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史》:自視甚高的紐西蘭人,不願與「罪犯流放地」澳洲共組聯邦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紐西蘭史》:自視甚高的紐西蘭人,不願與「罪犯流放地」澳洲共組聯邦

《紐西蘭史》:自視甚高的紐西蘭人,不願與「罪犯流放地」澳洲共組聯邦
Photo Credit: The New Zealand Observer@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些標榜尊嚴的紐西蘭人認為自己不應是附屬於「澳大利亞世界」,而是歸屬於「玻里尼西亞世界」,並且可以勝任龍頭大哥。

文:李龍華

紐西蘭在世紀之交面臨一個新穎而奇異的「國家歸屬」問題。經過幾番思索,最後當政者為紐西蘭的前途作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抉擇。幾年之後,紐西蘭的國家屬性和政治地位也有了改變與提升,就是由皇家殖民地(crown colony,1841-1853)和自治殖民地(self­governing colony,1853-1906)升格為自治領(dominion)。而從自治領的內涵與自治的程度來看,紐西蘭應可視為一個相當獨立的國度。既然獨自為政,有關國內問題就得獨立承擔,自我興革;遇到國際問題時,該如何應付?也須自我裁斷。剛巧在自治領時期(1907-1946)紐西蘭碰上兩次世界大戰和二戰期間的世界經濟不景氣,隨風襲來,要擋也擋不住,要避也避不開,非得面對不可,非得解決不可。

何去何從——加入聯邦或獨立自治的抉擇

回顧紐西蘭歷史上的「國家認同」問題,幾番起伏,幾番盪漾。前有毛利人的獨立建國,可惜功敗垂成,已是明日黃花,不堪回首了。後來英毛雙方簽訂《瓦湯頤條約》(1840年),紐西蘭主權歸英,繼澳洲的新南威爾斯(1788年)、塔斯曼尼亞(1825年)、西澳(1829年)和南澳(1836年)之後,成為另一塊英國殖民地。經營十數年後, 澳洲又增添兩個殖民地:維多利亞(1851年)和昆士蘭(1859年)。十九世紀末葉,澳洲六個殖民地倡議組成一個包含紐西蘭在內的「澳大拉西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asia),促使紐西蘭又再面臨另一次的國家定位問題。

「澳大拉西亞」(Australasia)本來是個地理名詞,廣義的範圍包括新幾內亞、澳洲、紐西蘭以及南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亞、麥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等三大海域的島群。1890年代倡議的「澳大拉西亞聯邦」僅有澳洲六個殖民地和紐西蘭,不及其他。紐澳的密切關係由來已久,1840年1月30日至1841年5月3日期間,紐西蘭曾是澳洲新南威爾斯的「附屬地」(dependency),海軍上校賀卜遜(William Hobson)就是當時新南威爾斯駐紐西蘭副總督。《瓦湯頤條約》在1841年5月生效,紐西蘭方才脫離新南威爾斯而成為獨立的皇家殖民地(crown colony)。1861至1863年間在殖民地政府鎮壓毛利人的「韋嘉渡戰爭」中,澳洲曾派兵數千名遠赴紐西蘭協助。兩地唇齒相依,有共同的母國,也有兄弟之邦的情誼。1860年代的淘金時期,紐西蘭的奧達哥和西海岸跟澳洲的維多利亞由於黃金的交易,礦主的往來和礦工的遷徙,形成了塔斯曼海兩岸貿易的繁榮景象。

澳洲六個殖民地成立的時間先後不一,並且各自為政。為了互相溝通,自1867至1883年間,六個殖民地政府分別在雪梨和墨爾本舉辦過九次殖民地政府聯席會議(inter­colonial conferences)。紐西蘭也被邀請參加,但興趣缺缺,僅出席了其中的四次,分別是1867年、1870年、1873年和1877年。因為談的多是澳洲境內的貿易與交通問題,與海天遙隔的紐西蘭沒有多大關係。其中1873年那次要求英國給予紐澳兩地特別優惠關稅,才是大家共同關心的議題。

1880年代,德國和法國也來到南太平洋擴充他們的勢力範圍,前者占領新幾內亞北部,後者覬覦紐赫畢瑞斯(New Hebrides,即今日的萬那度(Vanuatu))。英國鞭長莫及,要澳洲自衛。1883年維多利亞總督沙維治(James Service)與昆士蘭總督葛瑞菲(James Griffith)籌組「澳大拉西亞議會」(Federal Council for Australasia),把紐西蘭和斐濟也拉在一起來聯防。這個「議會」在1885年經英國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批准成立,但由於1886年開會時最重要的成員新南威爾斯和紐西蘭臨時退出,以致成效不彰。到了1889年愛德華(Bevan Edwards)少將提出國防危機,各殖民地大為震驚。於1890年2月6至14日在維府墨爾本召開代表大會,紐西蘭和新、維、塔、昆、南澳各派代表兩名,西澳一名。與會代表一致通過重新組成「議會」作為將來建立一個「澳大拉西亞聯邦」的平臺。1891年3月在雪梨起草《聯邦憲法》,4月9日通過的《憲法草案原則》,第一條開宗明義就要組成統一的「澳大拉西亞聯邦」,涵蓋紐西蘭和澳洲的新、維、塔、昆、南澳、西澳等七個英屬殖民地。

可是,在1890年紐西蘭的國會辯論中,就已出現反對的聲浪。議員克林蒙(Joseph Grimmond)大聲疾呼:「紐西蘭應是紐西蘭人的國家……毋須別國的保護。我們是偉大國家的先鋒,有光榮的歷史, 有自己的國格……。」曾任總理(任期1879-1882年)的何爾(John Hall)戲稱紐西蘭有一千二百個不加入澳大拉西亞聯邦的理由,因為兩地之間有一千二百英里的距離(作者按:兩地實距僅一千英里)。雖然這個類似笑話的理由,卻也道出紐人不願遠方的澳洲大陸國吞併他們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小島國。平心而論,這應該不會成為說服讀者的理由。事實上,在1901年紐西蘭在母國的授意下,也兼併了遠在一千六百英里外的庫克群島(Cook Islands);今日美國的國土也涵蓋了遠在太平洋的夏威夷和在加拿大北部的阿拉斯加(Alaska)兩州,不都是離開本土更遠嗎?

