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險是救命險,在癌症風險面前架起保障的大網

文◎崔浩風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639

癌症的威脅愈來愈明顯,民眾所購買的癌症險理賠率高達4分之1,機率比俄羅斯輪盤還高。三商美邦人壽17750通訊處業務經理劉承鑫表示,癌症險是救命險,在癌症風險不幸降臨時,帶來第一線的經濟保障。

  癌症時鐘不斷地被調快,如今平均每隔4分20秒就有一個人罹患癌症;而一旦不幸罹癌,其所需的醫療與休養費用動輒數十上百萬元計,幾乎能拖垮一個家庭的經濟命脈。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癌症險應運而生,成為民眾面對癌症風險的一大屏障。

  三商美邦人壽17750通訊處業務經理劉承鑫認為,在這個高罹癌的時代,癌症險是一份救命險,許多罹癌的人不是不想努力活下去,而是沒有足夠的預算讓他們繼續接受所需的治療,只能抱憾離世,將所剩下的最後一點預算留給親愛的家人。這並不只是假設的情況,而是劉承鑫親眼所見的悲劇。

  黃先生是劉承鑫高中同學的丈夫,劉承鑫曾經上門拜訪過幾次,也在餐敘的過程中談過可以幫他們做保單健檢,但對方堅稱已經有向從事保險的同學購買了不少,為避免場面尷尬,劉承鑫也沒有繼續要求。

  但不幸依然降臨了。3、4年前過年後的一段時間,黃先生出現了嚴重的腹瀉,原以為是過年大魚大肉導致的腸胃不適,但是直到某次從廁所出來,太太驚覺他臉色變得土黃,而且全身無力,連忙將他送醫,沒想到醫生卻臉色沉重的判斷為胰臟癌末期。

  黃太太連忙打電話給劉承鑫,請他協助檢視保單與理賠事宜,但是當劉承鑫看完保單後,卻驚得他連忙向太太確認:「這裡真的是全部了嗎?他不是說已經買很多了嗎?」

  原來,黃先生僅有4張保單,其中1張投資型商品與2張保費10多萬元的增值壽險,被保人都是他的兒子,而僅剩的一張是相當早期的醫療險,除了20萬元的身故金以外,就只有每天500元的住院保險金,與治療所需相比簡直是杯水車薪。

  3個月後,黃先生轉往耕莘醫院,這時他已經放棄治療,準備將最後的一點預算留給妻子兒女作為生活費與未來的教育所需。劉承鑫探望時問他:當初為什麼這麼堅決的拒絕他幫忙檢視保單?黃先生滿臉後悔的回答,因為他覺得只要做了檢視,就一定會被逼著買新的保險,他不喜歡這樣,卻沒想到因此與所需的保障擦肩而過。

  3天後,黃先生撒手人寰,享年48歲,這件事也成為劉承鑫永遠的痛。他想,如果他當時再多堅持一下,將準客戶變成客戶,是不是就能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唯一能夠慶幸的是,這件事讓黃太太深切感受到癌症險的重要性,因此包含她與一對兒女,甚至還轉介紹了先生的姊姊與弟弟,全都做了一份200萬元保額的定期癌症險,絕不讓同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保額、繳費、理賠,3要素決定癌症險的規劃策略

  劉承鑫表示,目前癌症險的理賠率非常高,幾乎每4張癌症險就有1張進行了理賠,這也是導致癌症險保費逐年攀升的原因。但是癌症險該怎麼規劃,才能符合客戶需求?劉承鑫建議可以從保額、繳費與理賠3個部分作考慮。

  首先是保額,劉承鑫建議癌症險的初次金或一次金至少要有200萬~300萬元會比較足夠,除了治療本身的費用以外,長達1、2年的治療與休養期間無法工作,必須要保障代替收入以及房貸等大筆固定支出的來源,才能讓家庭經濟不受影響。

  其次是繳費。高保額的保單,其保費也相應的高昂,因此為了讓客戶能夠承擔,劉承鑫會將定期、半終身、終身3種繳費類型的商品相互搭配。定期險最便宜,不過繳費標準採取自然保費,也較無保證續保;半終身險採取平準保費,價格與可投保年限都介於終身險與定期險之間;終身險雖然保費較高,但因為採取平準保費,因此能夠做到愈早買愈便宜的效果。

  如果預算十分有限,劉承鑫會建議以定期險為主,盡可能保額拉高到所需的額度;若資金較充裕,則可以相互搭配,以在作好癌症險保障的同時,也可以顧及其他的保障需求。

  至於理賠部分,指的不是能夠理賠多少錢,而是理賠的方式與規則。給付方式是一次金、初次金還是隨療程進行理賠?等待期有多長?癌症在復發、轉移與新發等情況下,是否還能夠進行理賠?這些都是在挑選癌症險商品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劉承鑫強調,即使以前已經有買過癌症險,但是因為不同時代的癌症險理賠項目不同,因此還是要透過具體條文的檢視,確認自己具體擁有哪些保障。從銷售的時代來說,癌症險大致可以分為3類: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