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改名「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重「一國兩制」下學國安法、大灣區與中國抗疫 — RFA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

通識改名「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重「一國兩制」下學國安法、大灣區與中國抗疫

2021.04.01
通識改名「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重「一國兩制」下學國安法、大灣區與中國抗疫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加入不少「國家」元素。
資料圖片

香港教育局周四(1日)公布,接納課程發展議會和考評局對高中四科核心科目的「優化方案」,向學校發通函,其中原有的「通識教育科」正式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新方案在2021/2022年中四級推行。當局對「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修改大刀闊斧,作出多項修訂,在不同主題加入「國家」元素。除了冠以新科目名稱,原訂與中文、英文和數學三個核心科目一樣的「評核等級」,改為「達標」與「不達標」。(陳駿豪 報道)

「國家」元素貫三大主題

通函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加入不少「國家」元素。課程宗旨方面,包括「加深了解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及相關知識的複雜內涵」;「成為獨立思考者,能夠適應個人、社會、國家及全球不斷轉變的情況而建構知識,理解課題的複雜性」、「在多元社會中傳承中華文化傳統,加深個人對中國國籍和中國公民身份」。當局期望學生完成「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後,「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從經濟、科學、科技、可持續發展、公共衛生等範疇,認識其相互關係,以及於當代世界的發展和帶來的影響,同時了解香港、國家、國際社會的角色。」

課程約150個學習課時中,教育局羅列三大主題:「一國兩制」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在一國兩制主題下,同學要維護國家安全的意義,即所謂「總體國家安全觀」、《港區國安法》與促進香港長遠發展,以及與平衡法治和人權的關係。另外,課程亦涵蓋國家的象徵(國旗、國徽、國歌)和列入《基本法》附件三的相關規定,以及香港可由國家支持,讓香港具備「一國兩制」的優勢,得到「裨益」;香港則在不同範疇「推動內地發展及交流,捐款賑災或支援內地發展中地區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方面,提及國際事務,修訂內容強調中國籌組國際組織,以及舉辦國際論壇和「一帶一路」倡議。另外,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至於互聯相依的世界,修訂提及「國家和香港對全球公共衛生(特別是在傳染病防控方面)的貢獻」。

增內地考察    刪獨立專題研究   

與以往通識教育不同,這次修訂加入10個學習時數的「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主題,同學除了學習介紹中華文化的文章,更要前往「內地考察」作實地考察,學習國情,「體會中華文化在社會的保育與傳承」,學習撰寫考察報告。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課時,約為原有內容的一半,不設「獨立專題探究」(即IES),科目只設一卷,包括多項選擇題、短問題、短文章式問題,限時2小時。大學校長會決定,自2024/25學年入學起,文憑試考生4個核心科目的基本入學要求,將由「3322」改為「332A」,即「332」及「達標」。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