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神(模仿神明巡游的传统民俗活动)_百度百科

游神

[yóu shén]
模仿神明巡游的传统民俗活动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游神(Youshen;又称迎神、神像出巡等 [23])是指模仿神明巡游的传统民俗活动,通常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旨在酬神、消灾和祈福。游神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以闽、粤最盛,但各地版本不尽相同,如妈祖游神、闽南六社游神、海南儋州客家人游神等。 [6] [9] [12] [21] [26]
游神活动通常选择在新年等喜庆节日、或是诸神寿诞之日进行,届时人们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 [6] [11]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下,游神活动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已逐渐成为民俗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 [23]
中文名
游神
外文名
Youshen [8]
God-wandering [24]
别    名
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菩萨行乡迎年抬神像游春行香
流行地区
闽台地区、潮汕地区、粤西地区

活动起源

播报
编辑
游神源于丰富多元的民间信仰,其文化原型是古代帝王巡狩四方。《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游神”的记录,其职责是为天帝视察一方。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有“日游神”“夜游神”的角色,分别在白天、夜晚监察人间的善恶。 [21] [23]在游神文化流行的不同地区,流传有各式各样的起源传说。 [26]
  • 闽台游神文化
福建地区的“游神”源于乡民对神明保境安民的期许。福建依山傍海,自古以来自然灾害频发,洪水、干旱、台风、瘟疫都会对人们造成毁灭性的伤害。人们为了抵抗“天灾人祸”而不断创造神明,加上福建地区的原住民是“闽越”族群,历来“好巫尚鬼”,有力推动福建民间信仰发展。 [19] [23]大量汉人(多来自福建的泉州和漳州),迁入台湾后,为台湾带来了中原文明,移居的汉人与台湾当地族群不断融合、重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阵头”艺术,其有迹可循的确切起始年代为: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据高拱干纂《台湾府志》可知当时已有鹤、狮、昭君、婆姐、龙、马等阵头的存在。 [28-30]
游神游神游神
游神
  • 潮汕游神文化
潮汕游神最初起源难以考证,明代潮州戏《荔镜记》曾有描述潮州人游神赛会的情景。至清代,“迎神赛会,一年且居其半,梨园婆娑,无日无之,放灯结彩,火树银花,举国喧阗,昼夜无间也。”一些地方史志还把它作为社会习俗记载下来,《澄海县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声达旦。”“银花火树,舞榭歌台,鱼龙曼衍之观,蹋踘秋千之技,靡不毕具,而人乐从,通宵聚观,至晓方散”。 [26]
  • 粤西游神文化
年例主要盛行于粤西地区,“游神”是年例中的主要内容。 [1] [24]关于粤西“年例”民俗文化的起源,学界存在多种不同研究假设,但都没有充足的史料作为一锤定音的佐证。一般认为,“年例”民俗文化由来已久,是以祭祀文化为核心,在历史上北方人民南迁带来的文化与原有本地土著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 [17]

神明种类

播报
编辑
各地游神文化中信奉的神灵各具特色,信众群体规模和范围大小不一,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大多起源于民间自发,蕴涵了朴素的民间信仰与追求,是构成中国传统民俗的重要内容。 [26]事实上,只要神明“应允”,都可以被人们请出庙宇进行巡游。 [23]
  • 闽地游神文化
据统计,福建有上千种神明。 [21]在福州民间,用敞篷大轿抬着的当地供奉神像有华光大帝白马王、临水陈太后和各村单独供奉的主神,主神的部属,如孩儿弟、七爷、八爷等,其中以福建游神“世子天团”尤为出名。 [9-10] [31]
福建游神“世子天团”
名称
身份介绍
备注
五福大帝(五灵公)之振灵公赵光明的儿子
“世子”的本意是古代诸侯王的嗣子,即具有爵位承袭权的“神二代”。所以,“世子”系列是人们按照世俗的人伦关系而为神明“创造”的眷属,是神明“人格化”的表征。“世子”可被视作相应主神(其父辈)的“陪祀”神。
五福大帝(五灵公)之张元伯的大儿子
五福大帝(五灵公)之张元伯的二儿子
华光大帝的儿子
金龙太子(金枪太子)
南游记》中玉帝的三儿子
参考资料: [23] [33]
文状元、赵世子“神将”塔骨 [23]
  • 潮汕游神文化
潮汕地区的游神被称为“营老爷”,其中“营”为潮州方言用词,有“回绕”和“畛域”的意思,“老爷”是一个镇或村的守护神,潮汕各地的“老爷”名目众多,大家所祀之神大多是在当地曾做出贡献的有功之士。 [18] [26]
潮汕地区的神明数量尚未有全面的调查和统计,据不完全统计,潮汕地区共有 467 座庙宇(不包含佛寺、道观和善堂),庙堂供奉的主神共有74位,其中供奉较多的神明有土地三山国王、天后(妈祖)、关公、双忠公、风雨圣者、龙尾爷、花公花妈等。虽然这些神明不一定都被请去参加游神活动,但潮汕地区信奉的神明众多,被请去参加游神活动的神明数量自然不在少数。其中,潮汕地区游神活动中最常见的神明是“大老爷”,它是管一个乡村或者若干个村庄的土地公的上级,而大老爷可以由不同神格的神明来担任。 [26]

