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詞 |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演講詞

演講詞


房屋署署長苗學禮在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環境管理研究中心
向房屋管理碩士課程學員演說
房屋署提高管理質素計劃的要點 (1997年11月18日 星期二)


趙博士、各位學員:

邱吉爾似乎不會為房屋管理事務提供什麼靈感,不過,我卻想由他一句名言說起,就是:我們建造自己的房舍,之後卻由房舍塑造我們。

既然引述這句名言作為楔子,我想首先談談香港實質環境的改變,以及我們如何適應這新環境。接著我想窺探未來,看看還有什麼正在改變。最後,我會轉入趙博士指定的話題,看看一般管理人員,尤其是房委會,如何以嶄新的管理方法去回應這種種轉變。

實質環境的改變

建築師常說,戰後香港的城市建設,由橫面轉為縱面,由低層轉為高層。雖然這三言兩語已明顯勾劃出整個改變,但卻隱去一些過程。稍為細看,不難見到每個10年期都有本身的建築特色和城市風貌:

  • 五十年代:移居香港的人口大增,市場無法容納,應急興建工字型大廈的徙置屋邨。這些6層高的大廈,侷促擠迫,沒有獨立設施。露台位於單位外,確可促進鄰舍關係。學校則設於天台。
  • 六十年代:公屋大廈稍見改善。大廈體積較大,一些巨大的長型大廈高至16層。內走廊的設計不利睦鄰,但社區設施已較受重視。至於私人樓宇方面,則仍是規模較小和層數較少的單座大廈。
  • 七十年代:開始向外發展新市鎮,興建地下鐵路。首個多層大廈的大型私人屋邨建於美孚。沒有獨立設施的公屋開始重建。
  • 八十年代:擴展新市鎮,公營房屋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公共租住屋邨的塔式大廈,單位採用多房設計,每層的單位數目也較少。私人樓宇依照公共屋邨的模式,發展大型社區,推出設備齊全的多層大廈屋邨,例如太古城和沙田第一城。
  • 九十年代:新一代的高質素公屋單位面世,廳房廁廚一應俱全。興建和諧式大廈。更着重交通聯系、商業設施和其他社區設施。新式私人樓宇講究生活品味,為住客提供泳池和會所設施。

我顯然把事情簡化了很多,但大體而言,公屋計劃確實左右了私人樓宇的發展方向,例如大廈由層數較少發展至層數較多,市區的社區基礎,也由個別大廈改變而為屋邨。社會、醫療、教育、商業和運輸設施,都包羅在屋邨設計之內。種種改變都大大影響到管理工作的複雜程度和規模。

先談複雜程度。今時今日的塔式多層住宅大廈,與當年簡樸的徙置屋邨工字型大廈,實在不可同日而語。現時的升降機、水泵、消防設備和警鐘系統,只是需要精密保養的部份設置。在商場,還要數空氣調節、照明系統和電梯。大廈的層數不僅日益增加,所涉的科技裝置,也日趨先進。

至於規模方面,房委會轄下近170個屋邨,有小至容納250戶的,也有大至安置9000多戶的。平均來說,一個屋邨約有4000戶,或14000人。在世界其他地方,容納這「平均人口」的屋邨,已經可以算是一個小型甚或中型的市鎮了。事實上,我們的屋邨正是包括了店舖、學校和其他設施的市鎮。

順應轉變

時移勢易,我們管理物業的方法,也因應這些實質的轉變而有所改變。今天的房屋事務經理,再不是收租和執行租約那麼簡單。事實上,今天在香港當房屋事務經理,是個不折不扣的「市鎮總管」,需要集多種技能於一身:由一般的房屋管理,以至維修保養、保安及交通管制、福利及社區關係等,各種事情都要處理。現在和將來的房屋事務經理,必須是個萬事通,有需要時還要懂得增添本領。

