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科名醫吳敏綺的乳癌日記 5】開始乳癌標靶藥物和化學治療,發生嚴重副作用...... - 癌症問康健

【皮膚科名醫吳敏綺的乳癌日記 5】開始乳癌標靶藥物和化學治療,發生嚴重副作用......

2022.05.13 文 / 吳敏綺 (皮膚科醫師) 出處 / 癌症問康健 瀏覽數 / 39006

我是第 2 期 HER2 陽性乳癌,開完刀,醫師建議三個藥物治療方案:傳統化療藥加標靶,輕化療加標靶,以及新化療雙標靶 T-DM1 治療。每 3 週注射 1 次共 14 次療程,這期間發生好幾次嚴重副作用。

【皮膚科名醫吳敏綺的乳癌日記 5】開始乳癌標靶藥物和化學治療,發生嚴重副作用...... 圖片來源 / 吳敏綺醫師提供

吳敏綺醫師|皮膚科名醫的乳癌日記

資歷超過30年的皮膚科與醫美醫師,熱愛上山下海。2021年確診乳癌,想與同樣面臨癌症挑戰的姊妹們,分享渡過艱難的點滴。

前往專欄

2021 年 4 月 14 日回診任務是決定治療方案和開刀放置人工血管。

先前的門診,主治醫師郭玟伶提供了三種藥物治療方案:

  • 小紅莓和歐洲紫杉醇傳統化療藥物加標靶藥賀癌平(Herceptin) 
  • 比較輕的化療藥物太平洋紫杉醇加標靶藥物賀癌平
  • 比較新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抗體藥物複合體 T-DM1(賀癌寧 kadcyla ,Trastuzumab Emtansine)

郭醫師說,沒有最好的建議,而是病人評估優劣,做最適合自己的選擇。雖然 T-DM1 用於早期乳癌治療的研究報告不是太多,依據現有的一些臨床治療效果都不輸傳統化療加標靶。

我和先生也上網查資料,了解這幾種藥物治療的差異與副作用。紫杉醇化療藥物可能引起手麻腳麻的副作用,而我的皮膚科工作必須為患者打針、開刀都要有手感,選擇第三種新藥物,可避免發生手麻副作用。【推薦閱讀:乳癌治療的標靶藥物有哪些?什麼是雙標靶治療?

裝人工血管打局部麻醉,但全程「超有感」

再來就是開刀裝人工血管(Port-A cath)。它是減輕長期需要打針的病人負擔所使用的一種醫療裝置,透過手術,植入到右側的胸前鎖骨皮下的地方,安裝好後就透過這條人工血管打針,輸注藥物。雖然是局部麻醉,但手術前準備一樣不馬虎。換上病人服進開刀房,躺在手術床上還是讓人緊張。打了麻藥後,血管外科醫師就開始動作了。媽呀!半個多小時的手術,我全程都「有感覺」。挖下去找血管、壓來壓去、拉拉扯扯,全程「超有感」。痛到真的想——駡、髒、話!

治療方案決定了,人工血管也放好了。隔天住院開始第二階段治療,打第一次的藥物。妹妹送了笑笑羊當做我的幸運物,要陪著我一起渡過這三週一次,總共要 14 次的治療。

等候的時間果然很煎熬,從中午一直等到下午三點,醫院才打電話來要我去辦住院。火速和小女兒背起住院所需的物品奔去醫院。辦完住院後,打化療和標靶前,還先去做心臟超音波,因爲化療和標靶藥物可能會造成心臟毒性。到病房後,護理人員來幫我的人工血管裝上注射管路,先打了一針抗過敏的藥之後,開始滴注我的藥物,需要 90 分鐘慢慢輸入。

雖然朋友說我看起來不像在化療的病人,但我還是發生了一些較嚴重的副作用。圖片來源 / 吳敏綺醫師

皮下出血瘀青,血小板掉到危險值差點輸血

標靶化療期間,必須定期抽血確認白血球、血小板、肝指數。身體狀況沒有想像的那麼慘,開始恢復看診,一般的社交活動也都可以參加,朋友們說我看起來一點不像正在做化療的病人。

然而,我還是有發生幾種比較嚴重的副作用。T-DM1 的副作用之一是會抑制骨髓製造血小板,容易出血。前天晚上,我隨意把手肘靠在膝蓋上方看電視,短短幾分鐘,赫然發現膝蓋上出現皮下的小出血點,小腿前方也有一小塊不明瘀青,所以有些擔心。抽血報告出來,血小板確實下降很多剩 2 萬 7,正常值是 15 ~ 40 萬,差一點就需要臥床輸血小板。

