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生活圈:日出康城 與樂活的距離 - 20221106 - CULTURE & LEISURE - 明報 Our Lifestyle

一小時生活圈:日出康城 與樂活的距離

文章日期:2022年11月06日

【明報專訊】「第一、二期是首都、領都,之後就是緻藍天,第四期是晉海,第五期就……我都不記得了。」年輕建築師夫婦Nicky與Cherry住在康城3年,被問到康城人怎樣稱呼他們的居所,Nicky說通常會稱第幾期,因為樓盤名對街外人而言太過複雜。當《施政報告》着墨將軍澳的137區發展,跨灣大橋與將藍隧道(將軍澳—藍田)亦即將啟用,這個以「樂活」命名的地方十幾年來一直在施工,住在裏面的人又是否活在當初的美好藍圖裏?

LOHAS 90年代的時興念頭

資深規劃師杜立基說康城是個「好長的故事」,問我們是否還記得康城LOHAS的意思,Cherry答出「樂活」二字。這個原名為「夢幻之城」的項目,2007年地鐵公布正式命名為「康城」,Lohas Park,LOHAS是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簡寫。「那是1990年代將軍澳最興的想法,人們想像得很好,從地鐵出來不會人車爭路,有條通道走回家,兩邊是花園,擁有美好的環境。」

Nicky說每天早上都會看到趕車的人從商場扶手電梯跑落地鐵站,周末人流亦多,「可能是來探新居入伙的親人,就像我們」。夫妻都在港島上班,通勤時間只需大約半小時,商場各部分在2020年陸續開幕,他們日常的出行形態就是「地鐵→商場→家、家→商場→地鐵」。依賴一種交通方式,會否擔心壞車壞天氣,坐困城中?Cherry說:「我覺得我沒有這個擔心。」原來她已看開,「因為我已沒有第二個選擇,根本冇得好驚,佢衰咗(鐵路不通)就冇辦法了」。

想像它是一個小鎮

Nicky與Cherry帶路「嘟」進閘內,鐵閘發出的吱吱聲營造了一點森嚴感覺。與游走公共屋邨不同,想把康城當成一個地方來散步恐怕有些難度,要來個官方介紹的話,這裏不是1至13期,而是首都、領都、Malibu、Sea To Sky、MARINI……發展商包括長實、南豐、新鴻基、信和等,大閘與大廈外形各有各演繹,亦把不同期數的居民區隔開來。Nicky總結在康城「住係ok」,Cherry坦言住進這裏幾年,仍然與這個地方感覺疏離,她發現這裏沒什麼社區設施,「我找了衣物回收箱很久都找不到」。

杜立基問,有這樣的事情時如何反映?Cherry拿出電話,「我未反映,不過我們有很多WhatsApp通訊群組。物業管理最大那個應由地鐵負責吧,例如9期外車路有個迴旋處,應該是阿公的(公家),我們會討論常有狗在那邊撒尿,但狗可能從四方八面而來,9期業主就常常討論怎樣搞掂呢件事,是否要直接跟地鐵反映」。看看她的通訊程式,管理事項、業主互助、家俬裝修設計交流、環保物品交換、訂蚊網、日本食品都各設群組,不過「跨期數」的群組不多,她指指電話,「這個『康城貓貓愛護區』的group就是了」。

這樣的自救方式,讓杜立基關心康城「會不會有一個town manager的角色?」他提出一個地方規劃發展多年後,應有人去問問居民想法,要如何改善調整,「港鐵如何經營公共設施,又是否想人參與?如果我們想像它是一個小鎮,當然會去想想市政由誰來做、康體又是誰負責」。像Nicky與Cherry這樣的小兩口,其實也會期望「樂活」不只是「住」,趁這次帶路,他們一同探索家附近鮮有踏足的角落,說說理想中的居所。

