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中国东汉时期科学家、文学家)_百度百科

张衡

中国东汉时期科学家、文学家
展开3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 [1]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23]
张衡早年曾游学三辅,进入太学学习,并拒绝孝廉辟命、公府征召。期间一度为南阳郡主簿,后辞官居家。直到永初五年(111年)应邓太后征诏而入京 [26]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国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8]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7]
张衡精通天文历算,曾创作以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发明能够探测震源方向的地动仪以及指南车独飞木雕等九项科技发明 [26],发现日食月食的原因,绘制记录2500颗星体的星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观点,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由于他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被后人誉为“木圣 [2]、“科圣”。由于张衡的贡献突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原有文集,早已佚失。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今人辑有《张衡诗文集校注》。 [23]
概述内图片来源:蒋兆和绘《张衡像》 [22]
全    名
张衡
别    名
张平子
平子
封    号
西鄂伯(宋追封)
所处时代
东汉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
出生日期
78年
逝世日期
139年
主要成就
开创中国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
发明地动仪
以其名命名“张衡星”、“张衡环形山”
汉赋四大家之一
最高官职
太史令、河间国相、尚书
后世尊称
木圣、科圣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年游学

张衡的家族为南阳大姓,其祖父为东汉初年的蜀郡太守张堪。张衡生于建初三年(78年),张衡自小刻苦向学,少年时便会做文章。永元五年(93年),张衡离开家乡来到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地区,三辅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旧都为其《西京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实地考察的经验。永元七年(95年),张衡在由三辅到京师雒阳的路途中经过骊山,创作了《温泉赋》,来到雒阳后进入太学深造,研习经学,并得到一批儒学大师的直接或间接的指点,熟识了京师的物态人情,为《东京赋》创作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工作。他在京师期间交结了一些有志于学的朋友,其中包括他的终生挚友崔瑗。 [27]在京师游学期间他相继完成《七辩》《定情赋》。 [4]

南阳主簿

蒋兆和绘《张衡像》
永元(89年-105年)年间,张衡曾被推举为孝廉,但他没有接受,公府几次征召也不到。 [27]永元十一年(99年),张衡自京师返回南阳。次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担任主簿,掌管文书工作。其间,张衡深受鲍德重用,并代鲍德作《绶笥铭》《司徒吕公诔》《司徒陈公诔》等文。为讽谏承平日久后王侯公卿的过度奢靡,张衡仿照班固的《两都赋》,殚精竭思十年,终在南阳主簿任上作成《二京赋》(即《西京赋》与《东京赋》)。 [5]

居家治学

永元十二年(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永初二年(108年),鲍德调任大司农,张衡辞去主簿职务,专心做学问。其间,张衡已在天文、阴阳、历算方面都达到很深的造诣,并尤为沉迷研究《玄经》。大将军邓骘欣赏张衡的才华,多次征召他,张衡都不应命。 [5]永初四年(110年),写就《南都赋》。 [21]

官拜郎中

永初五年(111年),全国各地发生蝗灾,汉安帝为应对灾异,令各级官员举荐贤才,同时派出公车特征入京,并表示“朕将亲览焉”。 [28]张衡因此被征入京,被拜为郎中。永初六年(112年),与刘珍参议制订汉家礼仪。 [27]其间,张衡完成了《与崔瑗书》《太玄经注》《玄图》《大司农鲍德诔》等作品。元初元年(114年),迁尚书侍郎,著《黄帝飞鸟历》。
张衡擅长机械,特别用心于天文、阴阳、历算。平常喜爱扬雄的《太玄经》,对崔瑗说:“我看《太玄》,才知道子云(扬雄字)妙极道数,可与《五经》相比,不仅仅是传记一类,使人论辩阴阳之事,汉朝得天下二百年来的书啊。再二百年,《太玄经》就会衰微吗?因为作者的命运必显一世,这是当然之符验。汉朝四百年之际,《玄》学还要兴起来的呢。” [21]

初掌太史

元初二年(115年),张衡出任太史令,执掌天文、星历、术算、典籍等方面。张衡进入到其科学创造最为旺盛、科学成就最为丰硕的时期。元初四年(117年),发明出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在这期间先后著有《地形图》《浑仪图注》《漏水转浑天仪注》《灵宪》《灵宪图》《算罔论》等,其中《灵宪》是我国第一部天文学理论著作。 [21]