在物業管理方面,公營房屋亦領導發展方向,率先培育了一批熟練的管理及維修專業人員。私人物業管理公司為私人屋苑提供這類專才服務,也不過是較近期才開始的事情。

然而,還有另一個發展趨勢,隨着屋邨設施日益齊備和規模日增而來,長遠來說,對我們管理物業的方式,更會有深遠影響:這就是自置物業的趨向。

擁有物業使人感到自豪。業主自用的物業,幾乎都是保養得較為周全,較易管理。房委會轄下不少居屋屋苑與公共屋邨毗鄰,從中可見例證。儘管樓齡、設計和建築完全一樣,但你不需要是什麼專家,便可以把二者區分。不過,惟有你是房屋事務經理,你才可以完全明白,服務租戶比服務業主困難得多。這從房委會的管理成本已清楚反映出來。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租戶遠多於業主呢?要解答這問題,我須離題一會兒,稍為扯遠一點。

自置物業的趨向

任何政府推行政策時,幾乎都設法用數字來顯示進度。這是很自然的做法,但利用數字來衡量和訂定指標,間中却會引致誤解。有時候,我們會不慎掉進陷阱,誤以為愈大愈好,原來却是量錯了東西。

香港的房屋問題正說明了這現象。公營房屋計劃幾乎一開始便定下了建屋指標,成功與否就以年內建成的單位數量和公屋住戶總數來衡量。當有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而私人房屋又未能應付需求時,這發展方向無可厚非。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建屋愈多愈好。

我這一代的公務員,都慣於向人炫耀本港房屋計劃的成就。「香港超過半數的人口都住在公共資助房屋」諸如此類的說話,你不知聽我們說過多少次了。

這句話完全真確,而且令我們感到愜意。然而,這是否真的指出,我們已在成功的路上,解決本港的房屋問題指日可待?其實,在香港這個自由市場,政府一向以保持架構小而效率高為榮,但我們卻誇耀在房屋市場的干預已擴大到什麼程度,不是有點不尋常嗎?

香港現時的平均家庭入息,已高於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平均數字。用於當年緊急情況的一套衡量成績標準,已再不適用。可以肯定,對於一個健全的自由經濟體系來說,較妥善的衡量標準,應該是安居於自置居所的人口比例。事實上,本港有超過半數的家庭已經自置居所。

這句話和較早時說的都同樣真確(如果把私人房屋市場和居屋單位的業主一併計算,大約佔51%),但剛才說的,就更適用為現在衡量成績的標準。

自置居所的人數,與本港人口同步地穩定增長。1971年,自置居所的人口比例是17%,但其後的增幅,卻與按人口平均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的增幅幾乎一致。假如因應過去25年的發展,預計今後至2007年的趨勢,這個百分比將升至66%。行政長官則為市民訂定一個稍高的目標,定為70%。

使租戶變為業主

目前,本港仍有三分一人口在租住公屋居住。因此,要達到行政長官所定七成家庭自置居所的目標,便須為他們提供置業的機會。行政長官說過,未來10年內,我們應在660000個公屋住戶中,最少為250000戶提供這機會,而首年應不少於25000戶。我強調「最少」和「不少於」,因為我們在明年初便會推出租者置其屋計劃,估計會受到住戶歡迎。既然如此,我們大可加強和加快推行這個計劃。事實上,為鼓勵自置居所而計劃推行的措施不止於此。

扼要來說,我們想做的,是出售更多不同類別的資助房屋,以及安排不同的供款方式,供準業主選擇。我們開始向住戶出售租住單位之際,會同時推出可租可買計劃。輪候冊上符合資格的家庭在輪到他們時,可選擇租住單位,或購買單位,並可採用開始時供款額較低的還款計劃,償還按揭貸款。

對於居所因地區發展而須清拆的家庭、或遷離臨時房屋區和平房區的家庭,甚至所居屋邨已列入整體重建計劃的公屋住戶,我們都希望能為他們提供同樣或相類的選擇。此外,我們也希望增加所建單位的類別,使各類家庭在單位面積和裝修水準方面享有更多選擇。最後,也是同樣重要的,就是我們會逐步為更多住戶提供自置居所貸款。

