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甄試筆試教育科目筆記(教育哲學二)@一生的夢與愛在此奔騰!|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9-24 16:14:57| 人氣2,51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師甄試筆試教育科目筆記(教育哲學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四、 各國學制
國家 內容 權責
美國 1. 1980年代:回歸基礎2. K-12制度3. 教育經費:聯邦、州、學區共同負擔4. 社區學院(二年制):針對社區民眾為受教者5. 「中間學校」:目的使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銜接更順利。6. 屬於科技整合模式教育學。【對照德國】 地方分權制
英國 1. 歐美各國中,唯一雙軌制的國家。2. 『公學』:為英國特有學制,為中等教育私有學校。3. 教育優先區(簡稱EPA):屬補償教育,1967年英國首度採用。4. 規定五歲入學,修業六年。【別於法國】5. 小學分成:幼兒學校、初級學校。6. 1992年教育法案:針對學校自主管理制度模式,建立一種新的責任控制機制。一為設立『教育標準署』(OFSTED)負責中小學定期視導;二為每校四年一次視導,失敗學校將被教育委員會接管;三為設置『視導督學』,而且需含一位非專業人員。7. 教育法案含有『市場經濟』色彩。註:『市場經濟』色彩---原因在於,教育法案需含一位非專業人員,考量到民間的評鑑與需求。 地方分權制
德國 1. 歐美各國中,唯一多軌制的國家。2. 教育主權在邦教育廳。3. 中間學校=實科學校。4. 最早實施義務教育,於普魯士(國名)時普遍實施國民教育。5. 屬於教育本位模式的教育學。【請對照美國】 地方分權制
法國 1. 學前教育為歐美國家中最普及,就學率百分百。2. 六歲入學,修五年。【別於英國】3. 採中央集權教育管理體制。設有「觀察期」、「輔導期」,並於中等教育前四年實施性向觀察輔導期。4. 『大學區』:介乎中央與地方的教育行政機構。5. 『考萊治』(Coll’ege)相當於我國學制中的國民中學。6. 『第三世紀大學』:須年滿65歲,1973年維拉斯設立。7. 『高等專門學校』:法國特有學制,培養政府工商界高級專業人才為宗旨。8. 1969年小學教育「課時三分制」:工具性、啟蒙性、體育運動。 中央集權制
日本 文部省: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教育行政機關。 同上

國家 內容 權責
我國 1. 光緒33年:女子教育開始。2. 清末民初光緒28年到民國10年,學制仿日。3. 民國11年,學制仿美,倡『六、三、三』學制,又稱『壬戌』學制。4. 近代首次公佈的系統學制始於光緒28年『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5. 民國16年仿法國「大學區」。6. 清末同治元年,為我國新舊教育之分期。7. 光緒33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南洋大學,並設置師範院,專門培育中小師資。8. 民國18年頒布:「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實施方針」9. 『公學校』:日據時代,台灣兒童受小學教育場合。 均權制

五、 皮德思(Peters)教育三大規準(很重要喔,出題率極高)
(一) 合價值性:有價值的活動。教育內容必須對學生有幫助的,有價值的,才能被選為教材。
(二) 合認知性:具認知的意義。教育的活動要注重原理原則的瞭解與洞察,要合於真理的標準。
(三) 合自願性:合自願的歷程。教育不是強迫,須合乎學生身心發展成熟度,須學生願意學習。
例題:
Ø 學校課程中含有『地理』而沒有『風水』、有『化學』而沒有『煉丹術』,這是三大規準中的:合價值性。
Ø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強調合自願性。
六、 其他要點
說明:有的曾考過填充,有的則在選擇中出現,參考看看!
1. Education源自拉丁文educatio或educere,其原意為養育或引出。
2. 中國教育兩字連用最早見於「孟子」一書。
3. 歐洲中世紀大學分四科:文、法、神、醫。十一世紀中葉後,大學分成法、醫、神、哲四科。
4. 歐洲學制發展依次排列:大學→大學預備校→小學、中學、職校→幼稚園及特殊學校。其中,小學始於16世紀設立,產生原因為啟蒙運動。
5. 3R教育指「讀、寫、算」。
6. 懷海德(Whitehead)曾說:「西方的思想,不是柏拉圖,就是亞里斯多德」。
7. 中世紀受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影響之要點整理:
要點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物相 共相 殊相
教育哲學 唯實論 唯名論
學院派別 芳濟派 道明派
代表色 灰衣 黑衣
大學 牛津大學 巴黎大學
8. 近代哲學之父是笛卡兒(Descartes),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理性主義)。
9. 經驗主義先驅、近代科學之父是培根(Bacon),他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
10. 主張教育萬能論學者:華生
11. 西元1685年,法人拉薩爾(La Salle J.B.)創用『領班制』---西洋教育史上,首創「分班教學」。
12. 選擇問題為教育研究的第一步。
13. 現代科學心理學創始於:德國。
14. 教育的隱喻(很重要喔,別忘了用聯想方式增強記憶)
(1) 雕刻隱喻:理性主義
(2) 生長隱喻:民主主義、實驗主義
(3) 接生隱喻:蘇格拉底「產婆法」
(4) 塑造隱喻:行為主義
15. 主張教師如園丁,這學說是(自然主義)。
16. 包里斯(S.Bowles)主張衝突論,用衝突、變遷、強制等概念分析當代教育制度。
17. 柯萊(Cooley)強調自我觀念係透過與他人接觸,意識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站在他人角度反觀自己所形成的結果,這種概念稱為:鏡中自我。
18. Bourdien:教育社會學有三大資本,分別是經濟、社會、文化。
19. 社會功能論
(1) 帕森斯(Parsons)教育四種功能:社會化、選擇、保護、照顧。
(2) 帕森斯(Parsons)、蓋哲(Getzels)、謝倫(Thelen)提出『班級社會體系AGIL』:適應(A)、目標達成(G)、整合(I)、模式維持(L)。
20. 投資理論主要學者:薛爾滋(Schultz)
21. 兒童哲學倡導者:李普曼(Lipman),主張透過故事、小說來教導兒童推理思考。