也許經貿變化是另一種不願加入的原因。原本紐、澳兩岸之間的貿易很頻繁,尤其是黃金的買賣。但金礦漸竭之後,雙方進出口貿易漸減,自紐西蘭出口至澳洲的總值由1870年的46%減至1890年的17%;自澳洲進口到紐西蘭的總值由1870年的35%降至1890年的17%。這意味著紐西蘭對澳洲的依存度降低,自己可以單獨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進出口毋須僅賴澳洲一隅。紐西蘭產物出口最重要的市場是遠在萬里迢迢的英國。以1890年貨物總值計,出口至英國高達一千零二十萬英鎊;同年出口至澳洲僅一百二十萬英鎊。況且加入聯邦就得俯仰由人、身不由己了。假如聯邦按照新南威爾斯的自由貿易政策,紐西蘭作為聯邦一州,便受「州際貿易」的規範,不得不依從。但獨自成國,兩者之間的貿易便成為「國際貿易」,紐西蘭則可用關稅壁壘來保護本地的產品。

另一個不願加入聯邦的原因,是民族優越感作祟。紐西蘭人自視甚高,認為澳洲是罪犯流放之地,社會上到處都是罪犯及其後人,是低等民族,帶著原罪的一群。紐境從來不是罪犯流放地,來的都是正派的傳教士、商人、地主、牧場主、農莊主以及工人和農民等平民階層,平日幹活,安息日守禮拜,秩序井然,怎可跟罪犯社會混合在一起呢!

還有,白人之間的族群分佈,也是紐人不好意思公開明言的歧視性理由,那就是紐西蘭的移民族群中,性情激烈的愛爾蘭人數量較少,而溫和的蘇格蘭人數量較多,與澳洲的情況剛好相反,因而推斷澳洲社會較為動盪,不若紐西蘭社會安寧。法學者和婦運家艾蘭夫人(Mrs. Stella Allen,1870-1962)曾說:「我們是特別民族,比其他民族優越;並且在社會改革方面足以領先世界。」紐西蘭第二大族群毛利人也反對加入聯邦,因為毛利人比澳洲土著文明多了;甚至比其他太平洋島民也更先進。

從人口數和生產量來排序,紐西蘭在紐澳等七塊殖民地中,僅次於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斯,居第三位。加入聯邦後卻不一定排行第三,可能叨陪末座,因為討論國政時,其餘六州為了共同利益,可能會犧牲紐西蘭,一張票如何抗衡六張票呢?這是最簡單不過的邏輯。況且,紐西蘭在自由黨上臺後(1891-1912),成功地擁有幾個世界第一的紀錄,例如婦女投票權、保護婦女婚姻及財產、老人年金、工業調解仲裁法、首創用貼郵票寄信的服務等等,成為一個足以自豪的「模範天堂」(exemplary paradise)。澳洲罪犯充斥,像一座人間煉獄,怎麼可以跟天堂來高攀呢?

有些標榜尊嚴的紐西蘭人認為自己不應是附屬於「澳大利亞世界」,而是歸屬於「玻里尼西亞世界」,並且可以勝任龍頭大哥。1873年大搞基礎建設的總理沃格爾(Vogel) 曾倡議設立「玻里尼西亞公司」(Polynesian Company),聯合太平洋的重要島嶼共同組成像加拿大一般有實力的自治領。1874年英國兼併斐濟群島,島上白人曾要求和紐西蘭合組聯邦(federation)。另一方面,沃格爾也有企圖心,想趕走占領紐赫畢瑞斯的法國人,以及占領東加和薩摩亞的德國人,並想吞併庫克群島。1883年紐西蘭國會通過《邦聯與合併法案》(Confederation and Annexation Bill),授權政府必要時可以連結(用link這個字眼比較溫和)太平洋的一些島嶼並置於紐西蘭的保護之下。1888年庫克群島成為英國的保護國(protectorate),1901年就移交給紐西蘭;1905年,紐威(Niue)也跟進成為紐西蘭第二個保護國。難道這不就證實紐西蘭也有想做「霸權」(hegemony)的野心嗎?

相關書摘 ▶《紐西蘭史》:紐西蘭如何成為全球第一個賦予女性投票權的國家?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紐西蘭史——白雲仙境・世外桃源(三版)》,三民書局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李龍華

自十一世紀以來,毛利人乘著獨木舟陸續來到紐西蘭,為白雲仙境帶入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從十八世紀起,隨著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之發展,紐西蘭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吸引英人來此地謀求發展。然雙方從互惠到失衡、由合作到反目,一紙喪權屈辱的條約,迫使毛利人的「歐提羅噢」煙消雲散,轉眼間化為英國的「皇家殖民地」。

二十世紀中葉,紐西蘭有驚無險地度過二戰戰火,成為主權獨立之國家。日後政府致力發展社會政策,從醫療與教育著手,重視人民生活品質;亦打造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包含與毛利人和解,重建其生活文化。紐西蘭同時重視人權、限武反核,為各國樹立絕佳典範。本書將帶您一窺位於南半球的白雲仙境,探索這塊世外桃源下的歷史與人文。

紐西蘭史
Photo Credit: 三民書局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