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派智庫在舉辦了一場關於外交優先次序的辯論 - s20012797的創作 - 巴哈姆特
前往
大廳
主題

保守派智庫在舉辦了一場關於外交優先次序的辯論

semmyenator | 2024-04-24 01:41:32 | 巴幣 0 | 人氣 161

一場關於美國對台灣和烏克蘭外交政策優先順序的辯論引起了關注。辯論的主題是「美國應該將台灣置於烏克蘭之上」。辯論的雙方由知名人物代表。正方由艾爾布里奇·科爾比代表,是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前國防部副助理部長,也是著名的中國鷹派。反方由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蒂莫西·斯奈德代表,是烏克蘭的重要支持者。這場辯論的結果將對美國的外交政策產生重大影響。正方主張中國是美國在全球競爭中最大的競爭對手,對美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構成比俄羅斯更大的威脅。中國不僅具有能力,而且有意識地修改國際現狀和秩序,其中台灣的統一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一旦台灣統一,中國可能主宰亞洲並控制未來將占全球市場近50%的地區。相反,美國將失去第一島鏈,並面臨失去在韓國、日本和其他地方的盟友支持的風險,這些盟友可能傾向於支持中國。這將違背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因此,台灣應該在美國的國家戰略中獲得最高優先級和緊急關注。反方則主張美國應該優先考慮烏克蘭,因為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衝突仍在持續,而台灣海峽的潛在衝突尚未發生。這場戰爭對美國的利益構成了根本威脅。如果烏克蘭被擊敗,可能會帶來核擴散和種族清洗等風險。此外,俄羅斯的侵略行為違反了國際法和北約原則。因此,美國應該優先協助烏克蘭,而不是將台灣置於前沿。這場辯論引發了關於美國外交政策優先順序的討論。一方面,支持優先考慮台灣的人認為,中國的崛起對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構成了嚴重威脅。主張通過對台灣的人力資源、武器、資金、原材料和政治資源的投資來加強對台灣的支持,這將有助於遏制中國的擴張並維護美國在亞洲的地位。

另一方面,支持優先考慮烏克蘭的人認為,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符合國際法和北約原則。主張美國應該支持烏克蘭,以防止核擴散和種族清洗等風險。歐洲北約盟友可以提供資源支援烏克蘭,而美國則需要將更多資源分配給其在韓國、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的盟友。中國帶來的威脅不僅體現在其實力上,還體現在其改變國際秩序和現狀的意圖上,包括統一台灣。一旦台灣統一,中國將主導亞洲並在未來控制近50%的全球市場,對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構成重大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應該在美國的國家戰略中獲得最高優先級和緊急關注,並得到相應的投資和支持。然而,這一觀點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和反對意見。一些人認為美國應該在關注台灣和烏克蘭時保持平衡,避免將所有資源集中在一個地區。主張制定一項綜合外交政策,考慮到每個地區的獨特情況和利益。此外,認為美國應該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共同應對中國和俄羅斯帶來的挑戰,而不是單方面行動。儘管意見不同,台灣和烏克蘭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凸顯。無論意見如何,美國應該根據自身的利益和價值觀制定明確的優先順序,並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只有這樣,美國才能在不同地區維護自身利益,確保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平衡對台灣和烏克蘭的關注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考慮多個因素。這涉及制定全面的外交政策,加強多邊合作,支持民主和人權價值觀。美國可以制定一項綜合的外交政策,考慮到台灣和烏克蘭的獨特情況和利益。這意味著平衡資源分配,不將所有資源集中在一個地區,而是根據形勢需要和長期利益做出明智的選擇。美國可以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合作,共同應對中國和俄羅斯所帶來的挑戰。這包括進一步發展和加強聯合國、北約和世界貿易組織等現有國際組織,以及建立新的多邊合作機制。通過集體行動和合作,可以增加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影響力,有效應對共同挑戰。美國可以在與台灣和烏克蘭的合作中強調民主、人權和法治價值觀。這包括支持這些國家的民主發展,促進人權保護,以及分享在民主治理和法治建設方面的經驗。通過這樣做,美國不僅可以支持台灣和烏克蘭的發展,還可以強調這些價值觀在國際上的重要性。

