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_百度百科

李光弼

唐朝中期名将
收藏
0有用+1
0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1]),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契丹族唐朝中期杰出的军事将领 [113],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2]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 [3],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被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叛军。他在常山、嘉山大破叛军,又成功守卫太原,遏止其攻势。乾元元年(758年),奉命与八节度合兵讨伐安庆绪,初战获捷,次年兵败安阳,全军而归。同年接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指挥河阳之战,挫败史思明南下的企图。上元二年(761年),因宦官牵制,再攻洛阳无功,改以河南副元帅、太尉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宝应元年(762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最终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世称“李临淮”“李武穆” [4] [49] [71]
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严整,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为平定安史之乱作出了巨大贡献 [113]。著有兵书《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 [5]等,今已佚。《全唐文》录有其文。 [6]
概述图来源 [112]
全    名
李光弼
别    名
李临淮李武穆 [4]
谥    号
武穆
所处时代
唐朝中期
民族族群
契丹族
出生地
营州柳城
出生日期
708年
逝世日期
764年8月15日 [1]
主要成就
多次击败安史叛军,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之一
镇压浙东袁晁起义,维持东南稳定
主要作品
《将律》《统军灵辖秘策》《李临淮武记》《辞疾让官表》
最高官职
河南副元帅、太尉侍中司空太保(赠)
爵    位
蓟郡公→临淮郡王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契丹骁将

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周时自契丹来降,累官朔方(治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一作郡公)。 [8-9]
李光弼自幼为人沉稳严毅,擅长骑射,喜读《汉书》,治军极严,兼有谋略。他少年即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在为父守丧时,他严遵礼法。至天宝(742年-756年)初年,李光弼升迁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 [10-11]
天宝五载(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补李光弼为兵马使,并充任赤水军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将所受的礼遇,也不能与他相比。当时的李光弼已在边镇声名鹊起,“称为名将”。王忠嗣曾说:“光弼必居我位(一说为‘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后因击败吐蕃吐谷浑的功劳,进号云麾将军 [12] [105]
天宝八载(749年),李光弼升任河西节度副使,被封为蓟郡公。天宝十一载(752年),拜官单于都护府副都护。天宝十三载(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奏请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安思顺喜爱李光弼的才干,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光弼闻讯后,托病辞官。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觉得十分可惜,便奏请玄宗,将他召回京师长安。 [13] [106]

出奇制胜

举荐李光弼的郭子仪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卢(治今辽宁朝阳)、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讨宰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兵十五万,南下反唐。玄宗相继任用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将守卫潼关,同时命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收兵河西”。在玄宗下诏征求良将时,郭子仪举荐李光弼“堪当阃寄”,玄宗遂于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下诏命李光弼为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副使,知河东节度事,二月后转授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 [14]
李光弼就职河北采访使后,奉诏率领五千朔方军会同郭子仪所部,自井陉东进,收复被叛军攻占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听闻李光弼抵达后,常山的团练子弟擒获叛将史思义前来投降。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常山沦为战场,出现“露胔蔽野”的惨状,李光弼酹酒祭奠阵亡军民,并释放了被叛军囚禁的人,厚待其家属。当时叛将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等正在围攻饶阳,李光弼于是善待史思义,亲自为其松绑,使他真心归顺,供出叛军动向。次日,史思明率二万骑兵直压常山城下,李光弼接受史思义“按军入守”、以逸待劳的策略,守城不出,分属下兵马为四部,以劲弩五百连番射敌,使叛军移驻远处。同时,李光弼“出其南”,夹滹沱河列阵,威胁叛军。史思明倚仗较近的饶阳援军,仍休整士卒,企图再战。同日,饶阳叛军五千人果然来援,李光弼侦知其行踪后,派轻骑数千隐藏行迹,当叛军在野外吃饭时,遭到唐军突然袭击,几乎全军覆没。史思明闻知败讯,大为恐惧,当即撤退,并暗中派奇兵切断了唐军的粮道。因战马无草料,李光弼令部将率兵往行唐运草料,击退来袭的叛军,成功将草料运回常山城内。 [14] [107]
适逢郭子仪收复云中,唐廷遂命郭子仪全军出井陉,与李光弼会合(一说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 [111])。四月,李光弼、郭子仪合力在九门城南大败叛军,史思明脱身逃往赵郡,李立节也被流矢射杀,蔡希德则逃往巨鹿。李光弼、郭子仪趁胜连收藁城等十余县,进围赵郡。三月,唐廷命李光弼兼任范阳大都督府长史、河北节度使。此时,史思明自鼓城进入博陵,杀死降唐的当地官吏,此举使河北的景城、河间、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纷纷结营自守,倒向李光弼一方。李光弼利用这一时机,急攻赵郡。仅用一天时间,赵郡守军便投降。唐军士卒入城时,多有抢掠,李光弼亲坐谯门,将他们抢来的财物全部归还百姓,城中军民大悦。 [14] [107]
之后,李光弼进攻博陵,未能将其攻克,于是与郭子仪撤回常山。史思明派兵跟随其后,一路得到叛军数万人的增援。郭子仪则在数次击退叛军后,在恒阳“深沟高垒”,严阵以待,采取“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的方法,使史思明等部疲于奔命,不得休息。数日后,李光弼与郭子仪都认为此时是出战的最佳时机,于是在五月二十九日尽出全军,在常山郡以东的嘉山(今河北曲阳东)与叛军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等部展开决战,大破叛军,“斩首万计,生擒四千”(《资治通鉴》则称“斩首四万级,捕虏千余人”);史思明坠马,狼狈逃往博陵。李光弼再度率军围困博陵,军威大振。 [107]河北十余郡闻讯,纷纷杀死叛军的守将,重新归顺了唐朝。 [14]叛军老巢范阳郡与各地的联系被切断,河北形势为之一变。 [110]