展望未來數年,這些措施會使愈來愈多的公屋家庭置業安居。如果沒有這些措施,他們只能一直住在租住公屋。整個屋邨的人口,將會逐漸由租戶變成業主。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社會成就。不過,居民和管理人員之間的關係,亦因此會徹底改變。

最基本的轉變,當然是房委會的屋邨管理人員在面對屋邨居民時,身分由業主代表一變而為服務機構的人員。所造成的影響不一定會即時見到,但始終也會出現。大家可以想一想。

目前,我們委任居民為屋邨管理諮詢委員會的委員,鼓勵他們參與屋邨管理。邨管諮委會由屋邨房屋事務經理出任主席。當租戶成為業主時,邨管諮委會也會變為業主立案法團。由於房委會是少數未出售單位的業主,房屋事務經理或可代表房委會,在業主立案法團佔一席位,但他的身分將會大異於目前。

這因為業主立案法團有一項權力,是現時邨管諮委會所沒有的。他們有權選擇由誰去管理屋邨,可以保留房委會的服務,也可以另聘私人管理公司。相信大家都知道,房委會已把所有新建屋邨的管理工作批給外界承辦。因此,房委會的管理及維修保養隊伍必須具有競爭力。

業主將要負責自己的單位的維修保養。事實上,我猜想單位售出後不久,原本是租戶的新業主,便會着手重新裝修和翻新。而業主立案法團則須負責大廈和公眾地方的維修保養。房委會會成立一個維修保養基金,讓他們順利開始自行管理大廈。

另一個可能不太明顯的轉變,就是出售單位給現有租戶後,住戶流轉的情況會迅速增加。現時能夠與其他住戶安排到房舍調換的,一年不到2000戶。相對於目前670000多份租約來說,這個數字實在微不足道。一般來說,住戶一經編配單位後,除非屋邨重建,否則搬遷的住戶可謂絕無僅有。

住戶成為業主後則會有更多選擇的自由。我預見這類單位的二手市場會迅速蓬勃,更多人會住到理想中的地點,較接近工作處所或屬意的學校,毋須受制於什麼歷史因素或政府安排。他們除了生活更愉快,還可以節省交通時間。房屋單位的編配亦因此更為合理。

第三個轉變則涉及設計和建築方面。租者置其屋計劃一旦開始,房委會日後興建的所有房屋,幾乎都有可能成為私人物業。因此,我們必須開始以新業主為對象,設計新屋邨時,必須顧及業主的期望、財力和責任。

最後,較長遠來說,我們管理轄下商業樓宇的方式亦會受到影響。房委會暫時仍會保留屋邨商場的業權。一直以來,這些商場均有助抵銷租務帳目的赤字。不過,長遠來說,一定要面對這問題:為什麼在香港這個自由市場裏,一個政府機構會管理850000平方米的商業樓宇?解決問題的方案不少,例如發出整體承租人專營權,或者直截了當把商場出售等等。我不想多說,以免影響日後的決定。不過,最終的目標,必須是把現時屬於公營性質的每個屋邨,完全改換成私人屋苑,法律形式和管理安排須與置富花園或沙田第一城等私人屋苑無異。

房署的管理改革

凡此種種給房署帶來很多挑戰。自本年一月以來,我們開展了一個全面的改革計劃,統稱為「提高管理質素計劃」。我說「統稱」,理由是這些改革不但包羅政策轉變,例如剛才提及的私營化措施,也包括機構組織和工作文化的轉變。

政策

就政策來說,房委會早已關注到一個問題:儘管不少人仍需要房屋方面的援助,一些公屋住戶已不再有此需要。當局應鼓勵他們把機會讓給有需要的人。為求更「合理地分配房屋資源」,房委會採取了多種措施,包括由本年度開始,向經濟條件較佳的住戶收取市值租金。我們會本着同一宗旨,在明年劃一審查收入和資產,並會更積極縮短輪候公屋的時間。行政長官推動自置居所計劃,顯然為我們的工作開拓了新領域,指示了新方向。不過,即使我們能使多達三分二的公屋住戶自置居所,租住公屋的人口最少還有一百萬。