保守派智庫「巴克利學院」在美國耶魯大學舉辦了一場關於美國外交政策優先次序的政策辯論。僅從辯題來看,就可以清楚了解為何這場辯論值得台灣關注。辯題為「美國應該將台灣置於烏克蘭之上」。同時值得一提的是,辯論的雙方都不是普通的個人。

正方代表是前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艾爾布里奇·科爾比,也是特朗普政府時期著名的中國鷹派人士。的著作《威懾戰略》是關於美國亞太戰略的著作,最近幾年被台灣國防部的歷史政治編譯局翻譯並出版。反方代表是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蒂莫西·斯奈德,也是烏克蘭的著名支持者。的著作《血地》和《暴政》可能對本文讀者來說並不陌生。正方提出的論點對台灣人民來說可能並不陌生。簡單來說,認為「中國是美國在全球競爭中最大的競爭對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對美國構成比俄羅斯更大的威脅。中國不僅具備實力,其共產主義政權還有意圖修改國際現狀和國際秩序,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就是「台灣統一」。一旦台灣統一,中國就可以主導亞洲,控制將來近50%的全球市場的地區。相對而言,美國不僅會失去第一島鏈,還會看到其在韓國、日本和其他地方的盟友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向中國。最終結果明顯違背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

因此,台灣在美國的國家戰略中應該獲得最高優先級和最迫切的關注。人力資源、武器、資金、原材料和政治資本都應該盡快進行投資。問題在於,表面上看,目前的美國並未真正朝這個方向發展。其中最大的原因當然是美國的注意力被俄羅斯-烏克蘭戰爭轉移了。俄羅斯的入侵是可恥的,烏克蘭的抵抗是合理的,美國應該向烏克蘭提供援助。但是,美國不應混淆優先次序,為了援助烏克蘭而延遲對台灣的關注,因為中國是比俄羅斯更危險的對手。美國不應在烏克蘭-俄羅斯戰場上投資,因為有歐洲的北約盟友可以依賴,歐洲國家確實已經開始分配更多資源來協助烏克蘭。相比之下,美國在亞洲的盟友迫切需要美國的全心投入。沒有美國,歐洲盟友仍然對俄羅斯具有顯著的經濟優勢,俄羅斯也不構成直接威脅進逼萊茵河的風險。然而,沒有美國,東亞盟友無法獨自面對中國,而台灣將成為首個倒下的國家。

即使台灣得到美國的援助,許多分析報告已經開始指出,目前的美國在台灣海峽的衝突中未必能夠取得勝利。美國還需要更多時間重建其供應鏈,將有限的防禦資源調回東亞。因此,美國必須抓住目前所有可用的資源,投資於東亞對中國的競爭和威懾。否則,台灣海峽有可能爆發災難性的戰爭,引發多米諾效應。簡單來說,論點是美國只能在烏克蘭有有限的參與,同時要全力加強對台灣海峽的威懾力量並在東亞建立聯盟。另一方面,作為反對觀點的代表,論點自然指出美國不應將台灣置於優先位置,而應將烏克蘭放在首位。換句話說,美國當下的首要任務仍然是幫助烏克蘭人民擊敗俄羅斯侵略者。據信,基於以下四個原因和四個相關風險,美國需要將援助烏克蘭置於優先位置。

