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香港买保险,选择经纪人还是代理人?

关注者
15
被浏览
2,312

10 个回答

讲了多次了,经纪人、代理人的区别:(内容引用如下,好奇的看原链接)


6、经常有人,让我这个经纪人推荐代理人!?经纪人与代理人的区别是啥?(我简化一下)

代理人:宝马公司代理人,没办法向您推荐奔驰的好。代理人:一般仅有一家公司的产品;

经纪人:按预算、需求,从汽车市场上,选择合适的车。经纪人:各公司产品都有,卖啥都行;

以后,可以不再向经纪人,讨要代理人的联系方式了。

代理人站在保险公司立场,销售产品。

经纪人站在客户立场,选择合适产品。


6.1 衍生问题:直接找保险公司投保,比找中介(经纪人)好吗?!

增加一词条:产销分离。保险公司负责设计产品、统一定价、投资、理赔。中介渠道负责销售服务。简单说:无论哪里购买,产品、价格是保险公司统一的,专业服务有不同、附加服务有不同。

不排除,有专属代理人渠道的产品,或专属中介渠道(经纪人渠道)的产品,没关系的,都拿出来比比看,保障责任、病种范围、分红回报、产品价格,再匹配一下家庭成员的预算、年龄、体况,看一下,哪个更适合,这样多角度了解,客户是最满意的吧。

A直接找保险公司投保=代理人服务(单一公司产品和服务)+保险公司服务(核保、理赔、投资)

B找经纪投保=经纪人服务(横向多家公司专业咨询、综合方案)+保险公司服务(核保、理赔、投资)


6.2 评论区关于经纪人话题,补充在这里更完整的回答。有朋友提问“经纪人不常见到,是不是因为经纪人门槛高?”、“经纪人是不是和各保险公司签约,成为各公司的代理人?”

1)经纪人不常见?是的,满大街保险销售,好像没撞见过多少经纪人,一般都是“我是某保险公司代理人XXX,请多关照”,递上名片。保险代理人机制已经发展近30年时间了,代理人规模也近1000万人,经纪人模式仅10多年时间,人数规模仅是零头的零头,10万人这个级别(代理公司未包含),经纪人占比少,自然不常见到。

2)经纪人不会成为各保险公司的代理人。经纪公司与各保险公司签约合作,该经纪公司的经纪人就有更多公司的产品可卖。不必成为每家公司的代理人(各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是要求专属于各自保险公司的,个人是不具备代理多家保险公司的可能性的,机构可以)

经纪人broker:中介人,从金融角度说职能,提供撮合交易。按客户需求,从市场“抓取”合适产品,为啥用“抓取”?因为产品众多,要量体裁衣。各经纪人专业程度不同,抓取的水平自然就不同。与医生“抓药”水平不同,是一个道理。

代理人agent:也有中介人含义,可粗粗的理解为,“品牌代言人”,就像广告里经常看到的,“我为XX代言”一样,代理人代表其公司利益。

举例:超市酸奶促销员,可以是超市的员工,也可以是蒙牛的员工。超市员工就是经纪人,哪个酸奶划算推荐哪个。蒙牛厂家的促销员,并不关心伊利酸奶划算与否,他的权责就是卖好蒙牛酸奶。蒙牛酸奶也许真的就比伊利好,谁知道呢。

在机制上,超市的员工不会成为蒙牛厂家的促销员。除非辞职,换单位(即便换单位,也只能进入到蒙牛或伊利,不可能同时进入2家甚至多家公司就职)。所以,经纪人不会成为各公司的代理人。



6.3 保险公司、经纪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利润来源一样吗?

不一样。

1)运作模式

保险公司,可以产供销一条龙,即产品设计、销售、理赔、投资,可以都自己来。销售环节是保险公司“抓取”资金的方式,主要渠道有7个,并非每家保险公司都如此,可以根据各自战略选择其中一部分。(资本有限,利润回报期又长,摊子铺太大,那是看得见的损失)

抓取财富的7个渠道:

1个险渠道:寿险公司最大的利润来源,没有个险业务,也要外包出去做一些,这是寿险公司的主食。不吃主食,吃鸡蛋、蔬菜水果也可以,长得不够壮嘛。俗说“跑保险的”最常见的代理人们,在这里,多在这里!大公司有100万人+、几十万人,新公司仅几千人;代理人渠道,主要就是三项工作:增员(招募)、选择、训练。按营销节奏,常态化经营。个险渠道若是事业部制,产品研发功能会在个险渠道强化,也叫强化产品市场适应性。总部制定目标、政策、及培训课程开发,放权给各分公司(省公司)执行战略、完成目标。

