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时起,人们发现了酒精可以用来消毒?_百科TA说
从何时起,人们发现了酒精可以用来消毒?
原创
阅读 19621赞 75
对于酒精真正应用到医学中的时间,争议还是比较大的,多数认为,在阿拉伯帝国时期,酒精开始被发现可以用来消毒。

昨天,我终于抢到了两瓶酒精,这是疫情发生以来,为数不多能抢到的东西。疫情一开始,口罩成了抢手货,到现在有钱都未必买得到。过不多久,当人们听说75%的酒精可以杀死病毒后,又是一夜断货,直到最近才算逐渐恢复。

说起“酒文化”,在中国的可算是历史悠久,然而,利用酒精来消毒这个方法,却并没有很早地被人们知晓并重视。

75%的酒精的消毒作用

《本草新编》中对酒的描述为:酒,味苦、甘、辛,气大热,有毒。无经不达,能引经药,势尤捷速,通行一身之表,高中下皆可至也。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浓肠胃,御露雾瘴气,敌风雪寒威,诸恶立驱,百邪竟辟,消愁遗兴,扬意宣言,此酒之功也。

酒之与医,自古至今关系十分密切。从汉字的结构来看,从“酉”的字,其意义大多与酒有关,如“醉”“醴”“酌”等,古时医工治病多用酒剂,故“医”在古时写作“毉”。中医与酒的关系特别密切。在中医史中,曾经有过“酒是医源”的说法,“医”的繁体字写作“醫”,下半部分的“酉”在古汉语中即代表酒,而且根据历史文献的说法,酒本身就是一味中药,而且很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药品。 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如是说道:“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这句话的含义是说酒通过发酵形成,酒糟是作为药品而存在的,酒在古时被视作一种药品,《说文》解释医字本义时说:“医之性然得酒而使”,“酒所以治病也”。《汉书・食货志下》说得更明确:“酒,百药之长。”

《黄帝内经》中还有将酒应用于汤济治病的记载,《素问・腹中论》:“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鸡矢醴者,即鸡矢白晒干,焙黄一两,米酒三碗,煎数沸,去渣,过滤,澄清,空心热服,一日三次。《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无形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鹭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一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在《灵枢》中有一条“寒痹熨法”,是用棉布浸药酒熨贴患处以治寒痹,是外治法中较早使用酒的记录。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医经方》也载用酒送服和用酒制丸剂,西汉仓公于公元前3世纪就用茛碣酒治难产。 根据上述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虽说当时酒大量应用在医学上,可多数是以服用为主,外用很少,即便外敷也是为了驱寒或者活血而非消毒。

那么,当时古人消毒吗?用什么东西消毒呢?

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有用莱萸消毒井水的记载,另晋代葛洪所著《肘后方》中有“六味熏衣香”的衣服消毒方法。《外台秘要》中有“辟温病粉身散”的皮肤消毒方法。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曾提及采用蒸汽消毒病人的衣服,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中国某些地方,会在端午节的时候撒雄黄酒,目的是为了防止蛇虫鼠疫惊扰人类,我想很多人应该都还记得《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喝了雄黄现形的场景。

截图来自《新白娘子传奇》

然而,在这里起作用的,其实是雄黄,而非酒。“雄黄”又名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

《本草经疏》中记载:“雄黄,《本经》味苦平,气寒有毒。《别录》加甘、大温,甄权言辛,大毒,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而甘寒则非也。其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疥虫,(匿虫)疮诸证,皆湿热留滞肌肉所致,久则浸淫面生虫,此药苦辛,能燥湿杀虫,故为疮家要药。其主鼻中息肉者,口(肺)气结也;癖气者,大肠积滞也,筋骨断绝者,气血不续也。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行气血,辛温相合而杀虫,故能搜剔百节中大风积聚也。”