任公车令

建光元年(121年),太后邓绥崩逝,汉安帝亲政。 [24]张衡转任公车司马令,掌宫殿中司马门的警卫和接待工作。其间著有《与特进书》《同周兴议历》《东巡诰》《日蚀上表》等。 [27]
此时新的权贵佞臣腐朽暴虐,东汉由盛变衰。张衡对一直赏识他的特进邓骘提出了请求:“蓬莱,太史之秘府,道家所贵。衡再得当之,窃为幸矣。”(详见张衡所著的《与特进书》)。张衡盼望重任太史令,居朝而游离于政,继续学术研究。孰知邓骘早已成被清除的对象,几个月后便和儿子一起绝食自杀,此事便不了了之。 [68]

复掌太史

张衡不慕功名富贵,多年不得升迁。顺帝永建元年(126年),张衡回任太史令。鉴于时人嘲其“非进取之势”“以为失志”,张衡当年即创作《应间》一文,表达自己“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的情志与从容淡静的学者本性。 [27]阳嘉元年(132年) [69],他创造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他还曾创制测量气象的仪器一候风仪,制造出自动转向的三轮指南车和自动起飞的木雕。针对当时流行的“谶纬之学”,张衡上奏章《论贡举疏》,以揭露谶纬的虚妄。这一时期,他还著有《顺帝封事》《鸿赋并序》《舞赋并序》《羽猎赋》《陈事疏》等作品。 [21]

上迁侍中

阳嘉二年(133年),张衡升任侍中。顺帝曾在内廷询问张衡被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用眼睛瞪着他,张衡只能用假话对答后离开内廷。张衡常思如何保全身家性命,认为吉凶祸福,幽暗深微,不易明白,于是作《思玄赋》,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志。 [6]汉安帝永初年间,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騊駼等人曾在东观撰集《汉记》,因考定汉朝礼仪,上疏请张衡参加讨论,但二人很快相继逝世,张衡一直想完成此事。他出任侍中后便收罗散佚文献,以图补充、订正《汉记》。并指出司马迁、班固记述的十余事与文献不符。张衡还认为王莽本传只需记载篡汉即可,至于王莽篡汉后的纪年、灾祥,可归入《元后本纪》;他还认为应将更始年号列于光武之前,因为当时人们普遍以更始帝为正统,即使光武帝刘秀都最初在更始帝手下为将,之后才承继大统。张衡屡次奏陈其主张,但未被采纳。此后,他的著述多未被典藏,使得时人极为悔恨。 [25]

河间为相

张衡常在顺帝左右,但并未投靠宦官集团。宦官集团始终视其为祸患,不断向顺帝进谗言。永和二年(137年),张衡被排挤出京,出任河间相。河间王刘政骄奢淫逸,不遵法纪;又有不少豪强之徒,纠集在一起做乱。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打击豪强,暗中探得奸党名姓,一时收捕,上下肃然,他为政以清廉著称。但张衡已感朝廷腐败,难以实现其志,曾写《怨篇》《四愁诗》抒发其心情。又作有《髑髅赋》《冢赋》。 [21]永和三年(138年),张衡作《归田赋》,并上书乞骸骨,恩准还朝,征拜尚书。翌年,张衡在郁闷与凄凉的晚年心境中卒于尚书任上,终年六十二岁。 [27]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天学