活动流程

播报
编辑
游神的具体过程总体上分三大环节:请神、游神(巡游)、送神回銮(老爷回堂)。 [23-24]此外,不同地方的游神活动中也会增设其他环节,如“迎灯”、“摆盅”等。 [24]
  • 请神
请神出庙要先通过掷筊(又称“卜杯”)来征求神明的意愿,具体做法是,由年长的尊者手持两枚月牙形的筊杯向神明请示是否愿意出庙巡游。与此同时,人们已经做好了“游神”的各项准备工作,蓄势待发,只等神明“点头”了。然后掷筊,若三次都出现了一正一反的“圣杯”,那么大家就欢呼雀跃地请出神明,动作必须迅速而有序,据说人们跑得越快,神明越高兴。若是出现两正(平面朝上)的“笑杯”就要重新掷杯,出现两反(凸面朝上)的“阴杯”,就表示神明不同意出庙巡游。 [23-24]
  • 游神
“游神”即巡游。“游神”开始前会进行“问神”的仪式,意思是征求神灵的旨意,先从哪个方位开始巡游。 [24]“游神”活动正式开始后,整个队伍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热闹氛围中依序向前,一般由开道神“马夫”手持马鞭领路(龙海下宫村的游神则由“扫帚娘子军”为众神明开路 [26]),马夫模仿骑马的姿势来回跑跳,挥鞭扫除障碍,神明驾前仙童“孩儿弟”、腰挎宝剑的将军紧随其后,接着便是“世子天团”,他们迈着特有的步伐,表现出庄重而不失亲和力的仪态,沿门逐疫,并接受民众的香火敬奉。“游神”沿途还有“保长公”“净炉手”等重要角色,伴有鼓板、舞龙、舞狮、英歌舞等艺阵表演。 [23]其中,当巡游队伍在其庙宇和信仰范围内出巡时,称之为“巡境”;当巡游队伍进入其它神祇庙宇的范围时,称之为“绕境”。 [9-10]
注:在民间信仰和道教的用语中,“境”是指一方神祇所管辖的地方。 [9-10]
  • 送神回銮
“游神”结束后,便要“送神回銮”,同样需要通过掷筊征得神明的同意。若神明暂时不想回銮,人们要抬着神轿在庙外一圈一圈地绕,直到掷筊获得“圣杯”为止。若神明同意回銮,“保长”便拿着鞭子在前开道,马夫紧随其后,快速地奔跑开路,最后,由轿夫抬着神明“冲宫”,将神明送回庙宇原来的位置安坐。至此,整个“游神”活动才算圆满完成。 [23]

艺术鉴赏

播报
编辑
游神活动内容多样、各具特色,有的场面热烈,活动内容丰富,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也有的形式简约,如福建延祥村的农历“六月六”习俗,庄稼人会扛着菩萨在田间走一圈。 [6-7] [12] [16]其中的道具、音乐等元素普遍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24]
  • 塔骨神像
塔骨(又称“大神尪” [25])神像主要分为“头筒”和“骨架”等部分。头筒用樟木雕刻制作,身体骨架则用竹篾编织而成。每年到了游神季,就把头筒和竹骨架拼装在一起,而后穿衣服、戴盔帽,迎神时人钻入竹骨架内,用肩膀扛着神像行走。 [20]
《中华舞蹈志:福建卷》:塔骨内部结构示意图
相比需要轿抬的软身神像(装有关节、四肢可活动的坐像),塔骨神像大多属于主神的随从部下,神职较低,也更容易与人亲近。外出游神时,塔骨通常成对出现,作为主神的配角在一旁护驾。 [20]
  • 八音锣鼓
年例习俗中的游神活动离不开八音(也称八音锣鼓)相随。粤西八音是流行于广东西部地区,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可奏可唱的一种综合性的民间器乐乐种。它有多种演奏形式,乐队编制灵活,根据不同场合,有相对固定的演奏曲目和程式。粤西八音班是存在于广东西部地区,由五六人至约20余人组成,专事演奏八音、粤乐,演唱粤曲、清唱小粤剧的民间乐班,常年为当地的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仪式、喜庆典礼等活动提供无偿或有偿服务。 [24]