在這裏做個醫普:血小板功能在於幫助人體凝血和止血,正常值為 15 ~ 40 萬,血小板低下分為四個等級:

  • Grade 1  7.5萬 ~ 15萬
  • Grade 2  5萬 ~ 7.5萬
  • Grade 3  2.5萬 ~ 5萬
  • Grade 4  < 2.5萬

血小板異常容易引起出血。身上會出現不明瘀青、牙齦出血、流鼻血等症狀,或是不小心受傷會流血不止。因此必須要更小心避免碰撞受傷。如果 Grade 3 或 Grade 4 會增高自發性內臟出血或腦出血的風險。

由於血小板低下,擔心受傷出血或者自發性的出血,這星期我過得戰戰兢兢,不敢亂用力、提重物、拿刀子切東西、亂發脾氣,也不敢騎腳踏車去上班怕萬一摔倒大出血。還好,再次抽血追蹤,血小板恢復正常了。不過,又出現另一個副作用—肝指數上升。整體來說,我打 TDM1 的副作用包括:倦怠、噁心、胃痛、血小板降低、肝功能異常、頭痛、失眠等等。除了血小板和肝指數,其他的都還算輕微。

我親愛的身體,請繼續加油吧!希望下週指數能恢復一些,順利住院再做第二次治療。

工作持家,蒔花弄草上山下海,每 3 ~ 4 週打針才想起乳癌這件事

2021 年 6 月 11 日開完刀滿三個月了。經歷三次標靶化療三次,已大約知道打完之後的反應。前幾天會有些微頭痛,手腳關節脹痛,再來就是四肢容易出現瘀青,刷牙會容易出血。這次抽血一樣是血小板降至正常一半,肝指數微幅上升。對於這些副作用,我已經非常感恩,因為它們對於我的生活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看著每天的確診人數,重症和死亡人數依然很高,尤其是那些猝死的患者,有誰想過會連個道別的機會都沒有,就這樣走了(這是去年 6 月的日記,卻和現在疫情驚人地相似)。

如果不是固定每 3 週治療,我照常看診,上山放風,幾乎忘記生病這件事。圖片來源 / 吳敏綺提供

若不是每隔 3 ~ 4 週一次的治療,我幾乎已快忘了自己是乳癌患者。門診照常看,家事照常做,蒔花弄草,上山放風,日子一樣過得精彩,甚至可以說玩得更兇。親朋好友們都說我完全看不出來是個「病人」。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對於生活中的大小事物,都更感恩、更謙卑、更珍惜、更加用心感受。

第 5 次標靶化療的前一夜,烟花颱風將至,空氣很乾淨,雲移動得很快,但月亮和滿天星星都有露臉。全家到頂樓泡水,小酌吃滷味水果聊天。因爲疫情,家人相處時間更多。感恩孩子們都在身邊,陪著我經歷手術和治療的過程。未來再回首這段時光,應該也是難忘的回憶。

2021 年 7 月 21 日颱風前,全家人包括貓咪,一起到頂樓泡水,觀賞天上的雲朵、月亮和星星。圖片來源 / 吳敏綺提供

9 月 1 日 標靶化療今天即將完成一半,目前感覺最明顯的不舒服是關節疼痛,尤其是手指關節。早上起床時雙手的手指像板機指,卡住打不開。半夜睡覺時有時會小腿大腿輪流抽筋,查了資料發現也是藥物造成的低血鉀所致。今天又是回醫院治療的日子,繼續 Fighting。

感恩家裡可愛的貓兒陪伴我度過治療疲憊的時刻。圖片來源 / 吳敏綺提供

發燒去急診篩檢,全身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劇癢刺痛

12 月 4 日算是接受化療以來,最驚濤駭浪的一個月。

做完第 10 次治療之後的一週,突然不明原因開始發燒。百般不願意,還是只能去急診做發燒篩檢。折騰了一個晚上,診斷可能是泌尿道感染,拿了抗生素回家吃。門診追蹤還是以泌尿道感染繼續治療,吃了一個星期的抗生素。

11 月 24 日的第 11 次化療前都正常。沒想到第一天出現了皮膚癢的症狀,自行吃了點止癢藥並沒太在意。第二天癢疹的範圍似有增加,所以又自己增加了口服類固醇和抗組織胺的劑量。【推薦閱讀:皮膚紅癢、刺痛......化療後的手足症候群,中、西醫如何改善?