张衡主张浑天说,主张天是球状的,像个鸡蛋,天相当于蛋壳,大地像蛋黄,天把大地包在当中,大地是平面的,周围是水,大地浮在水上。 [29]张衡在东方最早正确说明月食,指出月食是由于地球的影子“暗虚”遮掩了月亮而引起的,并测得日、月的视直径约为365.25/730度,约等于0.5度,与现今测值相近。 [30]张衡绘制了星图,记录星官124个,星星有2500颗,其中320颗有名字, [31]指出历法制定必须根据实测结果,曾在123年参与历法辩论,反对依据图谶而制定的“甲寅历”。 [32]他根据月亮运行有迟疾的规律,以“九道法”为基础提出新历,但未被朝廷采纳。 [33]他提出五星视运动的理论,认为就同一行星而言,其运行轨道与地面时而接近,时而远离,以“近天则迟,远天则速”解释五星运行的快慢。 [30]张衡将运动缓慢的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归类为阳,将运动较快的内行星水星和金星,归类为阴。 [34]张衡没有认识到北极高度会随地点而变化,定出北极高度是36度, [35]他未能认识岁差,因冬至点难以观测,只从西汉末年所测的旧数值换算,定出冬至点以黄道度量为入斗宿20度,较当时实际情况偏东超过3度。他定出冬至黄道最远时去极115度,夏至黄道去极67度,因受仪器所限,数据稍欠精确。 [36]
张衡撰有《灵宪》,叙述宇宙生成论,其观点接近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他提出宇宙形成的三个阶段,首先是“溟滓”,是气的原始状态,是“无”的阶段,为道的根本;第二是“庞鸿”,是元气开始发动、连结在一起、混沌不分的状态;第三是“太元”,元气分化,有刚柔清浊之分,天地各自形成,阴阳四时变化而生万物。他认为天圆地平,天是一个中空的球体,地是半球体,上平下圆,处于天体下半部。八极约长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南北少一千里,东西多一千里,天地距离和地的厚度,都等于八极的一半。他指出宇宙是无穷无极的, [37]肯定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性,提出以“气”为基本的自然观,人是元气的聚合,如水之凝结为冰,人死是元气消散,如冰块融化为水,复归于元气,与自然成为一体。 [38]

地学

地动仪结构
132年,张衡发明和制造了世界第一部验震器“候风地动仪”,其形状像圆形酒瓮,断面直径八尺,其内中央置有一根很重的柱子,称“都柱”,可以向八个方向倾侧或倾摆;酒瓮外部的八个方向各有一个龙头,龙头下各有一只蟾蜍,张口对着龙头,八条龙各口含铜丸一颗,当都柱向某一方倾侧时,该方向的龙口张开,铜丸落下,掉入蟾蜍口中。地震发生时,只有震源方向上的龙头张口,据此可知地震的方向。134年陇西地震,雒阳并无震感,但一个龙口掉出铜丸,其后传来陇西地震的消息,证实其功效。 [39]而候风地动仪所谓的“候风”,是指测定风的变化,地震被认为是阴阳两气相搏而形成,气的变化会产生风,哪个地方有地震,哪个方向就有气的变化,就有风来可以测到。候风地动仪流传到隋代,北朝信都芳、隋代临孝恭都有研究,到唐代失传。 [31]
地动仪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测震,学界对其构造有两种主流看法。其一认为,都柱是个挂起的悬摆,又重又粗,都柱下有一小铜球,组成触发机制,在地震波水平运动中,都柱移位,小铜球脱落,撞击机关,又或都柱带动八条向八个方位伸出去的臂,连接扛杆,当都柱向某一方向摆动时,龙口就会张开。另一种观点是,都柱是一种倒立的震摆,附有重锤,安装在底座上,周围有八组机械装置,一旦地震,重锤倾侧,都柱失去平衡,触道机械装置,使相应的龙口张开。日本学者曾以直立震摆式的地动仪模型做实验,证明地震初震很强的话,铜丸会因初到的纵波而落下,确定地震的方向;但其他学者却指出,直立震摆的倾倒方向有随机性,对震动反应迟钝,没有验震作用,直立震摆底部所用的弹簧,也不可能是汉代技术水平的产物,而悬摆式的地动仪模型,则通过中国地震学者用振动台模拟地震状态的试验,得到中国学术界的认可。 [39]张衡地动仪比直至19世纪前期西方的水银地震仪更先进, [31]亦有个别学者质疑《后汉书》中有关地动仪的记载,指出从现代地震学的观点看,若单独一个仪器,仅在一个地点进行测量,难以测定震源。 [37]近年来,又有学者认定都柱是精密的、小“着地面”的立柱。 [40]另有学者提出复合物理摆加机械杠杆放大的地动仪复原技术方案。 [41]
116年,张衡绘制和呈献地图“地形图”,流传到唐代。李约瑟推测张衡曾运用计里画方的网格绘图,但此说受其他学者质疑。 [42]