太原之战

嘉山之战后,李光弼想趁势攻取范阳郡,以绝其根基。适逢潼关失守,长安沦陷,玄宗逃奔蜀地,人心惊骇。 [15]此事遂被搁置。
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的唐肃宗遣使追命郭子仪和李光弼赶赴灵武。八月,二人抵达,受到肃宗召见。肃宗授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使相,仍任节度使之职。并特加其为北都太原留守。此后,李光弼奉命由灵武率军五千赴太原,继续征讨叛军。 [108-109]
李光弼守卫太原之战,柏杨绘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当时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满万人的弱卒,听闻史思明即将攻城,都非常害怕,想要筑墙抗敌。李光弼说:“太原城方圆四十里,叛军快到了才修墙,只能空耗人力。”在兵力悬殊情况下,李光弼一面防御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让战士从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击敌军;他还在城上安装石炮(抛石器),击毙大量叛军;地道后来挖到史思明大营,俘斩叛军一万多人。此时,叛军内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史思明退兵范阳,留驻的蔡希德等人疲惫不堪。同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队向叛军发动进攻,斩首七万余级,缴获大批军械。太原之战取得完全胜利。他又进收清夷、横野等军,击破攻击好畤、大横关一带的叛军分支。战后,李光弼转拜检校司徒。 [16]
太原之战是平乱战争第一次重大胜利和重要转折点,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李光弼充分发挥了军事才能,此战为后来胜利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胜利消息传到灵武,肃宗下诏奖赏李光弼,加他为司空、兼兵部尚书,仍兼同平章事,封魏国公。 [16]

朔方节度

李光弼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肃宗再次诏李光弼与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入朝,命朝中四品已上的官员都出城迎拜,升他为侍中,改封郑国公。 [17]九月,李光弼与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奉命统领十万大军讨伐安庆绪。因肃宗不相信诸将,故而不设主帅,只派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诸军。唐军出师后,在获嘉击败叛军,斩首四千级,捕虏五百人。叛将安太清逃至卫州防守,安庆绪派七万军队援救卫州。唐军大破安庆绪,斩首四万级,缴获铠胄数十万,收复卫州。唐军又在愁思冈击破叛军,并趁势围攻邺城。安庆绪求救于史思明。史思明出动十三万军队援救邺城。 [18-19]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史思明在魏州自称大圣燕王。李光弼说:“史思明攻占魏州后,按兵不动,是想松懈我军意志,然后用精兵突袭。请让我与朔方军联兵进逼魏州,向史思明挑战,史思明有鉴于嘉山之败的教训,必定不敢轻易出战。这样旷日持久,我们就能够收复邺城。如果安庆绪败死,史思明就会失去号召力,难以指挥叛军。”因鱼朝恩反对,此事只好作罢。 [20]三月,唐军“步骑六十万”列阵于安阳河北,史思明亲率五万精兵冲击唐军。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率部先与史思明交战,双方被杀伤的人数几乎相等。郭子仪率部在后,还未来得及布阵,突然大风突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暗,即使近在咫尺却看不清。唐军与叛军都大惊,各弃兵仗、辎重,分向南、北方面溃退。这一变故,使洛阳官民受到惊吓,纷纷逃避山中。此役后,各节度使相继溃归本镇,士卒在沿途剽掠,官吏不能禁止,扰乱多日方才安定。 [21-22]只有李光弼与王思礼整敕部队,全军而归。 [23]
相州之战形势图
战后,鱼朝恩把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同年七月,肃宗剥夺郭子仪的兵权,命李光弼接替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元帅。因李光弼请求以亲王为元帅,自领副元帅,朝廷于是重新任命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却仍知诸节度行营,是实际上的平叛主帅。 [24-25]李光弼受命后,以河东骑兵五百人驰赴洛阳,夜入朔方军中。为防叛军进攻洛阳,他认为“当扼虎牢”,于是领兵东出黄河。朔方军习惯郭子仪的宽纵,畏惧李光弼的严厉,左厢兵马使张用济与诸将密谋驱逐李光弼,迎回郭子仪,经劝阻方才作罢。李光弼领数千骑兵东出汜水,张用济单骑迎拜,李光弼责备他没有按时到达,于是将其斩于辕门 [26-28]八月,李光弼加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河北节度支度营田经略等使。 [29-30]

