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zōu]
汉语文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邹(拼音:zōu)是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 [2]。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邑(后演变为“阝”),刍(chú)声。“邹”本为古国名,原称邾(zhū),故地在今山东邹城一带。后世多用作姓氏。 [3]
中文名
拼    音
zōu
繁    体
部    首
阝(右)
五    笔
QVBH(86、98) [1]
仓    颉
NSNL [1]
郑    码
RXY [1]
笔    顺
撇、横撇、横折、横、横、横撇弯钩、竖
字    级
二级(编号:3749) [2]
平水韵
下平声·十一尤 [4]
注音字母
ㄗㄡ
总笔画
2+5
GBK
D7DE
统一码
90B9 [1]
四角号码
2712₇ [1]
造字法
形声字(右形左声)
字形结构
合体字,左右结构
异体字
𨛃、𨛄、𨜈、𨝮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邹”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形声字。“邹(鄒)”,战国文字作图1,左部为“刍(芻)”,作声旁;右部为形旁“”,“邑”可表“国家”“国都”“行政区划”等,“邹”的本义是古国名,故从“邑”。发展到隶书(图4),“邑”旁变化为“阝”。此外隶书“刍(芻)”字中的“屮”偶有写成“十”字形的。偏旁“芻”简化为“刍”,“鄒”也据此类推简化为“邹”。
“邹”有异称异文:也称“邾娄”,省称“邾”。汉时写作“驺”。据段玉裁的解释,“邹”、“邾娄”是由于发音缓急不同,因而写法不同;而“邹”与“驺”则是古今用字的差异。从古代文献材料看,他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战国策·赵策三》:“将之薛,假塗于邹。”这里用“邹”。《荀子·仲尼》:“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这句用“邾”。《公羊传·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此处改用“邾娄”。至于用“驺”作国名的例子,见于《汉书·地理志下》:“驺,故邾国,曹姓。”
邹是儒家学派“亚圣”孟子的故乡;鲁国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因此人们又用“邹鲁”指称文化昌盛之地,礼仪之邦。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里为寇盖,家都邹鲁。”
“邹”有一个假借用法,指“狭小;有村气不冠冕者”。据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长沙方言考·邹陬》,《史记·项羽本纪》:“鲰生说我。”《集解》引汉服虔:“鲰,音浅,小人貌也。”所谓“邹”,实际当写作此“鲰”字。“鲰”本指小鱼,引申指人的渺小愚陋。“邹”的上述用法应与声符“”的意义有关。“刍”本义指割草,引申而有“卑微,浅陋”义。 [3] [14]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zōu
名词
(Zōu)周代诸侯国名,原称邾,故地在今山东省邹城一带。
Zou state
《国语‧郑语》:“曹姓邹莒,皆为采卫。”
《战国策‧赵策三》:“将之薛,假涂于邹。”
(Zōu)旧县名。秦置,治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1992年改邹城市。
(Zōu)姓氏用字。参看“邹姓”。
邹衍(战国齐人,阴阳家代表人物)
形容词
狭小;有村气不冠冕者。
small;narrow
杨树达《长沙方言续考‧邹鲰》:“《思益堂日札》卷九云:‘吾乡谓有村气不冠冕者曰邹,不知何解……’树达按《史记‧项羽本纪》云:‘鲰生说我。’集解引服虔曰:‘鲰音浅、鲰,小人貌也。’周说邹,当作此字。”
-
【颜浊邹】人名,孔子弟子。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5]《汉语大字典》 [6]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六】【邑部】側鳩切(zōu)
魯縣,古邾國,帝顓頊之後所封。从邑芻聲。 [8]

说文解字注

魯縣,古邾婁國,帝顓頊之後所封。魯國騶、二《志》同。二《志》作“騶”,許作“鄒”者,蓋許本作魯騶縣。如“今汝南新息”、“今南陽穰縣”之比,淺者乃刪去騶字耳。周時或云“鄒”,或云邾婁者,語言緩急之殊也。周時作鄒,漢時作騶者,古今字之異也。邾婁,各本無“婁”,今依《韵會》所據正。《左》《榖》作“邾”,《公羊》、《檀弓》作“邾婁”,婁如字,邾又夷也。邾婁之合聲爲鄒,夷語也。《國語》《孟子》作鄒,三者鄒爲正,邾則省文,故邾篆下不言春秋邾國,此必依公羊作邾婁國也。漢時縣名作騶,如《韓勑碑陰》“騶韋仲卿”,足證。《鄭語》曰:“曹姓鄒莒。”韋云:“陸終第五子曰安,爲曹姓,封於鄒。”《杜諩》云:“邾,曹姓。顓頊之後。有六終,産六子。其弟五子曰安,邾即安之後也。周武王封其苗裔俠爲附庸,居邾。”《前志》曰:“騶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爲楚所滅。”按《左傳》顓項氏有子曰黎爲祝融,祝融之後八姓,妘、曹其二也。然則上文“鄶祝融之後,妘姓所封”,此云“帝顓頊之後”,互文錯見也。今山東兖州府鄒縣縣東南二十六里有古邾城。趙氏岐曰:“鄒本春秋邾子之國,至孟子時改曰鄒。”此未知其始本名鄒也。
从邑,芻聲。側鳩切,三部。 [7]

广韵

側鳩切,平尤莊 ‖ 芻聲幽1部
鄒,縣名,屬兖州。又姓,漢有鄒陽。側鳩切。十四。 [10]

康熙字典

【备考·酉集】【邑部】 邹;康熙笔画:12;部外笔画:5
《龙龛》:俗邹(鄒)字。
【酉集下】【邑部】 鄒;康熙笔画:17;部外笔画:10
(zōu)《唐韵》《正韵》侧鸠切。《集韵》《韵会》甾尤切,音驺。《说文》:鲁县,古邾娄国,帝颛顼之后所封。徐曰:《孟子题辞》邾国,至孟子时,鲁穆公改曰邹。
又通作驺。《史记·孟轲传》:孟子,驺人也。
又姓。《广韵》汉有邹阳。
(jù)又《字汇补》从娶切,音聚。《史记·孔子世家》:如颜浊邹之徒。正义:邹,音聚。俗省作邹。互详前邓字注。 [9]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书写提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王力系统
ǐɔ
董同龢系统
ts
李方桂系统
ts
rjug
西汉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北魏后期北齐
尤侯幽
jou
齐梁陈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ǐəu
拟音/董同龢系统
ju
拟音/周法高系统
iəu
拟音/李方桂系统
tṣ
jə̆u
拟音/陈新雄系统
ǐou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2-13]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八尤
开口呼
全清
侧鸠切
tʃju
集韵
平声
下平十八尤
开口呼
全清
甾尤切
tʃiəu
礼部韵略
平声
侧鸠切
增韵
平声
侧鸠切
中原音韵
阴平
尤侯
开口呼
全清
tʂəu
中州音韵
平声
尤侯
之搜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九尤
全清
侧鸠切
tʃou
分韵撮要
阴平
第五修叟秀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