再看下欧洲对于酒精杀毒的认知。在古罗马时期,名医盖伦(Claudius Galen)就曾用酒清洁伤口。1000年后,中世纪的法国医生肖利亚克(GuydeChauliac)也用酒给军人伤口消毒。但这一时期的酒,大概率是葡萄酒,当时葡萄酒作为西方内外科通用的消毒剂,拯救了那个年代很多人的生命。一直到19世纪中晚期,葡萄酒还是医疗界不可缺少的医药用品。

对于酒精真正应用到医学中的时间,争议还是比较大的,多数认为,在阿拉伯帝国时期,酒精开始被发现可以用来消毒。7世纪伴随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征服运动的完成而建立起的横跨西亚、北非的阿拉伯大帝,迅速实现了思想统一、政治统一和语言统一,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和最强盛的国家之阿拉伯科学文化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时代,阿拉伯医学的黄金时代大约在850—1050年。

阿拉伯医学文化黄金时代的代表是阿维森纳( avicenna,980-1037),又叫伊本·西那。他集毕生的经验和知识完成的著作《医典》,成为当时东方及后来西方的权威性医学著作。

阿维森纳(伊本·西那)画像 《医典》的基本思想建立在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上,全书分为五卷,生理、病理、卫生(一、二卷),诊断方法(三、四卷),药物学(五卷)。该书详尽论述了疾病的起因、症状、诊断及环境对于疾病的影响等问题。

《医典》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希腊、罗马的医学成就,并吸收了中国、印度的医学知识,结合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而写出。 书中记述了外伤的治疗、气管切开术、膀胱截石术等,并正式提出用酒精处理伤口,这应该算是医学著作中较早提到酒精可以用来消毒。除此之外,该书还说明了结核病的传染性;提出了鼠疫、麻疹和天花之类疾病的不可见病原的问题,对血吸虫、肋膜炎等病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叙述了检查排泄物的意义和一些实验过程;还有关于脉的记载,把诊脉区分出48种之多,其中35种与中国脉学相同。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谈到,中国脉学的“一部分可能由阿维森纳传入西方”。书中还记载了炼丹家的蒸馏法、酒精制造法,这对药物化学的进步起到了一定作用。

1860年代,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确立了“细菌学说”(Germtheory),人类真正进入了微观世界,专家们也开始研究不同的杀菌方法,并对此重视起来。


但在当时,有其他效果更好的化学物取代了酒精,例如碘化合物(iodophor)和酚类化合物(phenoliccompounds),据1965年的一项调查统计,当时只有18%的医院会用乙醇酒精消毒皮肤。

1820年,漂白粉被发明出来,用作感染创伤的治疗和饮水消毒。1839年,研制出碘酊,苯酚也在1860年正式被用作消毒剂。1904年,有人指出,甲、乙、丙、丁、戊醇有杀菌作用,此时,酒精消毒得到理论验证。

1966年,加州贝克斯菲尔德(Bakersfield)一名学生护士卢佩·埃尔南德斯(Lupe Hernandez)因为酒精不好携带,于是把酒精跟其他东西混起来,变成了凝胶状,这样就成了现在常见的酒精免洗消毒液。

二十世纪的后期,高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比较温和的消毒方式,如:环氧乙烷气体灭菌、臭氧消毒技术、碘类消毒剂、双胍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的广泛应用,热力消毒灭菌的自动化控制、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灭菌技术的发展等等,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确认了酒精含量在75%时,杀菌效果是最好的。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酒精消毒的日常利用度远低于物理消毒,大多还是在医疗活动中比较常见。

参考资料:《中国酒文化与酒文化产业》 周丽著;范建华;《新世纪 中外医学史 第3版》 王振国;《医学史话 中世纪 500-1450》(美)凯利;《药物的故事》(美)亨利·科尔宾·富勒。  

75
  • 原创|发布:2020-02-21 16:46:29    更新:2020-02-21 16:46:29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原文地址
+ 1已赞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