鏖战河阳

主词条:河阳之战
明人绘李光弼像 [7]
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史思明集结重兵南下,分兵四路,企图围攻汴州。李光弼当时正在巡视黄河沿岸各部,得知史思明南下的消息后,立即返回汴州,对汴滑节度使许叔冀说:“你如果能够坚守汴州十五天,我就率兵来救。”许叔冀允诺,李光弼便返回洛阳。待到史思明率军来攻时,许叔冀一旦兵败,却决定投降叛军。许叔冀的背叛,使汴州陷落,叛军甚至南下至江淮一带。 [31]
史思明挟胜西攻郑州,李光弼缓行至洛阳后,对东都留守韦陟说:“贼人乘胜来攻,我们应该按兵不动,不宜速战。洛阳城难以坚守,您有什么计策呢?”韦陟请求留兵陕郡,退守潼关,占据险要之地,以挫叛军锋锐。李光弼说:“两军相当,贵进忌退,如今无故放弃五百里地,那么贼人的势力就会更加嚣张。不如移军于河阳,北与泽潞相连,有利则进,不利则退,表里相应,让贼人不敢西侵,这是猿臂之势(意指运转自如)。争论朝中礼仪,我不如您;如果论及军旅之事,您不如我。”韦陟不能应答。东都判官韦损说:“东京是帝宅,侍中(指李光弼)为何要弃守?”李光弼说:“如果要坚守东京,那么汜水、崿岭、龙门一带都要布兵设访,你是兵马判官,能守住吗?”于是李光弼下文书,令韦陟及河南尹李若幽分率洛阳官民撤离,使洛阳变为一座空城。 [32]
随后,李光弼指挥士卒把油、铁等物资运入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准备防守,并亲率五百骑兵殿后。当时史思明的游兵已到达石桥,诸将问道:“现在是从洛阳城北绕行呢,还是从石桥上过去?”李光弼说:“就从石桥上过去。”到天黑时,他命令士卒手持火炬,缓慢地前进,队伍严整,叛军紧随其后,但不敢逼近。李光弼连夜撤退至河阳,有士卒两万,但城中口粮仅够十日食用。李光弼检查守备,安排士卒,一律严办。而史思明进入洛阳后,得到的只是空城,他担心李光弼截断后路,只得不退驻白马寺南,又于河阳城南建筑月城,以做防备。 [33]
十月,史思明进攻河阳三城,李光弼先设计诱得史思明所部良马千余匹。接着又用木杆铁叉叉住史思明在黄河上的火船攻势,并设计招降了叛军骁将李日越、高庭晖。 [34-35]
史思明损兵折将,亲率大军再攻河阳。李光弼问李抱玉:“你能为我坚守南城两天吗?”李抱玉说:“超过两天以后怎么办?”李光弼说:“如果超过两天救兵不来,就随你放弃。”李抱玉同意,然后整兵守城,屡挫叛军。 [36]李光弼亲驻河阳中城,用部将荔非元礼之计,击退了叛将周挚的进攻。 [37]
在进攻中城失利后,周挚等转逼北城。李光弼立刻率兵到了北城,登上城头,望着叛军说:“贼兵虽多,但混乱不整,不足畏惧。过不了中午,一定为诸位破敌。”于是命诸将出战。到了中午,还没有决出胜负,李光弼便派爱将郝廷玉、论惟贞分别攻击最顽强的西北、东南两处叛军,并下令:“你们都看着我的旗子作战,如果我的旗子挥动缓慢,就任凭你们择利出战,如果我急速往地上挥动旗子三下,你们就全军齐发,冒死前进,稍有退者斩!”他事先在靴内藏刀,说:“战斗,是危险的事。我身为国家的三公,不能死在贼人手上。万一作战不利,诸君在前战死,我在此地自刎,决不只让诸君单独赴死。”郝廷玉奋命先登,流矢雨集,他的战马受伤而退。李光弼登城望见,惊骇地说:“郝廷玉败退,我军就完了!”于是命左右取郝廷玉首级来,郝廷玉见使者前来,说:“是马中毒箭,不是兵败了。”李光弼命人为他换马再战。仆固怀恩与其子仆固玚作战稍有退却,李光弼又命左右去取他们的首级。仆固怀恩父子看见使者提刀骑马而来,重新上前决战。李光弼不断地挥动着手中的旗子,诸将冒死进攻,呼喊之声惊天动地,最终大败叛军。此役,唐军斩首一万余级,生擒八千余人(《资治通鉴》称“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获马两千匹,军资、武器数以亿计,周挚仅以身免,叛将徐璜玉等被擒获,另一叛将安太清退守怀州。 [38-40]河阳之战再次表现了李光弼杰出的军事才能,此战的胜利牵制了史思明主力军,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
此时,史思明不知周挚等已经战败,还在攻河阳南城。李光弼在河边向其展示俘虏,史思明才退去。 [41]他趁势攻怀州,史思明来救,李光弼迎击于沁水之上,又将其击败。安太清在怀州拒守一月有余,李光弼令仆固怀恩、郝廷玉由地道而入,里应外合,攻克怀州。安太清等被生擒,送往朝廷。 [40]

中兴第一

上元元年(760年)正月,肃宗加授李光弼为太尉中书令 [42]
李光弼等反攻洛阳失败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言贼可灭”的进言,于是令李光弼尽快收取洛阳。但李光弼多次上表认为,叛军兵锋尚锐,应该等待时机出兵,不可轻举妄动。但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依附鱼朝恩,也建议尽快出兵。在朝廷使者的督战下,李光弼无可奈何,只得留李抱玉守河阳,自己与仆固怀恩、鱼朝恩进攻洛阳。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军令,不在洛阳城北邙山而在平原布阵,致使大败。李抱玉听闻败讯,放弃河阳,李光弼也退守闻喜(今山西闻喜)。史思明虽然获胜,却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唐军也因此得以休整。肃宗将邙山之败归罪在仆固怀恩身上,于是优诏征李光弼入朝。李光弼进京后,抗表请罪,被肃宗赦免。因他多次辞让太尉,故朝廷重授李光弼为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尹、行营节度使。后再拜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统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今江苏盱眙),进攻史朝义军。 [43]
监军使以台州(治临海,今属浙江)人袁晁领导的浙东(治越州,今浙江绍兴)义军势大,李光弼兵少,请他退保润州以避叛军锋芒。李光弼说:“朝廷安危系于我一身,现在敌人虽强,但不知道我的兵力多少,如果我出其不意,敌人自当退走。”径直前往泗州,旋即先克许州(今河南许昌),活捉史朝义部将李春,再入徐州(今江苏徐州)。当时,大将田神功平定刘展之乱后,滞留在淮南不前;尚衡、殷仲卿等在兖、郓两州相互攻击;来瑱不听朝廷诏令,坚持留在襄阳。朝廷深感忧虑,等到李光弼到了许州后,史朝义退走,田神功急忙返回河南,尚衡、殷仲卿、来瑱等都畏惧李光弼的威名,相继入朝觐见。 [44]
李光弼绘像 [45]
宝应元年(762年),李光弼进封为临淮郡王。旋即派兵收复许州,斩得叛军首级一千余级,擒获叛将二十二人。史朝义分兵进攻宋州(今河南商丘),易州遂城府左果毅刘昌率军坚守。李光弼领军救援,将其击退。 [46-47]
李光弼又派部将张伯仪等率领各军,向袁晁义军发起攻势。十二月,唐军在衢州(治信安,今浙江衢县)击败义军。 [47]
此年,江南人方清在歙州(治今安徽歙县)率饥民起义。朝廷命李光弼分兵讨伐。 [48]
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终参加指挥大军,一直是唐军平叛主将之一,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指挥唐军歼灭叛军有生力量,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新唐书》称赞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乱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49]
同年三月,官军再次击败袁晁义军。四月,经十余次交战,唐军最终击败义军,俘获袁晁。其弟袁瑛率军突围,不久后亦被困死于宁海紫溪洞中。此后,代宗下诏增李光弼实封食邑至二千户,授其一子为三品官,又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于凌烟阁 [50-51]
李光弼在徐州,只决断军旅之事,其余一切事务,都委托为政精明的判官张傪处理。诸将奏事,李光弼大多让张傪参与商议。诸将事奉张傪,如同事奉李光弼,因此军中整肃,东夏(泛指东部)得以安宁。 [52]

