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洋獨活」、「七面鳥」?揭密百年前台灣和洋風格法餐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獨家》「洋獨活」、「七面鳥」?揭密百年前台灣和洋風格法餐

1916年、大正五年的菜單中可以看見「七面鳥」、「洋獨活」,菜單上方有燙金的「台字章」。(中研院提供)

1916年、大正五年的菜單中可以看見「七面鳥」、「洋獨活」,菜單上方有燙金的「台字章」。(中研院提供)

2024/05/11 05:43

首次上稿 00:12
更新時間 05:43

〔記者王捷/台南報導〕《鬼滅之刃 柱訓練篇》即將上映,動畫中的和洋文化引人注目,當時的西化也影響到台灣,從中研院「手島兵次郎文書」資料發現,有多張百年前,在台灣出現的和洋風格法餐,一些菜名如火雞是「七面鳥」、白蘆筍稱「洋獨活」,還有出餐順序,與現今國人熟悉的西餐有些不同。

手島兵次郎是從日本來台灣的司法人員,1901年(明治34年)來台灣,直到1916年10月(大正5年)因病退休回到廣島,在台灣約16年,同時還是台灣法制起草委員,對台灣的法規貢獻良多。

2010年間,手島兵次郎的後人將他生前留下的文件贈予日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這些文件共有598件,其中有多張在大正時期,總督官邸(現今台北賓館)寄來的晚宴邀請函,有一張菜單燙金了日本總督府設計、代表台灣的「台字章」,從手繪封面、菜單內容,能窺見大正時代的和洋飲食文化。

菜單的內容有稱為「キャビア」但過去稱為「カビヤ」的魚子醬前菜,綠蘆筍「野天門冬」,在前菜上完後,在上主餐前,還有用香檳製作的冰沙「凍酒」來解膩。

在主餐中會常看到「七面鳥」,名稱由來據說是火雞的頭、頸、羽毛與腳呈現多種顏色,讓日人覺得像是有不同面向,所以才稱為「七面鳥」。還有「洋獨活」這道前菜,依長崎縣學校午餐協會、營養師協會解釋,這是法餐中春天常吃的白蘆筍,因樣貌類似種在洞穴裡的軟化白獨活,所以被稱為「洋獨活」。

另外,這些菜單的生菜都在主餐後才端上,與國人熟悉的生菜在主餐前先吃的文化不同,從出菜順序,可見百年前日人學習法餐的精神,以及美國對國內西餐文化的影響。

手島兵次郎著大禮服的相片。(中研院提供)

手島兵次郎著大禮服的相片。(中研院提供)

菜單的手繪封面,相當精緻。(中研院提供)

菜單的手繪封面,相當精緻。(中研院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