本來想說自己就是皮膚科醫師,有什麼過敏是自己控制不下來的?可是偏偏紅疹越發越多越大面積,頭皮腫到額頭、眼皮,蕁麻疹蔓延到全身,合併血管性水腫。除了癢到受不了之外,也腫漲刺痛到簡直是生不如死啊!連兩天都到急診報到打針還是壓不住症狀。

過敏的症狀嚴重時,從頭皮到額頭到全身都有蕁麻疹的劇癢。圖片來源 / 吳敏綺提供

問了乳癌主治郭玟伶醫師,她也說沒碰過對標靶化療藥物有如此嚴重的反應的人,建議我去看藥物過敏的專家。接下來去門診做了一連串的檢查,然後打了自費的生物製劑,症狀才好不容易控制下來。原本懷疑治療泌尿道感染的抗生素過敏,抽血檢查已排除。抽血檢查中還發現發炎和血栓指數超高,還好也是虛驚一場。只是這個大過敏的反應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如果真的是標靶化療藥物,那剩下的 3 次還是否要進行呢?由於血小板還是偏低,打針的手臂也出現了觸目驚心的瘀青,別誤會,不是家暴。

12 月 15 日經過上次標靶化療的嚴重皮膚反應,今天和郭醫師討論是否要繼續完成剩下三次的療程。郭醫師說,有關 T-DM1 的試驗裡,平均的施打次數是 11 次,近半的人只能耐受到 11 次。她認為依照我的情形,是可以不再打了。

今天的血小板還是偏低,所以一個月後回診再檢查。若恢復正常,再安排人工血管的移除手術。由於標靶藥物的副作用還有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所以也排了心臟超音波檢查。接下來就是追蹤乳房攝影。
因此,原本要到過年前才完成的標靶化療療程,就這樣提早畢業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嚴重過敏的禍首是抗生素,把剩下三次的標靶化療補打完

12 月 29 日昨天結束了 2021 年最後一個門診工作,今天是以病患身份到醫院回診皮膚科。一個月前的嚴重過敏反應終於確認是由抗生素所引起的。當時高劑量的類固醇和抗組織胺都壓不住的情況下,還好接受了兩劑生物製劑 Omalizumab 注射後,症狀立即改善。不過這一個月來,偶爾還是在半夜會突然癢起來,要吃抗組織胺和鎮定劑才好睡。皮膚也時常抓了會出現 Dermographism 畫紋症。所以今天又再打了一劑自費一萬多的生物製劑。【推薦閱讀:得癌症跑去台北找名醫?化療一定很痛苦? 癌症治療權威曹朝榮醫師帶你破除抗癌迷思

2022 年 1 月 12 日原本以為畢業了,結果還是要補考。
今天和主治醫師討論後,決定還是把剩下的三次標靶化療打完。一方面是因為之前的治療過程除了血小板低下之外,並沒有遇到太嚴重無法耐受的副作用。另一方面,當然打完整個療程,自己感覺還是會比較安心。

2022 年 2 月 9 日過完年,又回醫院報到。血小板依然低下沒有上來,因此醫師建議改爲只打標靶 Herceptin,不再打其中的化療 Emtansine,到今年 4 月應可以結束,這樣對於 HER2 陽性乳癌的治療才會比較完整。單單打標靶藥物只要直接在大腿挨針,不需要經人工血管。治療計畫一變再變,原本過年前能完成療程,現在則期待春天的來臨。

幾個月來的反覆挨針,我已經習以為常到連護理師都驚訝。圖片來源 / 吳敏綺提供

2022 年 3 月 2 日今天終於是最後一次的標靶化療療程!雖然血小板只有微微回升到八萬,僅是正常值的一半,但其餘的白血球血紅素都正常。上次打完皮下注射的 Herceptin 也沒有太嚴重的不舒服,除了些許皮膚疹子與冒痘痘。所以今天打完最後的一次皮下注射。紀錄一下自己的勇敢,挨針已經習慣到連護理師都說:「妳怎麼那麼淡定啊?」打完針,謝謝化療室的護理師們過去一年的照顧。
(未完待續)

吳敏綺醫師小檔案

現任:綺顏皮膚科診所院長

  • 經歷:陽明大學醫學系、中華民國皮膚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美容中心兼任主治醫師
  • 2021.3 確診乳癌,經歷乳房切除與重建手術、標靶療法和化學治療。開完刀一個多月就回去臨床工作,下海游泳。
  • 愛貓、愛美、愛花草、愛大海。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責任編輯: 張曉卉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吳敏綺醫師|皮膚科名醫的乳癌日記

資歷超過30年的皮膚科與醫美醫師,熱愛上山下海。2021年確診乳癌,想與同樣面臨癌症挑戰的姊妹們,分享渡過艱難的點滴。

前往專欄

你的問題沒有被解答?歡迎加入社群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