愧恨长逝

李光弼侧身像 [53]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盖世,但是却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
广德元年(763年)初,吐蕃在仆固怀恩的引诱下乘虚攻入关中,占领长安。代宗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急诏李光弼奔赴陕州行在。李光弼与程元振不和,于是拖延未去。朝廷倚仗李光弼为后援,故此也不敢加罪于他,反而多次派使者慰问他的母亲李氏。其后,吐蕃被关内副元帅郭子仪击退,代宗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以观察他的举动。李光弼以诏书未至为由推辞,率军回到徐州,想要收取江淮租赋以自用。代宗返回长安后,于广德二年(764年)正月再遣使至徐州,对李光弼加以宣慰。同时命郭子仪将李光弼的母亲自河中送回长安居住,厚待李光弼之弟李光进,以宽慰其心。 [54]
起初,李光弼治军严整,先谋后战,能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名震天下。凡是他下的命令,诸将不敢不服。后来,李光弼在徐州不敢入朝,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大有变化 [55]。李光弼因而很不得志,忧郁成疾,提前派衙将孙珍向朝廷进呈遗表,自述遗志。 [56-57]
广德二年七月十四日(764年8月15日),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56]代宗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太保谥号“武穆”。不久后,李光弼的部下护送他的灵柩回到长安,代宗派鱼朝恩前往其母李氏在长安的宅邸吊恤,又命京兆尹第五琦负责监护其丧事。十一月,李光弼被安葬在三原。出葬之日,代宗命宰臣百官送葬至延平门外。 [1] [57-58]
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评定“至德已来将相,功效明着”之人,李光弼等七人被定为第二等。 [59]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评“至德以来将相既殁者”,李光弼等十五人被定为功臣次等。 [59]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军事活动

李光弼足智多谋,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是中唐出色的统帅、军事家。史称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49],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旧唐书·李光弼传》认为,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 [61]其主要战绩有:
  • 天宝十四年(755年),率兵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先后收复常山、九门、赵郡等地。五月,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会师常山,乘敌疲惫出击,大败史思明部于嘉山,进围博陵,军威大振,使河北十余郡皆杀叛吏归唐。 [62]
  • 至德二年(757年)二月,史思明、蔡希德等率众十万进攻北都太原。李光弼所部不满万人,先在城外凿壕,又以挖出的土作坯数十万,加固城垒。当敌攻城时,用发石机发巨石猛击,并暗掘地道陷敌,不断袭击叛军,使之不敢接近。史思明北返,李光弼乘隙出击,大败蔡希德,歼敌七万,既守住了太原,又保证了唐军左翼的安全。 [62]
  • 乾元二年(759年),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与郭子仪等围攻安庆绪。因兵力悬殊,乃弃洛阳,守河阳,威胁叛军侧翼,使其不敢西进。随后伺机作战,挫败了叛军对河阳三城的进攻。 [62]
  • 上元二年(761年),出镇临淮,统河南诸道兵反攻叛军,配合仆固怀恩等收复洛阳,为安史之乱的最终平定奠定基础。后又派兵至浙东镇压袁晁起义 [62]
此外,李光弼培养或间接影响的部将如李怀光仆固怀恩田神功李抱玉李忠臣哥舒曜韩游瑰浑释之辛京杲荔非元礼郝廷玉李国臣白孝德张伯仪白元光陈利贞侯仲庄柏良器等,也大都著名当时。 [63]

