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還是職業軍官的嚴毓棟,休假去看電影時,被戲院對街攤位碩大的「保險」字樣給吸引了。嚴毓棟笑說:「我是一個很喜歡存錢的人,部隊的優惠存款我都已經存滿,看到『月繳5,000元』的標語一下就被吸引了。」那天,他簽下了人生第1張保單,也開啟了後來加入保險事業的契機。

「那時候我才24歲,剛從金門退伍,為了早日達成自己的事業目標、早點結婚,於是就進入了保險業。」起初,進入保險業只是為了圓滿一個自己「成家」的夢想;如今,他已將通訊處打造成一個屬於數百名從業夥伴的大家庭。他自豪地說:「這個團隊承接了我當初進入保險業的夢想,我們認同『圓滿人生』的感召力,用『家』的核心概念陪伴彼此。」

 

圓滿人生的從業理念,建構夥伴未來憧憬

嚴毓棟心中的「圓滿人生」藍圖又包含4個樣貌,分別為:家庭美滿、事業精進、良師益友、身體健康。嚴毓棟輕鬆地說:「我們定期舉辦馬拉松、慢跑、騎單車、踢足球等活動,大家的體態都維持得很不錯。」

近年來疫情肆虐,又逢防疫保單大海嘯,面對艱困的時局挑戰,展毓通訊處的夥伴仍舊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探究原因,嚴毓棟認為是團隊夥伴的參與度,讓整個環境有了歸屬感。以嚴毓棟自身為例,他會從日常小事尋找優點,發起鼓勵,譬如早會時有同仁主動關燈、打開投影機、關門等,他都會不吝嗇地給予嘉獎,因為:「他們做了『當家』的事。」

家庭的感覺從微小的地方悄悄發生,這是一種無形,卻又牢不可破的文化精神,嚴毓棟表示:「在我們通訊處裡面,你會發現我們都是很積極、友善的,這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而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轉換和培養。」

在文化形塑的過程中,嚴毓棟經常要求自己和夥伴把指責換句話說:「不要再說『欸!你為什麼沒有把燈關掉』,不必總是追問『為什麼業績沒有到』,我們可以說:『大家很棒,最近的早會出席率很高,也都準時開始。』」

嚴毓棟認為一個團隊中,裡面會有20%的人認同團隊的理念,並且積極尋找成功的方式;有60%的人,明白團隊精神,卻對自己能否達到成功保持懷疑;剩下20%的人,則是還在觀望,偶爾會發出反對或不同的聲音。此時,嚴毓棟會用讚美的方式鼓勵前20%的人作為領頭羊,帶領中間60%的人向前衝,並且期許後面20%的人見證這一切是可行的,激發正能量,從而默默跟上隊伍。在這種長遠關係下,大家都會更有榮譽感與歸屬感,自我效能自然就提升起來,這時候,遇到什麼挑戰都能迎刃而解。

內在動機是一種摸不著、看不見的概念,在什麼時候、何時發生誰也說不清楚;儘管如此,堅持此道並且繼續進行,從業夥伴將會由內而外地改變行為。正如展毓通訊處的期許:平等地互相認識,自動自發地尋找目標和路徑,即是良師益友;互相砥礪並去除負面能量,可以事業精進;久而久之自然家庭圓滿、身體健康。

 

先問為什麼,找到從業動機

嚴毓棟感恩地說:「蘇錦姿資深副總非常照顧我們,記得有一次會面時她送我們一本書,就是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的《先問,為什麼》。」書中,作者提出了3層黃金同心圈理論,由外到內分別是:做什麼(What)、怎麼做(How)、為什麼(Why),這改變了嚴毓棟的經營管理方法。

嚴毓棟在擔任襄理的時候,常常不斷敦促夥伴要做業績。當然,夥伴的業績可能會提升,但這不是一個恆久的動機,他可能覺得自己是被逼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業績。所以他常常去跟夥伴談「你為什麼而做」、「你知不知道這裡是你的家」,2件事情相輔相成,當夥伴找到自己的從業動機,並且在一個互相砥礪的環境裡學習成長,追逐榮譽會成為發自內心、自然而為的事情。

提到團隊定著率的觀察點,嚴毓棟認為主管可以著眼於業務活動量和結果性指標:

*業務活動量偏低:晨會出席率低於70%,夥伴既不參與團隊活動,對舉辦的課程表現消極,也不積極開發、拜訪客戶。遇到這種情況,主管就需要約個Coffee break去瞭解夥伴遭遇到的困境,重新梳理一遍當初從業的「為什麼」。

*結果性指標偏低:若夥伴業績、產能下降,可能不是他沒有意願,而是能力出問題。此時主管可以藉由日控表對症下藥,看是在開發、面談、異議處理上哪一個階段出了問題。

至於團隊領導是否應該要不斷推動高保單量以維持夥伴的定著率?嚴毓棟說:「我更傾向於創造一個有榮譽感的團隊,當一個夥伴有榮譽感,他會努力變成標竿人物,對榮譽的渴望會促使他爭取獎項、晉升,這個力量將逐漸影響到其他夥伴。」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