俄羅斯-烏克蘭戰爭正在進行中,而台灣海峽衝突尚未發生。此刻,俄羅斯-烏克蘭戰爭「目前」威脅著美國的根本利益。一旦烏克蘭被打敗,美國將立即面臨四個重大風險:核擴散,因為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戰爭是一個核武國家和一個非核武國家之間的衝突。如果過去放棄核武器發展的烏克蘭被打敗,只會鼓勵更多國家尋求核武器。這也可能導致種族清洗和違反國際法。俄羅斯軍隊已經在類似頓涅茨克的地方展示了的殘暴,綁架烏克蘭兒童並實施語言和文化再教育政策。如果俄羅斯取得勝利,烏克蘭人民將面臨種族清洗的命運。俄羅斯對主權國家的侵略是對國際法的公然蔑視,這種蔑視必須被制止。這也違反了北約的宗旨。北約成立已有四分之三個世紀,目的是防止歐洲爆發大規模戰爭。現在,烏克蘭正在獨力抵抗來自俄羅斯的攻擊,需要的是美國履行承諾,而不是放棄援助。放棄烏克蘭等於放棄北約精神。這也會削弱民主價值觀。烏克蘭正在為全球民主陣營而戰,如果被打敗,只會加速民主價值觀的破產,導致道德合法性和國際影響力的喪失。阻止中國入侵台灣的最佳方式實際上是先阻止俄羅斯在烏克蘭取得勝利。如果普京被擊敗,將三思而後行發動侵略行動。守住烏克蘭就是守住台灣,並為台灣爭取更多時間和機會。此外,中國和俄羅斯已經聯手結盟,意圖挑戰當前的國際秩序。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不能被看作是一個孤立的情況,而應該看作是中俄聯盟對民主陣營的攻勢。因此,無視烏克蘭並「僅僅」專注於中國的想法是不存在的。情勢不等人,外交政策不以抽象的假設運作。對於美國來說,現在有一個明確的機會幫助烏克蘭擊敗俄羅斯,從而阻止中俄聯盟,加強全球民主凝聚力。如果美國放棄這個機會,不僅會冒著失去烏克蘭和台灣的風險,還會損害全球民主陣營的信譽。

總結來說,美國的最高戰略考量是優先幫助烏克蘭擊敗俄羅斯。辯論接著進入激烈的戰場。首先,反對意見主張的立場不是抽象的假設,而是基於外交現實,而對立觀點忽視了現實。事實是,美國人民不願增加國防開支,而美國的時間和資源有限。必須面臨一個艱難的二選一的選擇,美國應該把台灣放在首位,而烏克蘭或中東等地區則次之。回顧歷史,這不是美國第一次面臨這樣的選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珍珠港遭到日本襲擊,理論上,日本帶來的威脅超過了納粹德國。然而,羅斯福政府在評估情勢後做出了正確的戰略決策,即「優先歐洲,其次亞洲」。這個決策之所以正確,是因為當時的美國當局正確認識到納粹德國是一個比日本更強大的對手。

到目前為止,中國是美國的頭號競爭對手,而不是俄羅斯。如果美國政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就像是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應對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或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本上,將事情的優先次序搞錯了。這合理嗎?還應該考慮核擴散的問題,這個問題同樣也適用於台灣。美國曾經迫使台灣放棄核武器發展,如果台灣落入擁有核武器的中國手中,難道不會引發類似的核擴散危機嗎?同樣的邏輯也可以應用於倡導民主價值觀,這在台灣仍然具有相關性。至於主張「幫助烏克蘭就是幫助台灣,擊敗普京將遏制中國」的說法,同樣被認為是不現實的。讓問一下觀眾:如果中國真的相信烏克蘭戰爭的結果決定了台灣的統一,為什麼不直接介入呢?考慮到中國已經重申了一萬多次如何重視統一台灣,擔心中國不會因為普京的失敗而受到遏制。相反,中國只會考慮如何比普京更成功地征服台灣。換句話說,台灣海峽問題對中國來說「沒有和平解決的可能性」。最終,美國將不得不面臨台灣海峽的戰爭,那麼為什麼不現在全力以赴呢?