军事思想

李光弼军事思想强调治军严整,注重把握战争全局,善于用奇,因敌制胜,对平定安史之乱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世兵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13]
  • 建军思想
主要内容是:
  1. 1.
    治军严整,赏罚有信。治军以严整为指导思想,执法如山,虽朝廷显贵违犯军法,也按律治罪,毫不宽假。所指挥的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战斗力强,常能临危不乱。史书称其“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 [60]。凡与敌作战,必斩退却者而重赏杀敌者。 [113]
  2. 2.
    谦虚自居,善采众议。善于采纳别人正确意见,每战必先与诸将谋议,甚至求计降将,因而常能作出正确决断。
  3. 3.
    明于知人,善于任用。重视提拔培养年轻将领,手下猛将如云,都是当时战功卓著的将领。 [113]
  4. 4.
    严于责己,率先垂范。太原之战时,他在城上设公幄止息,坚守五十余日,“有急即应,行过府门,未尝回顾。贼退三日,决军事毕,始归府第”。 [113]
  • 作战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有:
  1. 1.
    洞观全局,谋定后战。重视把握战争全局,不急于求战,不计较眼前得失,庙略多算,谋定后动。在河阳之战时从全局利益出发,暂时放弃洛阳,退守河阳,然后以各种手段,疲敌、误敌以寻求机会破敌。 [113]
  2. 2.
    奇正并用,出奇制胜。太原之战,采用挖地道的战术打击和骚扰敌人,将前人用于攻城的手段用于守城,给敌造成重大伤亡。河阳之战,史思明企图用马群引诱李光弼入伏,李光弼将计就计,用“母马计”轻易获得史思明千匹良驹。 [113]
  3. 3.
    长于守城,后发制人。善于利用地形、城池等作战,尤其擅长守城,但不是一味消极防守,而是以地道战、袭击战以及城守和野战并用等手段消耗、疲惫敌军,后发制人。史思明亦称其“长于凭城”。 [113]
  4. 4.
    激励士气,瓦解敌军。注意士气的重要作用,在敌军进攻河阳时,鼓励部下说“彼军虽锐,然方阵而嚣,不足虞也,日中当破”,用以鼓舞士气。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准确分析其心理,用计使史思明部下将领高庭晖、李日越不战而降。 [113]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王忠嗣: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49]新唐书》引
李光弼像 [64]
李亨
  • 业盛勋贤,材优将相,蕴权谋而制敌,励诚节以匡时。往属凶丑乱常,云雷经始,咸能外持戎律,内翊皇图,披荆棘而有功,历险艰而无易。或分麾东讨,扫昏祲于两都;或仗节北临,备长城于万里。并以扫清寇孽,任切股肱。永惟缔构之勋,久著山河之誓。 [65]授郭子仪中书令李光弼侍中制
  • 器识宏远,志怀沈毅。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材。往属艰难,备彰忠勇。协风云而经始,保宗社于阽危。由是出备长城,入扶大厦,茂功悬于日月,嘉绩被于岩廊。属残寇犹虞,总戎有命,用择唯贤之佐,式宏建亲之典,必能缉宁邦国,协赞天人,誓于丹浦之师,剿彼绿林之盗。 [65]授李光弼副知行营事制
  • 器格沈正,襟灵邃远,感风云之密契,蕴纵横之大才。成经纶之功,足以静乱;怀忠孝之道,故能匡国。自狂胡构祸,寰宇未清,义勇竭于忠心,勋庸著于王室。顷者豺狼馀孽,尚稽天讨,蚊蚋相依,仍侵河外。是用仗其深略,为我长城。有穰苴之法令,(周)亚夫之威略。遂能挫群凶之锐,全百胜之师,为庙堂之宝臣,成军国之重任。虽吉甫作宪,道可经邦;而孙武行兵,谋能制敌。克壮大业,无愧前贤。 [65]授李光弼太尉中书令制
史思明:李光弼长于凭城,今出在野,此成擒矣。 [66]资治通鉴》引
郝廷玉:太尉善御军,赏罚当功过。每校旗之日,军士小不如令,必斩之以徇,由是人皆自效,而赴蹈驰突,有心破胆裂者。 [67]旧唐书》引
  • 我皇唐之反正也,时则有若临淮、汾阳,秉文武忠义之姿,廓清河朔,保乂王室,翼戴三圣,天下之人,谓之李、郭。 [68]《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
  • 公以吉甫文武之姿,兼樊仲将明之德。王国多难,群胡搆纷,藉朔方偏师之旅,入井陉不测之地。思明挫锐于恒定,禄山息望于江淮。守太原而地道设奇,保河阳而云梯罔冀。破周贽于温沇,擒太清于覃怀。走史朝义叛涣之众于梁宋救,仆固玚已危之军于瀛莫。皆意出事外,虏坠计中,天下无赘旒之患,此皆公之力也。 [68]《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
舒奎:天宝末,安禄山反范阳、陷两京,明皇流离于蜀,宇内防非唐有矣。非有而卒复有,盖王与郭汾阳之功也。王之功,纪金劵、藏太庙,图凌烟阁,载诸史册。霞电烱照,而金翠补写也。迨于今,蓑童笠防,皆知有王云。 [69]《唐临淮王李武穆庙碑》
吕温许叔冀之保灵昌,李光弼之全河阳,李晟之收复京邑,皆以兵少将一,而建大功。 [70]代李侍郎论兵表
  • 凡言将者,以孙、吴、韩、白为首。如光弼至性居丧,人子之情显矣;雄才出将,军旅之政肃然。以奇用兵,以少败众,将今比古,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惭德。邙山之败,阃外之权不专;徐州之留,郡侧之人伺隙。失律之尤虽免,匪躬之义或亏,令名不全,良可惜也。然阃外之事,君侧之人,得不慎诸? [71]《旧唐书》
  • 光弼雄名,思礼刑清。 [71]《旧唐书》
孙甫:光弼将帅之材,杰出于时。平贼之功,高于诸将。晚年为谗邪所间,大节微亏。盖不能去强横之态也,可不惜哉! [72]历代名贤确论》引
宋祁:李光弼生戎虏之绪,沉鸷有守。遭禄山变,拔任兵柄,其策敌制胜不世出,赏信罚明,士卒争奋,毅然有古良将风。本夫终父丧不入妻室,位王公事继母至孝,好读班固《汉书》,异夫庸人武夫者。及困于口舌,不能以忠自明,奄侍内构,遂陷嫌隙,谋就全安,而身益危,所谓工于料人而拙于谋己邪。方攘袂徇国,天下风靡;一为迁延,而田神功等皆不受约束,卒以忧死。功臣去就,可不慎邪?呜呼,光弼虽有不释位之诛,然谗人为害,亦可畏矣,将时之不幸欤! [49]《新唐书》