文学

张衡纪念邮票
张衡是辞赋名家,将汉赋推向高峰,由歌功颂德的辞赋发展为抒情小赋。《西京赋》假借凭虚公子之口,描写长安地理形势、汉高祖的定都、西都的豪华、宫殿的宏伟、城廓的宽大、市场的繁荣、商贾的欺诈、游侠的作风、园林中的游猎,《东京赋》则假借安处先生之口追溯历史,从周、秦、两汉各代帝王,赞颂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等,描写雒阳形胜和汉室仪轨;二赋也描述宗教活动和民间风俗, [37]如持守色戒的西域僧人、 [49]杂技歌舞等“百戏”表演、驱邪的大傩仪式,有其史料价值,可补正史的不足;《西京赋》即为南北朝《三辅黄图》和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多次引用,以说明长安面貌。 [50]《二京赋》引用不少五经句子,文句为何晏《景福殿赋》、左思《蜀都赋》等后世辞赋袭用。 [51]《南都赋》则盛赞当时被朝廷忽略的南阳城,但形式较呆板笨拙,语言则较艰深晦涩。 [52]有学者认为《二京赋》并不以“讽谏”为主题,是辞赋创作由“讽谏”转“颂美”转变的标志。 [53]
张衡《思玄赋》是抒情表志的作品,发表自己的理想,模仿楚辞《远游》和班固的《幽通赋》,重复屈原在《远游》中的寻求,先去东、南、北三方,登上蓬莱,在瀛州采芝,又去拜会西王母,上了仙宫“琼宫”,尽享声色之娱,然后回到故乡。 [54]张衡深受楚辞影响,常引用楚地传统的神话,《思玄赋》引用最多的就是楚辞。《归田赋》开拓辞赋中田园归隐的主题,表达其退隐之心,反对宦官当权,政治腐败而自己无力拯救,有不愿同流合污之意,文中赞美民间的田园生活,山水景色使人心旷神怡,是汉赋中罕见的短篇,启导陶渊明《归去来辞》等后世抒发归隐之情的作品, [55]所写自然风景欢乐和谐,也启导王羲之《兰亭集序》等后世文章, [56]文中道家思想鲜明,可说是后世玄言诗的先驱。 [57]《髑髅赋》以对话体扩充铺陈《庄子·至乐》篇中的寓言,赋中的髑髅就是庄子。 [58]
有后人批评张衡的辞赋缺乏独创性,主要模仿前人著作,如《二京赋》模仿班固《两都赋》,《南都赋》模仿扬雄《蜀都赋》,《应间》模仿东方朔《答客难》,《七辩》则模仿枚乘《七发》。 [37]但张衡的辞赋在句式、结构布局上的创变,以及在题材、小品化、语言风格、结构立意上的新探索,一改传统赋风,深深影响着汉末魏晋的辞赋创作;其《七辩》与傅毅《七激》改传统“问疾”主旨为“招隐”,在主题、风格和形式上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59]
诗歌方面,张衡创作七言古诗《四愁诗》,脱离了楚歌的句式,接近纯粹的七言诗, [60]屈原以“香草美人”隐喻政治关系的表现手法,经由张衡的运用与发挥,形成一种重要的诗歌表达模式。 [59]张衡《同声歌》则是新娘向新郎的倾诉,描写新婚的优美,诗中还提到房中术著作《素女经》的内容。 [61]

思想

在政治上,张衡坚持批判现实,对宫廷政治的污浊奸诈深感忧愤,反对王侯贵族的奢侈生活。 [62]他受道家思想影响,主张无为,有人生无常、遁隐厌世的思想,企图超越世俗生活,其宇宙论也体现道家观念,晩期作品《思玄赋》道家倾向更强。张衡继承了西汉儒家董仲舒的灾异、天人感应之说,认为星象变异和地震等灾异,是上天对世人和朝廷的谴告,这促使他制造更精密的仪器去认识宇宙和侦测地震,以察知天意;但他反对谶纬预言,曾上《请禁绝图谶疏》,指出图谶弄虚作假,为迎合当权者而伪造。他推崇西汉扬雄的《太玄》, [38]认为“玄”是宇宙的根本原理,《太玄》一书深奥而难以理解。他相信天上有许多神、星神、四方神、天皇等等,不但天上有神,山林原野都有神灵,天体的组织,则与地上朝廷政府的组织相对应, [37]月亮上有蟾蜍,由嫦娥所变, [34]星星会影响人的命运。 [31]张衡熟悉“风角”之术,认为可透过观风而知祸福, [63]相信占卜,宇宙间有某种神秘力量,绝非所有事物都可用理性解释。 [54]