教育哲學
中國教育史

一、 老子
(一) 教育理想:棄智、絕學、抱樸、守愚
(二) 教育目的:愚
二、 孔子
(一) 教育目的:培養君子
(二) 四教:文(文學)、行(德行)、忠(政事)、信(言語),其中「行」最重要。
(三)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強調「自動原則」。
三、 墨子
(一) 論知識:親知(感官)、說知(名言)、聞知(傳授)
(二) 教育目的:以利為義(利天下)
(三) 倡行:以吏為師
(四) 邊沁說「最大多數人之最大幸福」=墨子「兼相愛、交相利」
四、 孟子
(一) 教育目的:明人倫
(二) 重要著作:孟子
(三) 學問之道,放心而已矣
(四) 教育學說中,第一注重「自動」:「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
五、 學制:學校&選士、選才(兩者關係密切)
朝代 學校內容 備註
漢代 1. 漢代有官學、私學。2. 中國太學始於漢朝。3. 官學分中央、地方(1) 中央:太學、鴻都門學(漢靈帝時的藝術學校)、四姓小侯學(漢明帝時)(2) 地方:郡學、縣校、鄉庠、聚序4. 漢代私學稱為書館5. 漢代選舉制度共三類:賢良方正、孝廉茂才、博士弟子
魏 魏文帝時,尚書陳群創始『九品中正制度』
南朝 宋文帝『四學制』:玄學、史學、文學、儒學。
唐朝 分為中央之學、地方之學1. 中央之學:(1) 正系(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2) 旁系(五種):崇文館、弘文館、醫學、崇玄館、小學2. 地方之學:(1) 正系:京都學、府學、州學、縣學(2) 旁系:醫學、崇玄學3. 書院,名稱起於唐朝;功能在於祭祀、藏書、講學。
六、 教學原則:共八個。
準備原則、類化原則、興趣原則、個性適應原則、自動原則、社會化原則、熟練原則、同時學習原則。
【電腦輔助教學→編序教學→工具制約→符合個性適應原則】
七、 中國最早的教育理論:禮記‧學記
教育原則 名句
經驗原則 1. 「玉不琢,不成器」2. 「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之困」
個性適應原則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
準備原則 「禁於未發謂之豫」
及時教學原則 「當於可之謂之時」
循序漸進原則 「不陵節而施謂之遜」
觀摩原則 「相觀而善謂之摩」
嚴格要求原則 好學者,師逸功倍;惡學者,師勤功半。
八、 其他
1. 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
2. 董仲舒:性三品說。
(1) 聖人之性(上品)
(2) 中民之性(中品)
(3) 斗筲之性(下品)
3. 選士制度始於西周,目的在招納賢良。
4. 東漢王充斥陰陽災異及神仙之說,以日常經驗為根據,建經驗派哲學。
5. 北齊顏之推:提倡教育弟子須從胎教。
6. 北宋程明道、程伊川兩兄弟之學影響後世頗深:
程明道(程顥) 程伊川(程頤)
(1) 哥哥(2) 學本大學、中庸(3) 教育目的:教人識人(4) 思想近孟子(5) 影響:陸象山、王陽明(6) 主內外兩忘、重自得(7) 主「氣」一元論(8) 性即氣 (1) 弟弟(2) 思想近荀子(3) 影響:朱熹(4) 主寡欲、重窮理(5) 主「理氣」二元論(6) 性即理

7. 陸象山和朱熹分別受二程影響:
陸象山(九淵) 朱熹(晦菴)
(1) 教育目的:明理(2) 唯心論(3) 玄學方法---重直覺---尊德性 (1) 教育目的:明人倫(2) 宇宙論:理氣二元論(3) 用科學方法---重經驗---道問學
朱、陸二人共同點:均尊孔、孟。
8. 宋代許魯齋,因理學家重講學,卻不重謀生,故主張「教育須注重實際生活」。
9. 宋神宗:王安石提倡「太學三舍法」。
10. 王船山:知識論近康德。
11. 清朝戴東震(東原)擅長考據之學。
12. 我國歷代學風最好是兩漢。
13. 最早主張派遣留學生的是:清朝容閎。
14. 張之洞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5. 科舉制度:起始於隋煬帝大業二年,廢止於清光緒31年,共1300年。
16. 周代大司徒以「鄉三物」教民,「鄉三物」是德、行、藝。
17. 梁啟超:中國首先提出國民教育之人。
18. 教育的目的:
(1) 梁啟超:造就新民,中西兼通之人
(2) 愛倫凱:認為教育目的在造就新人
(3) 洛克:造就紳士
(4) 尼采:造就超人
(5) 柏拉圖:培養社會所需的特定人才
19. 胡瑗(胡安定):提倡旅行教育、音樂教育




閱讀筆記欄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bi_sherry/education_philosophy.doc

--
轉全教kitty

台長: chilean
人氣(2,51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春藥
2020-01-11 18:41: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