张唐英:光弼平安史,有大功于社稷,古之名将无以加之。然非纯臣也。 [72]《历代名贤确论》引
苏辙:李光弼提孤军,与安史健卒百斗百胜,其治军行兵,风采出郭子仪之右。而当时诸将,皆望风服子仪,如敬君父。而光弼之在彭城,诸将已不为使。子仪能使回纥谓为父,而思明乃上书请诛光弼。大抵光弼之实不如子仪之名,子仪安坐而有余,光弼驰骋而不足。 [72]《历代名贤确论》引
李纲:唐有天下,将臣为多……在肃宗时,值安史之变,戡乱定功、中兴王室,则有若郭子仪、李光弼……皆能奋忠勇、摅谋猷,感防风云,勒勋帝籍,号为大将之贤者。至议其优劣,则勣不及靖,光弼不及子仪,瑊、燧不及晟……子仪朝受命,夕引道,崎岖防谮间,不辩自明。而光弼间隙一开,卒不复合,至忧愤以死,其诚不足称也。 [73]《人物志》
张预:孙子曰:“攻其无备。”光弼伺敌方饭而击之。又曰:“辞卑而益备者,进也。”光弼潜沟营地而佯约降。又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为争地。”光弼移军河阳而使贼不得西。又曰:“三军可夺气。”光弼先攻最坚而走太清。又曰:“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光弼知贼必袭而降二将是也。 [74]十七史百将传
徐钧:间关百战佐中兴,料敌行师妙若神。可惜罹谗终恨死,伤心不见白头亲。 [75]《李光弼》
  • 李光弼处危疑之地,其迹若无君者,而诸将亦不复禀畏光弼。 [76]《资治通鉴》注
  • 史言李光弼不能以功名自终。 [76]《资治通鉴》注
陈元靓:苏郡袭封,挺兹神武。麾旗进兵,长駈擒虏。云靡原野,彗清中土。天佑有唐,锡其良辅。 [77]事林广记后集
孙承恩:气盖三军,威摄群将。法令严明,莫我或抗。纳谏励士,麾旗破敌。中兴之功,令名有赫。 [78]《古像赞》
  • 唐之李临淮亦类之(陶侃),临淮之功,大于士行,而不能终。其劝王忠嗣之行赂,与激史思明之叛,盖可以窥其所以不终矣。吾尝谓是二公者,称名将可也,称贤臣不可也。 [79]《王弇州崇论》
  • 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李临淮之角之,凡两大胜、一大败。其胜者皆用寡,而败者乃用众。用寡之胜,皆乘险谋豫,以忍而屈之。野战则败。郭汾阳之始能用众而不能用寡,即用众,亦未必决胜也。晚节之捍吐蕃回统,始乘险谋豫,以忍而屈之。故不败,而卒为宗社之元臣。惜哉,临淮之有功名而不善居之也。凡临淮之将略心事,与陶士行略相当。其治军,临淮为最;治民,士行为最。临淮不幸,而与河北之藩镇近;士行幸,而与温太真(温峤)合,而见推挽,不至作愧愤死。噫嘻!亦数哉。 [79]《王弇州崇论》
  • 光弼知将而不知臣。 [80]《弇州四部稿》
黄道周:贤将光弼,唐代名臣。读书执礼,孝能仁亲。雍容儒雅,韬略过人。子仪折节,荐牍上陈。朔方有警,仕主致身。治兵有法,料敌如神。范阳先取,除贼本根。太原继入,威震三军。军政驰废,斩众以徇。杀一警百,壁垒一新。思明狡狯,结寨连云。出奇制胜,贼营成尘。潜通隧道,堕者纷纷。贼人西向,危在亡唇。河阳拒险,明见绝伦。战胜攻守,表里相因。持粮十日,与士卒均。赏罚严正,熟敢不遵。诸将奋击,贼众败奔。功加太尉,捷报枫宸。乂安唐室,功在生民。如何谗间,起自朝恩。忧疑不定,末路因循。英雄坐困,惜此元勋。倘完晚节,不愧松筠。 [81]广名将传
  • 邺侯去国,兵无谋主,郭、李之威,尽于一战,思明再叛,河北终不归唐,非但乌承恩之谋浅、李光弼之计左也。 [82]读通鉴论
  • 安、史之灭,自灭也,互相杀而四贼夷,唐不能俘馘之也。前之复两京,后之收东都,皆乘其敝而资回纥之力,李、郭亦因时以取大勋,非有血战之殊劳焉。以战功论,李光弼奋其智勇,克敌制胜之功视郭为多;郭则一败于清渠,再溃于相州,功尤诎焉……相州师溃,汾阳之威名既损,鱼朝恩之谮行,肃宗夺其兵柄授李光弼,数年之内,光弼以元帅拥重兵戮力中原,若将驾汾阳而上之也。乃许叔冀叛于汴州,刘展反于江、淮,段子璋反于梓州,楚州杀李藏用,河东杀邓景山,行营杀李国真、荔非元礼,内乱蠭起,此扑彼兴……以光弼之忠勇不下于公,而天下不蒙其祐,两将相衡,度量较然矣。 [82]《读通鉴论》
朱轼:光弼贤将也。其用兵峻厉严肃,料敌如神。唐室中兴,厥功为钜。独异其起戎行,而能持节行读书执礼,以孝友着闻,斯岂寻常将帅所可同年语欤!使时无朝恩、元振,不以忧防惧祸来,晚节全镜之埃,则汾阳何以过焉! [83]《史传三编》
陈宏谋:唐自中叶以后,方镇皆选列校以掌牙兵。是时四方豪杰,不能以科举自达者,皆争为之。往往积功以取旄钺。虽老奸巨盗,或出其中。而名卿贤将,如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来瑱、李抱玉、段秀实之流,所得亦已多矣。 [84]《历代名臣奏议》
牛天宿:唐室再造,李郭之力也。 [85]《百僚金鉴》
蓝鼎元:①临淮用兵胆略,汾阳亦当怖服,其逊汾阳者,德耳。 [85]《修史试笔》)②光弼贤将也,其用兵峻厉严肃,料敌如神,唐室中兴,厥功为大。独异其起戎酋、终行伍而能持节礼。读书执礼,以孝友著闻,斯岂寻常将帅所可同年语欤?使时无朝恩、元振,不以馋惧祸来,晚节全镜之埃,则汾阳何以过焉? [85]《修史试笔》
张彦士:光弼心乎国者也,故百战争能,唯恐其国之不复。又心乎君者也,故被谗而不欲自明,惟兽其君之自悟。又能保其身者也,故畏谗疑沮,顾望而不敢前。 [85]《读史矕疑》
刘体仁:光弼与子仪齐名,而晚节拥兵不朝,诸将遂不禀畏,愧恨而卒,犹不及子仪。子仪能忍而光弼不能忍,以致于死。 [85]通鉴札记
爱新觉罗·弘历:李郭虽并为中兴名将,输忠王室,然朔方受代之际,使子仪、光弼易地而居,恐光弼不能如子仪之略无芥蒂矣。 [85]《评鉴阐要》
蔡东藩:九节度中,郭李最为忠智,若令郭功邺城,李攻范阳,余七节度分隶两人,则号令既专,责成有自,安庆绪似釜底游鱼,不亡何待?史思明虽较强盛,以光弼制之,亦觉有余,何致有相州之溃耶?乃内宠李辅国,外任鱼朝恩,舆尸失律,理有固然。藉非然者,河阳一役,光弼仅有众二万人,粮食亦第支十日,卒之击退贼军,大获胜仗,是可知分听生乱,专任有成,何肃宗之始终不悟也? [88]唐史演义
李震:其后不有李光弼守住太原,则肃宗亦无所作为;不有张巡许远致死睢阳城,则江、淮之地将尽陷于贼手,唐已无其复国之望,历史上继唐者,将为大燕帝国。是李光弼与张巡,实唐代中流砥柱,挽狂澜于既倒之人。 [89]中国历代战争史
崔瑞德:这两人(郭子仪、李光弼)即令不像后世史家所说的那样是百战百胜的军事天才,也仍不失为有能耐和富于经验的将领。 [90]剑桥中国隋唐史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尽释前嫌