机械

张衡改进西汉耿寿昌的设计,制造了浑天仪, [46]并著有《浑天仪》一卷加以解说。浑天仪一具安装在室内,一具安装在观测台“灵台”之上。浑天仪以铜铸造,是空心球体,直径约五尺,上画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黄道、赤道;天球半露在地平圈上,半隐在地平圈下,天轴则支架在子午圈上,天球可绕天轴自行转动,与实际天球运动相一致,可预报天体运动情况。 [29]其外安装了地平环、赤道环和子午环,内部设置四游环。有学者认为,张衡的浑天仪上面装置了可以眺望天体位置的望筒,兼具演示和观测效用。 [34]也有学者认为,此浑天仪没有望筒,只有演示作用,性质上是天球仪。 [33]浑天仪每日均匀地绕中轴旋转一周,以滴水为原动力, [30]与漏刻相连,水不断定量而缓缓地流入刻漏的水斗中。水斗原是静止不动的,当注水达到某个分量时,其重量就胜过浑天仪和齿轮的阻力,凸耳使齿轮转动一齿,然后抵住下一齿而再次静止下来,通过齿轮传动而使浑天仪缓慢地旋转。张衡所造浑天仪在五胡乱华中毁坏;在西方,类似能自动旋转的浑象在16世纪才出现。 [47]
除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以外,张衡还发明了指南车、“独飞木雕”和机械日历,并改良了漏刻的构造。指南车是双轮马车,内置齿轮装置,即使行驶时多次转向,车上人像亦永远指向正南;张衡所造指南车在汉末战乱中被毁。自飞木雕是一只木鸟,有羽翼,腹内有机械,能飞起,张衡《应间》曾提到这只能飞的木雕:“木雕犹能独飞”。李约瑟推测自飞木雕以弹簧为动力,有推动直升陀螺的螺旋桨。张衡在漏刻使用虹吸管(称为“玉虬”),代替壶底的漏咀,并在贮水壶和受水壶之间加入一个补偿壶,使计时更准确;受水壶盖上铸有个小塑像,左手持着可以上下浮动的垂直指示杆(“漏箭”),右手则指向指示杆上的刻度。 [31] [47]机械日历“瑞轮蓂荚”像浑天仪一样,都是水力推动的,能显示月相和朔望月的天数。 [48]有学者认为“候风地动仪”其实是指风向仪和地动仪两种仪器,这种风向仪是鸟状的,能随风转动。 [30]

