀骨四塊骨頭中間的位置,在腳踝的最深處,透過韌帶連接,其中佈滿脂肪、神經,若是因為損傷造成跗骨竇內的神經受壓迫、變形,或是裡面的韌帶(有神經)受損,造成韌帶疼痛,這就是「跗骨竇症候群」,在X光上面當然看不出個所以然,因為它是潛藏在裡面隱隱作痛。

 除了特定位置外,「跗骨竇症候群」還有個特性:若將腳底往內往外旋轉會更痛

「跗骨竇症候群」保守與積極療法

 當確定是「跗骨竇症候群」後,則可以個人情況,選擇以下幾種治療方法:

 *固定治療法:穿戴護具或穿能穩定距下關節這個部位的鞋子、或鞋墊,讓他不要晃動太厲害,降低對此部位的刺激;此外,吃藥或物理治療多少也有幫助。

*局部注射藥物:若以上保守治療法沒有效,則可以局部注射類固醇等藥品減輕這部位發炎的情況;甚至有醫師認為,局部在這部位注射4%的酒精,將此痛點的神經燒死,以降低病人痛覺。

*進行清創手術:當以上兩個治療的方法都沒有效,也可以考慮作手術清創,開刀進去把裡面的組織全部清除,有如牙齒的根管治療一樣。第一個發現這部位並提出有效治療方式的是 O’Connor,在1957年那個還沒有核磁共振的時代,他精細準確地找出病人真正疼痛的部位(位於腳踝深處跗骨洞的地方),並進行手術清除該部位受損的神經,使病人得以痊癒,也讓醫界對「跗骨竇症候群」(sinus tarsi syndrome)開始有概念。不過隨著醫學進步,已經很少人會採用這種手術方式了;現今最新的技術是以關節鏡,配合專用的電燒,開一個小洞進去進行清創手術,至少,傷口比較小,組織受損很小,併發症比較少。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在現今醫療技術發達的情況下,一般,動用到關節鏡治療的機率並不高,通常都可透過局部注射解決問題。所以,對「跗骨竇症候群」患者最大的困擾,並不在於治療,而是沒能診斷出來,沒能診斷出來,相對地就沒有治療方式,也就無法解除疼痛問題。換言之,如何在最快的時間內作正確的診斷跟找到正確的治療,對病人來說很重要。

跗骨竇症候群與跗管症候群、足跟痛兩者的痛點也大不相同!

 再論,「跗骨竇症候群」、「跗管症候群」與「足跟痛」三者,足踝疼痛的部位大不同:

 *「跗骨竇症候群」主要痛點在腳盤與腳踝交接的外前側:當腳盤作扭轉的活動時,會覺得那個地方更痛,和前距韌帶受損造成關節不穩定的疼痛不同,是在比較深處、凹下去的地方疼痛。

 *「跗管症候群」主要疼痛點在腳踝內側:當腳踝內側跗管裡面的神經被壓迫,造成腳底麻痛,即稱為跗管症候群。其主要疼痛點在腳踝的內側下面,麻痛時會有電到的感覺。

 *「足跟痛」主要疼痛點在腳底內側:足根痛的痛點位於「跗管症候群」痛點的後面,多在腳底踩地時感受到壓痛,壓痛疼痛的感覺與「跗管症候群」的麻痛感不同。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先知道「名詞」,才能知其所以然,也才能對症下藥!

有人說:要瞭解愛斯基摩人,就從愛斯基摩人對雪的上百種名詞稱謂(粉雪、濕雪、鵝毛雪……)開始。同樣地,我認為:病名也是一樣。

特別是足踝專科的病,有許多病症的中文名詞都是在和各位網友分享時,為了說明清楚,一一被定義出來的,中文相關文獻資料幾乎不可得,也難怪許多名詞可能連骨科醫師都沒聽說過,更遑論一般人。

所以,我認為應該先將名詞定義出來,從「名詞」開始知其所以然,讓這部落格可以幫助大家對足踝的病症和問題有全貌和概括的認識,然後才能思考及分辨個人或親友「可能是什麼病症」,如此,也就比較容易找到邁向成功治療的路,而不是一昧地以止痛藥應付所有的痛。

像日前有位病人,因為腳踝扭傷,造成跟骨前端斷裂的碎片,掉進跗骨竇裡,腳疼痛地四處就診,卻從未被正確診斷出來,所以一直在當流浪病人。小醫常會想:如果多一些醫師知道……多一些病人知道……相信很多足踝相關的病,都會有重獲健康的機會。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就像跗骨竇一樣,雖然它的位置可算是在腳的最深處,它的原理也不容易瞭解,不過你至少要先知道這個名詞,才有被診斷出來的可能性。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想閱讀更多,請搜尋關鍵字「好足人生」。

◎延伸推薦:朱家宏醫師部落格。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