特色代表

播报
编辑
  • 妈祖游神
妈祖游神在福建湄洲和仙游、广东雷州、广西来宾良塘和台湾的一些地方都非常盛行。各地关于妈祖的传说非常多,其游神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场面游都十分隆重。妈祖神轿是整个队伍当中最重要的象征物,游行时,妈祖戴玉佩金,非常荣耀。每当游妈祖神时,围观的人都争拥上前摸神像或者銮轿,以求得来年好运。 [26-27]
  • 台湾“阵头”
“阵头”艺术是迎神赛会中,信徒酬谢神明恩典或庙宇间交陪(礼尚往来)不可或缺的礼仪。 [28]阵头一般分为武阵和文阵,武阵是指在建醮活动时,护卫神轿并为神明办差事的阵头,而以锣鼓配乐的阵头或宗教色彩较浓厚的阵头就是“文阵”。 [32]
台湾的“阵头”艺术概分表
文阵
武阵
开锣鼓阵、大灯车、国乐团、乐队、报马、哨角、巡牌、艺阁、车鼓弄、歌仔阵、蜈蚣阵、南管、北管、国乐、西乐
官众首、五毒神、五灵圣将、打八将、八家将、什家将、十二驾司、二十四司、十三太保、十三金甲战帅、宋太祖、千里眼、顺风耳、宋江虎爷阵、神轿班、神将团、神童团、济公团、宋江阵、狮阵、升龙阵、十二婆祖、仙姑阵、花和尚弄尼姑、俏老爷、驶犁歌、美女蛤仔阵、公背婆、踩高跷、斗牛阵、车鼓阵、大鼓阵、跳鼓阵、百鹤阵、护卫圣将、山地舞
参考资料: [28] [32]

文化传播

播报
编辑
  • 日本横滨市中华街游神
妈祖祭
2007年3月17日,日本横滨中华街举行落成后的首次“妈祖祭”。妈祖庙内的仪式过后,在横滨中华街街区内举行了颇具传统特色和声势的妈祖神辇大巡游。为数众多的华侨华人赶来参加这一当地侨界的祭祀盛事。中华街上以餐饮业为主的店家,纷纷在店头沿街摆上供奉妈祖的香火瓜果等供品。不少虔诚的妈祖信者还当街列阵,跪迎妈祖神辇,以祈求平安多福。 [3] [14-15]
日本横滨中华街妈祖庙日本横滨中华街妈祖庙日本横滨中华街妈祖庙
日本横滨中华街妈祖庙
关帝庙庆典游行
2011年7月23日至25日,日本神奈川县横滨为庆祝中华街关帝庙落成150周年举办盛大彩妆游行。游行队伍中,象征着关羽神体的造像高达3米,端坐在山车之上,众人拉起山车,由中华街出发,徐徐向元町购物街开进。 [2] [4]
横滨关帝庙横滨关帝庙横滨关帝庙
横滨关帝庙
  • 马来西亚柔佛古庙游神
潮汕先贤在开垦拓荒的同时,也将潮汕地区的文化传统带到了新山,并在当地建起了一座有着浓郁潮汕色彩的庙宇——柔佛古庙。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当地华人都会举行盛大的古庙庙会。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融合和创新,庙会已发展成每年数十万人参与的华人盛会,同时也成为集中展示中华传统民间艺术的舞台。2012年,“柔佛古庙百年游神”被评为马来西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 福建猴屿民俗文化节
由美国猴屿民俗文化中心举办的民俗文化节,是费城华埠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动之一。该文化节是福建猴屿地区春节后的传统祈福仪式,旨在纪念保护猴屿地区的祖先张氏将军,同时弘扬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增强华裔影响力。 [5]

社会评价

播报
编辑
作为一种“活的传统”,游神是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都很关注的田野研究课题,它不仅是地方民众祈请神佑的重要仪式,也是维系宗族共同体凝聚的情感纽带。近年来,虽然个别地区的游神文化已经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罩,但在社会大众的刻板印象中,它仍然是被污名化的“封建迷信”。而且伴随城市建设的扩张,游神文化依赖的乡村社群逐渐解体,其生存空间也在日益萎缩。(澎湃新闻 评) [20]
福建“游神”中的神明这样“接地气”,恰恰体现了当地这项民间文化生命力十足,人们认为神和人一样,也有世俗的爱好和需求,所以在这个时代,他们也会看电影、喝奶茶、注重外貌。但无论如何,“游神”的核心基因不能更改,那就是趋吉纳福,弘扬神明的优秀品德与文化精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只有“与时俱进”,契合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温州大学华侨学院瓯江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游红霞 评) [23]

主要事件

播报
编辑
2024年2月19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举行的游神活动中,一男子扮演成“赵世子”的模样,大摇大摆走在神像巡游队伍前。其间有马夫扮演者朝着他挥舞道具鞭子,示意其离开,但他仍无动于衷;2月20日,cos福建游神“赵世子”男网红发视频道歉。 [22]网红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对神明的敬畏和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尊重。在体验民俗与尊重当地文化之间达到平衡的基本原则是:文明观礼,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不冒犯公序良俗,不挑战禁忌法则。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