最後,再次強調支持烏克蘭並不等同於放棄台灣,也不會使美國在回歸亞洲方面的投資變得無效。更糟糕的是,這並不是災難的結束,而只是開始。針對中國的侵略行動,提倡採取一種有節制的方法。首先,強調不主張放棄台灣。事實上,正因為對中國威脅的認識是認真的,美國也必須應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這次入侵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件,如果中俄陣營的野心在這裡得不到遏制,只會更加壯大。美國應該抓住烏克蘭勇敢人民所創造的機遇,而不是把烏克蘭視為戰略負擔——一個GDP僅為北約的0.4%的國家,卻暫時阻止了俄羅斯的侵略。如果美國及其西方盟友能夠全力以赴,協助烏克蘭擊敗俄羅斯,這將是對手順利利用手頭的機會,有效地阻止中俄陣營的進攻,並處於相對有利的局勢中。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幫助烏克蘭不僅有助於減少台灣海峽爆發戰爭的風險,還增加了未來對中國取得勝利的可能性。許多軍事技術正在俄烏戰場上進行測試,加深了西方盟友對俄羅斯武器系統的熟悉,並使能夠更好地分析受俄羅斯影響的中國武器系統。此外,無人機(UAV)也被提到,因為從俄烏戰場上獲得的寶貴無人機經驗可以應用於未來對台灣的援助。此外,相信,在這個階段幫助烏克蘭擊敗俄羅斯有另一個優勢:可以在不直接挑釁中國的情況下影響中國的決策。畢竟,中國沒有理由反對烏克蘭行使自衛權,也不能公開反對烏克蘭擊敗俄羅斯。因此,通過幫助烏克蘭贏得戰爭,美國可以削弱中俄陣營的整體地位,使中國重新考慮發動對台灣的攻擊的可行性。文章指出,中國共產黨無法承擔對台灣入侵失敗的政治風險,這是觀察俄烏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換句話說,俄烏戰爭拖得越久,中國就越有可能意識到這種本來預期會是閃電戰的戰爭變成了一場消耗戰,無法迅速解決。這甚至可能動搖共產黨統治的合法性,導致中國採取觀望態度。相反,如果美國現在放棄烏克蘭,僅專注於台灣海峽和中國,無疑會被中國當局視為對中國最直接的挑釁,迫使中國在這個關鍵時刻與美國對峙,或在對美國相對不利的情況下採取行動。總之,這些行動將增加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而不是減少。

再次強調,不認為美國在此時需要作出「這樣或那樣」的二元選擇,因為這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從所提出的觀點來看,台灣和烏克蘭就像某種相互關聯的命運共同體,彼此緊密相連。甚至引用了台灣政府官方立場承認協助烏克蘭擊敗專制主義的重要性。最後,再次強調,如果世界不幫助烏克蘭打贏對俄羅斯的戰爭,世界為何相信可以幫助台灣打贏對中國的戰爭?即使只關心台灣,也應該同時重視台灣,並從俄烏戰爭中學習和獲得有關軍事技術演進和威懾經驗的見解。「如果關心中國和台灣,那麼現在應該最關注的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文章中提到。這場辯論持續了一個多小時,進行了許多討論和交流。歡迎有興趣的人點擊評論中的鏈接觀看。現在,讓討論一下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或許會想,經過這麼多討論,作為一個台灣人,還有什麼需要說的呢?當然,台灣更重要!然而,這場辯論真正的魅力和新奇之處正是在這裡。首先,雖然「台灣人支持台灣第一」可能在情感上是顯而易見的首要考慮,但如果只停留在這個層面,不試圖超越根植於「本土主義」的膝反應思維,那麼許多事情就不會被討論或想像。當然,美國人支持美國第一,烏克蘭人支持烏克蘭第一,中國人支持中國第一,台灣人支持台灣第一...這是不言而喻的,但這未必有助於理解當今世界或協助做出所有重要的選擇或判斷。其次,即使接受優先考慮國家利益的邏輯,這場辯論仍然屬於美國人。這是關於把美國放在第一位,因此自然而然地,焦點是確定支持烏克蘭還是支持台灣,與美國當前的利益相一致,並且是值得美國優先考慮的目標。