我們相信這些公屋住戶是最需要援助的一群。在他們當中,老人可能佔了多數。考慮到這點,我們現正與其他政府部門的同事合作,確保盡可能體恤這些住戶的需要,使他們得到全面的照顧。資助租住房屋和其他服務的主要對象,必須是那些亟需社會援助的一群。

機構組織

不久之前,許多身處房署之外的旁觀者仍會告訴你,房署的組織是典型的官僚架構:權力高度集中、分工過份精細、管理系統的層次過多、協調不足、職責混淆不清。還有,跟大多數公營機構一樣,幾乎沒有成本意識。舉例來說,儘管一些房屋事務經理可以說出每月的租金收入總額,但卻對屋邨的開支情況茫無頭。

本年四月中,房署進行內部重組,是針對這些弱點的重要第一步。房署已重組為4個核心業務範疇(即建築、編配和銷售、管理和維修,以及商業樓宇)和兩個支援服務範疇(即財務會計和機構事務)。與此同時,房委會轄下各小組委員會的職權範圍也重新檢訂,務使每個小組委員會明確負責一個業務範疇。各業務總監須制訂業務計劃,詳列主要目標、計劃措施,以及財務和其他成效指標。業務計劃一經房委會轄下的有關委員會通過,便會成為房委會日後制訂財政預算的基礎。

第一期的總體改革,使房署進一步把運作和財務方面的權力下放。就管理來說,最小的運作單位自然是屋邨。因此,改革的最終結果,是確保每個屋邨經理都有權自行管理邨內事務,盡量不受上層干預。此外,改革應可確保運作的透明度比前更高。

我們現正策劃培訓課程,協助員工適應新環境。個別項目改革方面,署方已準備實施多項工作流程改良措施,使同事工作更為順利,而顧客亦得到更妥善的服務。

機構文化

在提高管理質素的大前提下,我們致力擺脫傳統的官僚文化,標榜三個基本信念。我們的目標,是以關懷為本、顧客為本和盡心為本。

我們已把信念化作動力,務求提高透明度和問責性。房署轄下所有業務和分處現在都制訂了對內的主要成效指標,以及對外的服務時間和質素承諾。年內,我們首次印製了一本小冊子,詳列各項顧客權利和責任。在屋邨,我們正改善辦事處的環境。顧客服務主任會接待所有顧客,確保他們盡快獲得所需的服務,例如協助他們預約維修承辦商到訪等。約有140個租住屋邨已成立屋邨管理諮詢委員會。

儘管這些改革立時帶來了改善,我們的長遠目標,是訓練全體人員,為將來作好準備,同時培養一種文化,不但以顧客為是,更尊重顧客為我們的老板。

總結

我開始演講的時候,引述了邱吉爾的名言,說我們建造自己的房舍,之後卻由房舍塑造我們。今日的屋邨由多幢高層大廈組成,備有先進的設施,毗鄰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這樣的屋邨,已成為標準的市區建設單位。我們必須組織和訓練我們的管理隊伍,使他們有效率地妥善管理這些大廈林立的現代屋邨。不過,塑造管理組織和文化的,不獨是樓宇,服務對象的身分,至少也起同樣重要的作用。未來10年,公營房屋逐漸變為私人物業,其間的改變會為各位說明這點。

希望座中沒有人會把我剛才的展望看成一種威脅。眼前充滿機會。當你們挑燈撰寫這課程的論文時,可能沒有留意到一件事,就是你們的專業地位正不斷提升。

25年前,「房屋管理」這個術語幾乎只與租住公屋扯上關係。時至今日,「管理」已經被私人樓宇的業主(不論是公司或是個人)視為保持和提高所居樓宇資產值的要素。還有,本港房屋事務經理提供優質服務,其專業地位逐漸得到肯定。你們也曾見過,「香港管理」這些字眼,能使內地銷售的樓盤提高身價。

無論公營房屋或是私人樓宇,均需要高質素和先進的物業管理。這個需求有增無減,競爭也與時並進。因此,你們所選擇的專業,在面臨巨變的同時,還在蓬勃的發展。可見你們的選擇是明智的。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