数学

纪清远绘《南阳张衡》
130年前后,张衡完成推算圆周率。据三国时刘徽《九章算术注》,张衡认为立方体及其内接球体积之比,是8:5,由立圆术公式推求圆周率,得出圆周率是10的平方根。 [31]南北朝祖暅《浑天论》则提到张衡提出的另一个数字:736/232=3.1724。 [37]另有学者认为今本文献有衍文,张衡的数字其实是较准确的730/232=3.1466, [43]此说未被广泛接受。张衡的圆周率数字颇为粗疏,受刘徽严词批评,西汉末年刘歆指出圆周率为3.1547,已比张衡更准确;但张衡的计算并非倚靠实测,是基于理念,仍有开创性的贡献。 [44]张衡也曾研究球体体积,但没有重大进展。 [45]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张衡雕像
崔瑗:① 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② 于惟张君,资质懿丰,德茂材羡,高明显融。焉所不学,亦何不师,盈科而逝,成章乃达。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不胜其喜。包罗品类,禀授无形,酌焉不竭,冲而复盈。廪廪其庶,亹亹其几,膺数命世,绍圣作师。苟华必实,令德惟恭,柔嘉伊则,孝友祗容。允出在兹,维帝念功,往才女谐,化洽民雍。愍天不吊,降此咎凶,哲人其萎,罔不时恫。纪于铭勒,永终誉兮,死而不朽,芳烈著兮。 [10]
祢衡:南岳有精,君诞其姿;清和有理,君达其机。故能下笔绣辞,扬手文飞。昔伊尹值汤,吕望遇旦,嗟矣君生,而独值汉。苍蝇争飞,凤凰已散,元龟可羁,河龙可绊。石坚而朽,星华而灭,惟道兴隆,悠永靡绝。君音永浮,河水有竭。君声永流,旦光没发。余生虽后,身亦存游,士贵知已,君其勿忧。 [11]
夏侯湛:奕奕张生,秉德淑清。研深综理,思俊才英。实掌天地,幽赞神明。冠曩兴美,倾汉流声。匪唯天象,亦垂人文。有炳其犹,有铄其新。仰鉴遗籍,驰心哲人。殊世投好,百载交神。奉命南邦,行出尔涂。(阙一字)及隧首,辍驾前衢。徘徊崇碑,逍遥故墟。企仰网瞻,长怀焉如。昔在先贤,唯德作友。古而无死,愿言携手。世则兹泯,道乃(阙二字)。在珠咏隋,于璧称和。戢宝无雕,人寿几何?望兼京台,思逾俟河。 [12]
范晔后汉书》:①崔瑗之称平子曰’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斯致可得而言欤!推其围范两仪,天地无所蕴其灵;运情机物,有生不能参其智。故知思引渊微,人之上术。记曰:’德成而上,蓺成而下。‘量斯思也,岂夫蓺而已哉?何德之损乎! [8]② 三才理通,人灵多蔽。近推形算,远抽深滞。不有玄虑,孰能昭晰? [8]③ 若李固周举之渊谟弘深,左雄黄琼之政事贞固,桓焉杨厚以儒学进,崔瑗马融以文章显,吴祐苏章种暠栾巴牧民之良干,庞参虞诩将帅之宏规,王龚张皓虚心以推士,张纲杜乔直道以纠违,郎顗阴阳详密,张衡机术特妙,东京之士,于兹盛焉。 [13]
张彦远: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14]
郑谷:张平子才高过人,性巧,明天象,善画。
归有光:贾生之通达,蔡邕之文学,张衡之精思,卓茂之循良,李膺之高节,黄宪之雅度,邓禹之功勋,有不可一二数者。 [15]
王夫之何休郑玄之治经术,京房襄楷、郎顗、张衡之论治道,始以鬼魅妖孽之影响乱六籍。而上动天子,下鼓学士,曰此圣人之本天以治人也。 [16]
郭沫若:张衡(79-139)东汉末叶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两京赋在汉代文学中有优越地位。但在天文方面,他也有独到成就。年四十时(公元117年)制成浑天仪,以观察天体运行。其后十五年,又制成候风地动仪,以测候地震。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是东汉的太史令张衡。张衡是有名的文学家,又是反谶纬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王充的著作,有益于科学思想,张衡的发明,推进了科学知识。论衡与地动仪是东汉两大创造,王充与张衡是东汉文化界的两个伟人。
白寿彝:张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反映了他在仕途生活中遭受的曲折和坎坷,他在辞赋、诗歌和散文等方面都有优秀的业绩,表现了独创性。 [17]
郭沫若: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祠千龄,令人敬仰。 [21]
钱伟长:张衡创浑天学说,作浑天仪......其精巧为以前中外所未有。张衡不但对于天文有很好的成就,他还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同时,他也是有数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死后崔瑗为之撰碑说他‘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无疑地像张衡这样人,在任何时代,统可成为一个凤毛麟角的人......张衡创造了浑天学说,说明天象的运行原则。根据他所测绘的星图——‘灵宪图’这便是现代‘假天仪’的原始鼻祖。远在机械工业发展前约二千年的祖国,竟能发明制作出这样精巧的仪器,真是惊人而值得我们崇拜了。汉代学者蔡邕参观了这个仪器,曾经有愿意终生偃卧在浑天仪里的感叹,足见张衡的伟大和浑天仪的精巧绝伦了。
赖家度:张衡在一生中,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毫不倦怠和自满,精益求精的前进。不论在知识领域的那一方面,他的造诣都是广博而精深的;文学艺术上有他的优秀作品,天文历算上有他的综合研究,机械制造上有他的特殊技巧,而在学术思想上他曾坚持着反图谶的斗争,在政治实践上他也曾有积极而进步的活动;尤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有如浑天仪和地动仪等的空前发明。这些丰富而珍贵的劳绩,在我们祖国和全世界的科学史上都占着崇高的地位,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严济慈:精仪揭天地,科圣著千秋。
《恒星物理》:张衡‘在人类文化早期发展的时期就有实验科学上的伟大发现,实为不可思议的奇迹。’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张衡两度任太史令,是中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浑天说的代表。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足绘怪兽
《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一个关于张衡用“足趾画怪兽”的传说:张衡听说建州浦城水中有豕身人首的怪兽,于是前往画它。但这个怪兽怕人画它,所以潜在潭中不出来。张衡于是扔掉纸笔,怪兽就出来了,他悄悄地用足趾画下怪兽的行状。用足趾写生虽然是传说,但也可见当时张衡的画名是不低的。 [9]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亲属