安思顺任朔方节度使时,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担任牙门都将之职,但不能和睦相处,虽然同桌吃饭,却互相瞪眼,不肯交谈。后来,郭子仪接替安思顺任节度使,李光弼就有意离去,心里犹豫不决。十天后,唐玄宗下诏命郭子仪率兵东征,李光弼进入官衙见郭子仪说:“我情愿一死,只求你赦免我的妻儿子女。”郭子仪即刻走下堂来,搂着李光弼上堂,流着泪道:“当今国乱主迁,没有您的协助,我怎么能够出兵打仗呢?现在哪里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呀!”于是互相扶持对拜,共谋破贼大计。 [93]

速斩崔众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因太原节度使王承业不理军政,命御史崔众到河东接替。崔众因轻视王承业,纵容部下全副武装地闯进王承业的府衙中嬉戏。李光弼得知后,心里不平。后来,崔众要将兵权交给李光弼,崔众带着部下来见李光弼,李光弼出来迎接,二人的队伍相接时,崔众竟不顾礼法而不回避。李光弼对崔众的无礼行为很愤怒,而崔众又不立即把兵权交出,于是李光弼就下令将崔众逮捕。这时,朝廷派遣宦官来到河东,要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手持敕书问李光弼崔众的行踪。李光弼答道:“崔众犯法,我已将他逮捕。”宦官把敕书拿给李光弼看,李光弼说:“如今只不过是杀一位侍御史;如果宣布了诏命,我就斩杀一位御史中丞,如果拜授他为宰相,我也要斩杀他这位宰相。”宦官一听此话不敢再多言,只好带着敕书回京。次日,李光弼派兵包围崔众,在碑堂下把他当众杀死,还让他的家属来吊祭。从此,李光弼威震三军。 [94-95]

美马计

李光弼守卫河阳时,与史思明对峙。史思明有一千多匹战马,每天在河南边洗马,用来显示他的马多兵强。李光弼便在诸营中选出母马五百匹,等史思明的马下河时,他把母马赶下河,因为母马都有马驹在城内,所以母马不间断地嘶鸣。史思明的战马听着母马嘶叫,便渡过河来,李光弼都赶进了军营。 [34] [96]

