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立法會地區直選採用的比例代表制下,讓少數激進分子能以低比例的票數當選。圖為昔日激進派議員在議會鬧事。 資料圖片

政界及學者:地區直選挑戰更大 候選人須回應市民訴求

新一屆立法會地區直選的投票方式由過往的比例代表制改為雙議席單票制。香港文匯報昨日訪問了多名政界人士和學者,他們認為過往的直選制度為激進極端分子提供進入體制的機會,原本言行較溫和的傳統反對派為了保住選票,亦開始與激進勢力「鬥激」,形成溫和反對派的參政空間被收窄的惡性循環,而新直選制度將堵塞漏洞,讓激進分子再無可乘之機。他們並指,日後若要在地區直選勝出的挑戰將更大,候選人必須回應市民訴求,並要力爭游離選民的支持,相信會有利社會更好地凝聚共識。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舊制壞處1】激進派得票少 低比例照當選

以往立法會地區直選採用的比例代表制,讓少數激進分子能以低比例的票數當選,不具備廣泛代表性。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翻查歷屆選舉結果發現,不少激進主張的派別在整個選區中取得少於10%的選票也能成功當選,他們在競選期間和當選後持續煽動仇恨,「本土派」更借議會平台提倡「自決」,大肆宣揚極端主義,破壞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

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九龍西選區共有6個議席,若平均計算,每個議席應能代表約16.67%民意,整個選區有278,871張有效選票,當時「民主派」及「本土派」合共取得4席,但她們的得票率明顯低於平均值。她們以第三至第六順位當選,依序為獲得38,183票(13.69%)的工黨前成員劉小麗、獲得32,323票(11.59%)的「香港本土」毛孟靜、獲得26,037票(9.34%)的民主黨黃碧雲,和僅獲20,643票(7.4%)的「青年新政」前成員游蕙禎。

其他區亦有類似例子,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新界東選區有9個議席,整個選區有580,609張有效選票,「社民連」梁國雄以35,595(6.13%)票循末席當選,「青年新政」前召集人梁頌恆則以37,997票(6.55%)當選。

梁游等「獨人」當選即瀆誓

立法會議員當選後需作出就職宣誓,但游蕙禎、梁頌恆、劉小麗及梁國雄等人卻在宣誓期間公然瀆誓。其中,游蕙禎和梁頌恆更在宣誓期間展示「Hong Kong is not China(香港不是中國)」的「港獨」旗幟,又在誓詞中加入「香港民族」等字眼,而劉小麗和梁國雄則在誓詞中聲稱要開創「自決」,明顯違背「一國兩制」的憲制秩序。

【舊制壞處2】反對派極端化 溫和聲音失勢

在「本土派」和激進派的衝擊下,傳統反對派的參政空間在之前的選舉制度下不斷萎縮。多名受訪人士昨日表示,激進派別在比例代表制下能以極端手段爭得議席,原本相較理性的民主派為避免忠實支持者流失,亦開始仿傚激進言行,最終形成溫和反對派的參政空間被收窄的惡性循環。

基本法基金會會長、清華大學憲法學博士李浩然表示,若相較溫和的政黨愈趨激進,很可能是為了開拓新「市場」,取得更多票源。他以台灣地區為例,民進黨初期的路線不像現時般激進,後來為了選票才不斷提出激進、強硬的主張,例如炒作台灣地區人民的身份認同,不同政黨亦逐漸變得激進,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在香港,反對派也許仿傚了台灣地區的做法,因此「社民連」等政黨才會帶起激進路線。未來只要反對派清楚了解完善選舉制度的原意和日後的規定,必然有其發揮空間。

民建聯觀塘區議員顏汶羽表示,激進派別在比例代表制下,能以極端言論和手段獲得議席,傳統反對派為避免「鐵票」被搶及忠實支持者流失,言論愈發激進。過往立場較為搖擺的中間派選民眼見傳統反對派定位開始偏激,或會改投建制派甚至不投票,令整個政治光譜走向兩極,不但收窄傳統反對派的參政空間,亦令社會流失了中間派選民的聲音。