  • 先祖
张衡先祖可追溯至晋国贵族解张(字张侯),其后代开始以张为姓。三家分晋后,张氏族人世居韩国,汉初名相张良即为其后裔。 [27]
  • 祖父
张堪,字君游。东汉初年官至蜀郡太守。 [3]
  • 后代
张辅,字世伟,西晋秦州刺史,封宜昌亭侯。 [18]

友人

  • 鲍德
鲍德在南阳太守任上邀请张衡出任主簿,后拜大司农。张衡在《绶笥铭》中称颂鲍氏之德,在《南阳文学儒林书赞》中夸赞他的政绩。 [27]
  • 崔瑗
崔瑗与张衡同庚,是张衡的挚友。二人相识于衡初游京师“观太学”时,自此相交日密,张衡有《与崔瑗书》论学术之道。崔瑗在张衡去世后曾作《张平子碑》。 [27]

现存作品

播报
编辑
张衡原有文集,今已散佚。《汉诗》辑录有其诗歌九篇。 [65]《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全后汉文》卷52—55辑录有其诗赋奏疏。 [66-67]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今人张震泽注《张衡诗文集校注》。
张衡现存作品可分为“”“文学”“科技”三类,其中“政史”类作品有《上顺帝封事》《上陈事疏》《论贡举疏》《请禁绝图激疏》《阳嘉二年京师地震对策》《日蚀上表》《上疏请专事东观收检遗文》《表求合正三史》《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不合事》。“科技”类作品有《灵宪》《浑天仪》《玄图》《历议》。“文学”类作品有“诗”五篇:《四愁诗》《同声歌》《怨篇》(亦题《怨诗》)《歌》(亦称《阳春歌》,或称《定情歌》)、《残旬》;另有“七言”《定情赋系歌》《舞赋系歌》《思玄赋系歌》,“四言”《思玄赋系歌》、《东巡诰系歌》;赋十二篇:《温泉赋》《二京赋》《南都赋》《思玄赋》《归田赋》《侗骰赋》《冢赋》《舞赋》《羽猎赋》《定情赋》《扇赋》《鸿赋》,“文”两篇:《应间》、《七辩》(实为类赋之文),“铭”一篇:《绶笥铭》,“诰”一篇:《东巡诰》,“诔”三篇:《司徒吕公诔》《司空陈公诔》《大司农鲍德诔》,“书” 两篇:《与崔媛书》《与特进书》,“赞”一篇:《南阳文学儒林书赞》。 [27]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墓葬

张衡墓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北25公里石桥镇南小石桥村西20米处。据史料记载,汉代时陵园建造宏伟,翁仲、石兽对立,祠庙巍峨壮观。后经战乱,以往胜迹荡然无存。1956年,重修张衡墓园与“平子读书台”。墓园面积12000多平方米,墓室封土高8米,周长79米,在高大的古墓周围遍植松柏。墓前的明、清石碑加盖了碑楼,于墓前立方碑1座,碑文为郭沫若撰写。墓北读书台遗址,亦重新建台立碑。 [19]张衡墓为国务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它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联合国天文组织于1970年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又于1977年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为纪念张衡及其诞生地,将小行星9092命名为“南阳星”。中国天文学会设立“张衡特殊贡献奖”,2002年首次颁发。还有一种铜锌合金的天然矿物亦以张衡命名,即张衡矿。 [64]
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华为基地内有张衡路,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有张衡路,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有张衡大道

影视形象

播报
编辑
1983年电影《张衡》:许还山饰演张衡。
2012年电影《汉太尉杨震》:陈兵饰演张衡。 [20]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