智降两将

李光弼像 [97]
河阳之战时,李光弼在野水渡地方防备史思明。到了晚上,他撤回河阳,只留部将雍希颢领一千多人守卫。李光弼对雍希颢说:“贼将高庭晖、李日越、喻文景,都号称万人敌,史思明必然派一人来劫我。我先走了,你领兵在此等候。如果贼人前来,不准和他们交战。他们若是投降,就和他们一起来。”诸将不知其意,都暗中嘲笑。随后,史思明召来李日越说:“李光弼擅长守城,如今外出,正是打败他的好时机。你率精骑连夜渡河,为我把他抓来,如果抓不到,你就不要回来见我。”李日越率领五百骑兵出发,在早晨接近了雍希颢军。雍希颢让士兵隔着战壕休息,只是呼喊着互相察看。李日越感觉很奇怪,问:“司空(指李光弼)在吗?”唐军回答:“夜间走了。”李日越又问:“你们有多少兵?。”回答:“有一千人。”又问:“将领是谁?”答:“是雍希颢。”然后对部下说:“现在失掉了李光弼,就是抓住雍希颢回去,我也免不了一死,不如投降为好。”于是请求归降,与雍希颢一起同觐见李光弼。李光弼厚待李日越,视他为心腹。高庭晖得知此事后,也来投降。 [35]
有人问李光弼:“你招降二将为何这么容易?”李光弼说:“这是人之常情罢了。史思明时常遗憾不能与我在野外交战,得知我在城外,就以为一定能够抓到我。李日越没有抓到我,一定不敢回去。高庭晖的智勇在李日越之上,听说李日越受我宠任,一定想夺走他的位子。” [35]

双旌在门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前后十年间三次入朝,与其异母弟李光进同在京师,二人各自奉养生母,史称“双旌在门,鼎味就养,甲第并开,往来追欢,极一时之荣”。 [98]

惊服田神功

淄青节度使田神功从副将出身,累功至节度使。他的幕僚都是从前的部曲,田神功大模大样接受他们的叩拜,即使是对待前节度判官刘位等人,也仍是如此。等看到李光弼与其判官张傪行对等礼时,才大吃一惊。田神功回府后,问刘位说:“李太尉(指李光弼)今日见张郎中(指张傪)来,与他平礼回拜,这是什么礼节?”刘位回答:“使主(指节度使等官)对于判官及幕僚,没有接受他们平拜的礼仪。”田神功说:“您为何不早些说?”于是召集幕僚,说道:“我田神功行伍出身,不懂朝廷礼数,误受诸位平拜。诸位也不说,铸成田神功的错,现在回拜诸位。”于是逐位予以拜谢。 [99-100]

后事安排

李光弼临终时,属下问他死后的安排,他说:“我长年在军旅,不能回家奉养母亲,是不孝子,还说什么呢?”最后拿出府中剩下的绢、绸、布匹分送给部下将领。 [101]

临淮遗法

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大举入侵,进逼长安,李光弼的爱将郝廷玉驻守便桥(今陕西咸阳渭桥)。观军容使鱼朝恩听闻郝廷玉擅长排兵布阵,想看他训练检阅部队。郝廷玉便在营中排列队伍,击鼓鸣角出军,分列为阵,伸张舒展,或离或合,进退如一。鱼朝恩观后,不禁叹道:“我在军中十多年,今天才见得郝将军训练军队啊。如此治军,面前又怎会有强敌?”郝廷玉伤感地谦谢道:“这不是小将我所擅长的事,是临淮王(李光弼)的遗法。太尉(亦指李光弼)擅长统军,赏罚得当。每当将帅挥旗操演军阵之日,军士稍不从命,一定斩首示众,因此众人都主动效命,而赴汤蹈火、驰骋奔突,那情景真令人有心破胆裂之感。太尉去世后,不再有将帅挥旗操演军阵,这些实在不值得被军容使(鱼朝恩)称赞。” [102-103]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曾祖父
李令节
官至左威卫大将军、幽州经略军副使。
祖父
李重英
官至鸿胪卿兼檀州刺史。
父亲
原为契丹酋长,后降唐,累官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一作郡公)。以骁勇善战出名,在反击突厥战争中暴卒。死后赠营州都督、司空,谥号“忠烈”。
母亲
李氏
燕国公李楷固之女,封韩国太夫人。
平辈
兄长
李遵直
官至将军。早逝。
李遵行
官至将军。早逝。
弟弟
李光琰
早逝。
李光颜
官至特进、鸿胪卿。
官至太子太保渭北节度使,封武威郡王。
——
妻子
王氏
出身太原王氏,封薛国夫人。先于李光弼逝世。
子辈
儿子
李义忠
官至太仆卿。先于李光弼逝世。
李象
官至太仆卿。
李汇
官至泾原节度使。死后追赠工部尚书。
孙辈
孙子
李黯
官至景州刺史。
据《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公即蓟国公之第四子也”,则李光弼应还有一兄,名不详。
表格参考资料: [49] [68]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李光弼著有《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一题《李临淮兵法》2卷 [91])各1卷,今已佚。 [92]郡斋读书志》卷14称《李临淮武记》“其书凡一百二章,末云‘吕望智廓而远,孙武思幽而密,黄石宽而重断,吴起严而贵勇,墨翟守而无攻,老聃胜而不美,今择其精要,杂以愚识,为一家之书’。”有说法认为此书为李光弼的幕僚张参所撰。 [5]
全唐文》录有其文1篇:《辞疾让官表》。 [6]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李光弼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西北约1公里处。墓因在古老灌区,淤冢地下,墓地地面仍有唐碑、清碑2通。 [104]
唐碑为张少悌所书,碑文为杨炎所撰,碑高4.03米,宽1.30米,厚0.40米,碑头浮雕六螭首沿两侧下垂,碑首阴刻篆文四行“大唐赠司空李府君神道之碑”12字。碑文隶书22行,行34字,挺秀流畅。碑刻立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三月,碑文对其祖籍和本人身世有述。清碑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命富平县令吴六鳌所立,正面隶书“大唐太尉李公光弼之墓”10字。 [104]
据《富平县志》载,墓旁有祠,祠建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县令王哲为记立碑,该祠系毁赤眉祠宇而建立,以赤眉祠宇其材所建。1956年8月6日,李光弼墓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4]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颜鲁公集》卷4《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 [68]
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 [71]
新唐书》卷136《李光弼传》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