A. 平台美景 「想像自己去咗悉尼」

從商場出口步往Nicky與Cherry的家,會經過景色開闊的平台,小小遊樂場聚集了小孩熱鬧玩樂,從這裏可遠眺即將通車的跨灣大橋。「傍晚很多人會在這邊逗留,有人會說想像自己去了悉尼。」可惜將來新期數建成,這片海景將會消失。大橋通車後,Nicky寄望會建立更完善的巴士網絡,但亦要視乎路線設計,畢竟坐地鐵去很多地方都快,尤其過海,未必會大幅改變他們的出行模式。

B. 在架步村看「低密度」迷思

自康城第1期「首都」2009年入伙距今已13年,最後階段的第12、13期預計2026年落成,從平台望出去是偌大的「架步村」,供地盤工人及建築團隊歇息、開會,儼然成為這裏多年的地景。我們被六七十層高的樓宇重重包圍,杜立基說出一個由康城看到的啟示:「政府好興講增高地積比率就可起更多樓,但這不是一個魔法。」政府曾說為善用「北部都會區」土地資源,會採用更高地積比率至6.5倍。「平時一個大的發展斬開幾部分,馬路、公園、學校沒有乘入地積比,但這邊的單一發展就擺到密晒,再計出地積比,所以實則這範圍內密度是超高。」公園仍是要建,住宅自然要「唧高」。「其實只談這個數字是沒有意思的,是過分籠統的講法。」

C. 「邊疆」環保大道與137區

環保大道是康城的「邊疆」,沿路再入就是將軍澳工業邨,大道盡頭便是擬發展為住宅的137區。Cherry有朋友因工作需要駕車來往這條路,「他說好多大型車輛常常會跌出沙石刮到架車」。大橋通車後這些車輛將可不經將軍澳市中心。Nicky對於137區發展比較樂觀,希望可以帶動康城發展,但Cherry笑說「居民唔係咁諗」,也有不少人擔心填海造成污染。

D. 只此一層的社區會堂

日常進出社區會堂的人似乎不多,員工立時來招呼,「我們只有一個禮堂,剛巧還有個書法展」,是放在走廊的一列壁報板,「不過我話畀你聽,睇就冇乜嘢睇㗎喇,通常是有人組了活動,我們就借出地方,樓上是住宅的會所,不是我們的」。

E. 住客限定 須拍卡進入的公園

「日出公園」只限居民拍卡才可入內,裏面有園林山水造景,不過周末只見零星遊人,比商場邊的小遊樂場來得冷清,杜立基說:「不知原因是什麼,是否與設計有關?裏面整到小橋流水,大環境就被高樓圍住,所以顯得侷促。」

F. 說好的大商場?

Nicky認為商場乏善足陳,沒有街市,超市只此一間,亦缺乏一些日用品、家具店舖,「以前說康城要住得多人過太古城,初時大家好興奮,卻發現原來咁㗎咋?太古城商場很大,這個卻很細」。杜立基說商場層級不是只看當區人口,亦有「大食細」法則。「太古城網羅了全個港島東的消費,我們的消費是3種層次,日常使費;家俬、電器等的『大嘢』;還有一筆是再威些,買首飾、睇騷等,要看商場定位如何。愈大的商場就賺盡低級商場的高檔消費,低層次消費都可能食咁一部分,而太古城就是區域級的商場。」

G. 澳南海濱 想起人心凝聚一刻

「澳南」這個度假味重的名字,是指這幾年發展出近將軍澳站的海濱一帶,從康城沿海邊走半小時可達,連接康城與澳南兩邊的小橋正在興建,路程將會縮短。Nicky想起2018年山竹來襲時,將軍澳人齊心搬磚修補被毁海濱的畫面,「我都有份去搬」。問他理想中的康城,「如果跟社區有更多連繫會更好,大家可以聚在一個地方,或走的路沒那麼多不同平台。就像我們剛才在路上行,每一期都分開,大家好似各自為政咁,真係為咗住就冇其他嘢。澳南那次是很感動的,街坊就算不認識,落手落腳去砌番好啲磚,feel到呢個社區好似好有愛咁,如果康城可以更多這些元素就更好了」。

文˙ 曾曉玲

{ 圖 } 楊柏賢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