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測風雲,臺灣一年出動111萬次救護車

文◎崔浩風

0
1391

一通電話,使命必達。民眾一通119或112撥通,立刻就有救護車小隊鳴著警笛出發,奔赴急需救助的人身邊。他們是臺灣最忙的人之一,也是最怕收到鳳梨的職業之一。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二○一九年臺灣緊急救護出勤次數共計111萬8,439次,扣除虛假報案及現場好轉無須送醫等情況,仍有90萬5,951次,其中比例最高的是急病33萬1,943次,其次是車禍32萬3,321次。

與臺灣鄰近的日本,據總務省消防廳統計,二○一八年救急出動次數為660萬5,213次,其中急病便占了429萬4,924次。美國的急救服務有相當大一部分屬於私人經營,但據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最新資料,二○一六年美國共計1,260萬人前往急診室,當中有39%即約491萬4,000人在十五分鐘內即趕到急診室,推斷應為救護車緊急送醫所致。

無論在家裡家外,有病沒病,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忽然禍從天降,又或者急症突發倒臥在地,雖然救護人員能夠將我們用最快時間送至醫院,但是醫療成本仍須自行承擔,對家中已不富裕的人來說,可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如果人在異鄉,更有可能光請求救護車出動就是一筆天價,曾見過有報導談到,紐約有位病患收到了高達2,700美元(折合新臺幣約8萬1,000元)的救護車帳單,更不用說後續龐大的醫療費用。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都不知道明天與意外誰先到來。這或許已經是一句老話,但是對經常趕赴急救現場的救護人員來說,卻是再貼切不過的現實。

為了當風險無端降臨時,能夠維持家庭經濟不受打擊,建議民眾應該配置充足的壽險與醫療險,若不幸發生意外,能夠成為你經濟後盾的協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