因此,這場辯論的真正焦點在於美國人如何建設性地討論「什麼對國家最有利」。在這方面,這個言論中的共同點和差異同樣重要。儘管的立場相反,一方是傾向共和黨的智庫成員,另一方是傾向民主黨的大學教授,一個傾向右派,另一個傾向左派,一個強調東亞,另一個強調東歐,一個強調經濟合理性和最大化利益,另一個呼籲情感和共享價值觀,但兩者無疑都代表著美國,反映了國家內的兩個重要聲音。對美國利益有著相同的關注,承認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安全挑戰,相信中國和俄羅斯已形成聯盟,並強調盟國和民主價值觀的重要性。差異在於考慮手段和優先次序。

著重強調,美國就像一個患有心臟病的患者。所提出的論點是,雖然各種形式的體能調整和醫療治療可能是必要的,但不是立即的解決方案。然而,情況已經到達了一個關鍵點,類似於心臟病發作,需要緊急的電擊或手術。然而,相信應該採取一種整體的方法來解決潛在問題,而不僅僅是治療症狀,同時避免因過度激進的干預導致患者在手術臺上死亡的風險。兩位醫生都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答案;這取決於誰的描述更符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如果問這位非專家,個人偏見可能會傾向於從台灣的角度出發,支持該觀點。然而,也必須承認,提供的另一個觀點提供了重要的啟示,讓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正在發生的全球變化。

目前尚不清楚未來美國將採取哪種立場,而圍繞年底總統選舉的不可預測變數進一步使情況複雜化。然而,有一件事已經被令人信服地證明:無論相關各方是否願意,台灣和烏克蘭在東亞和東歐的命運無疑是相互關聯和相互依存的。

如果美國政府真的有承諾,實際上可以以不同形式對烏克蘭和台灣提供援助。例如,優先提供陸地作戰和陸基防空導彈設備給烏克蘭,同時可以以低成本向台灣提供最近退役的戰鬥機和水面船艦,或者至少同意提供關鍵的技術支持,協助台灣發展重要的軍事資產,例如第三代戰鬥艦或下一代雷達和戰術導彈。這些措施應該能夠與對烏克蘭的援助並存,而不會對美國國防工業的生產能力造成不利影響。然而,目前的美國政府首先堅稱,採取北越的刺蝟戰略是台灣建設軍事力量的唯一途徑,但卻以優先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為藉口拖延幾乎所有建設刺蝟戰略所需的裝備交付。此外,尚未提出任何具體的建設性解決方案來解決這一情況。這是最令人沮喪的方面。支持烏克蘭還是保護台灣,哪個是優先?不幸的是,考慮到美國政府對烏克蘭和台灣的待遇存在明顯差異,這個問題對於討論幾乎沒有價值。

台灣和烏克蘭戰區之間的差異是顯著的。透過適當的戰略調整,美國完全有能力同時處理兩個地區的支援任務。目前,台灣需要海上和空中力量來威懾中國並削弱其對於兩棲作戰的野心。如果美國明確表明其意圖加強台灣的海上和空中能力,就可以實現前述的威懾戰略。考慮到台灣和烏克蘭之間哪個更重要的討論,個人認為這是一個虛假問題,很容易成為轉移責任的藉口。可以用來施壓烏克蘭妥協以換取台灣被認為重要,或者通過強調烏克蘭局勢的緊迫性,阻礙台灣獲得先進的海上和空中航母能力來威懾中國。畢竟,孤立主義在美國一直有支持者。此外,還有一些人幻想著享受全球化自由貿易的好處,卻不願意承擔維護開放貿易路線的成本,這是自由派陣營所青睞的。

台灣需要海軍和空軍,而烏克蘭需要陸軍和空軍。因此,首要滿足的需求是空軍。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烏克蘭僅僅獲得了有限的空軍能力,仍未建立一支志願的國際空軍加入烏克蘭的抵抗行動。其他國家可以快速提供飛機,飛行員可以從其他國籍招募。如果真的有真心的意願提供援助,就沒有必要拖延兩年以上。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只需要看看這些民主國家在波蘭被入侵時所做的事情。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