不利傳統反對派參選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表示,傳統反對派始終會側重社會公義和民生議題,但自2012年香港出現「本土主義」後,反對派陣營愈趨碎片化,極端派別利用市民對社會議題的不滿,不斷加強激進勢力,導致很多事情泛政治化,這個現象亦不利理性溫和的傳統反對派參選。

【新制好處1】爭靠攏中間派 減政治化爭鬥

新選舉制度下立法會地區直選議席將由35席減至20席,原本的5個選區改為10個選區,並採用雙議席單票制,每區得票最高的兩人當選。有受訪人士預計,隨着直選議席減少,兩邊陣營都會有所整合,除了原有支持者,也必須向游離選民靠攏,這種情況更能凝聚社會共識,令日後的政策朝社會中間點邁進。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行政會議成員黃國健指出,過往因為政治光譜兩極化,中間派選民缺乏發聲空間,他們大多只希望在香港安居樂業,不想見到「泛政治化」的局面,若日後新直選機制下有能夠代表中間派或溫和反對派的合適代表,相信會有更多中間派選民參與投票,有利社會凝聚共識。

民建聯觀塘區議員顏汶羽指出,新直選制度下,若要勝出,兩邊陣營日後都必須整合,爭取中間派選民的支持,帶動溫和理性的討論,日後的政策亦會朝社會的中間點邁進。

基本法基金會會長、清華大學憲法學博士李浩然認為,重新劃分的10個地方選區各有不同議題需要解決,要贏得選民支持,各區候選人就要針對回應市民訴求,例如新界北區的選民較關注交通問題;選民收入普遍較高的港島區則可能較關心文化議題。他指市民已厭倦「泛政治化」爭鬥,能否做好溝通和有效反映民意,將成為當選關鍵。

【新制好處2】避免同區壟斷 體現多元共存

立法會地區直選改為雙議席單票制後,市民對代議士的選擇會更精益求精。有受訪人士表示,新直選制度下同一陣營於一個選區全取兩席的難度很高,但這才是香港社會的實際情況,體現多元聲音的共存。

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表示,一名候選人日後若要在地區直選勝出,至少需取得逾33.3%的有效選票,若同一陣營要取得兩席,合共要取得接近70%選票,並且要平均分配給兩個席位,因此同一陣營在一個選區全取兩席的難度很高。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亦指,難以出現同一陣營在一個選區全取兩席的情況,但認為這才反映香港社會的實際情況,他認為,地區直選的議員必須聆聽社區不同聲音,才能有效反映民意,協助行政機關和立法會制訂更貼合民情的政策和法例。

【新制好處3】解除政治綑綁 議會回歸理性

務實理性反映選民的聲音是立法會議員的責任,但部分反對派議員的投票取態,近年卻被極端的外圍氣氛綑綁,作出可能不符合其選民意願,甚至他們本身的決定。有受訪人士認為,香港回歸初期,傳統反對派政黨的議員雖然會主打政治訴求,但也會自制自律,明白拖垮利港惠民法案的嚴重後果;但近年隨着激進派別冒起,部分反對派愈來愈被政治綑綁。受訪人士表示,相信未來相關情況會得到改善,讓議會回歸理性。

工聯會立法會前議員王國興表示,傳統反對派政黨元老例如民主黨的司徒華和張文光等,雖然都主打政治訴求,但也會關注民生議題,明白拖垮利港惠民法案的嚴重後果,不會自製衝突。但自2012年激進派的梁國雄、黃毓民和陳偉業開始在議會頻頻拉布後,其他傳統反對派政黨亦為傳媒的鎂光燈和選民的選票「鬥激鬥出位」。

王國興表示,近年反對派亦對拉布出現分歧,激進派別認為所有法案都要反對到底,以往較溫和的反對派政黨可能因感到涉及民生而立場搖擺,但受外圍激進氣氛影響及為免其「樁腳」出現分化,相關政黨最終也得以行動回應政治需要。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認為,新選舉制度下產生的立法會議員將會更務實地反映社會聲音,更好地考慮社會整體利益,不會再被激進派別綑綁,讓議會回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