2团险渠道:做企业级客户,大中小不同企业不同产品。团险产品是一单一价的,因为员工人数不同,各职级企业想提供的福利不同,所以都是定制化保单。小到明星演唱会、NBA球星、单个明星参与某企业活动等高额意外保险,都属于团险范畴。团险部门或渠道做到一定规模,有些保险公司会去取得“养老金牌照”,可进一步为大企业做“企业年金”产品,足够好的企业会给其员工,增加企业年金保险,这样的企业占比5-7%之间。HR真好招人啊。

3银行保险:银保产品上规模快,利润低,甚至为负,也要做下去。银行里面的不都是银行工作人员,可能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等,目的就是充分利用银行的信用背书,完成各种业务“抓取”工作。银保产品在销售中,出现过大量老年客户把保单,当成存款购买的误导情况,最严重时甚至出现过,A保险公司董事长的爸爸,被B保险公司的银保销售人员,把养老存款转成银保保险,老人家两年后要取款时知情。保险有坑,那是真有坑,连董事长他爹也不放过。真坑爹啊,“坑爹”这词,就是这么来的!(这才是,坑爹的最原始版本,n多年前的事情了)

4续期收展:续期继续率是衡量寿险公司的一把标尺,直接影响利润和盈利周期。续期是第二年以上的保费都交给保险公司的续期部门,收展是在老客户身上挖掘新需求,成交新业务。续期的关键指标:第二、三、四次继续率。13个月继续率、25个月继续率是常关注,高品质业务分别可以达到95%、98%以上。这也叫作,保单品质。客户有没有被忽悠,看这几个指标就知道了,有些品质差的公司,仅为60-70%,意味着1/3的客户退保了,那还不忽悠?总不可能,该公司选择的客户都是,纠结症中的战斗机?

5经代渠道:经代渠道负责与各类经纪、代理公司签单合作协议,根据不同业务品质和规模,给予不同的费用标准。在内地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在个险渠道投入重兵的公司,经代渠道发展都会比较慢,甚至不主张发展中介业务。可是,在90后崛起的消费时代,理性客户的品牌忠诚度变得越来越弱,客户关注点来源于多个层面,包括但不限于:品牌、广告、口碑渠道、顾问水平等,对合同本身越来越关注,想“货比三家的”越来越多。

6电话销售:如果你接陌生电话,害怕、烦躁,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保险、房产、贷款、银行理财(不包括,你中奖了等,电话诈骗,那是另外的行当),关于电话骚扰,保险是洗不白的。电话销售人员,也是苦命的人儿啊,每天要求实际通话时长5.5-6小时,打不通?换下一个,必须完成通话时长,要不然就算没完成基本工作。一天下来,大几十个电话,有的近200个电话,98%的拒绝率,2%能成交都算是高手、幸运儿。13亿人,没接到过保险公司电话的号码,少!都是按照号段打,几个月轮换一次,小网勤撒,网眼够密,这工作不容易。

7网络销售:官号,各公司的天猫旗舰店、各公司自己的网站、APP、公众号、微博、知乎官号、等。销售顾问,什么级别的资深人士、非资深人士都有出没,有的早、有的晚,各平台、各论坛、各网站的大V、小咖、大白板、小新人,方方面面各色人等,需要群众们去辨识专业水准,亲自体验哪个顾问的style,更符合我的feel


上述是,保险业务“抓取”的7个渠道(不一定全都有啊,也有单玩一门的),个人客户常见到的,就是除团险之外的6个渠道,团险福利应该也不陌生,团险销售可就不会找到个人头上,能接触到团险顾问的是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小企业就是总经理亲自抓了。


2)利润来源

保险公司:利润来源于,三差。即利差益、死差益、费差益。同理,保险公司亏损,也是因为“三差”,利差损、死差损、费差损。

经纪公司:利润来源,仅有费差一项,经纪公司活下来也是苦哈哈的玩命干活儿,省吃俭用才挤出来点费用盈余的,活下来的经纪公司一看规模,二看品质,只有其一必死无疑。

经纪公司赚钱那才是,完全依靠业务品质来赢得市场,若只拼业务规模,忽视品质的话,各保险公司就不和这家经纪公司玩了。业务品质从客户满意度上来,这就是高度竞争、横向几十、上百款产品学习后的结果,经纪人的专业水平看自身悟性和学习力。

大资本,首先考虑构建保险公司,或者参股保险公司。而非构建经纪公司(经纪公司池子小,利润薄,新经纪公司受制于保险公司的产品、费用政策,老经纪公司多年打拼,攒下了些品牌,一般来说也是发展5年以上才有可能盈亏平衡的),因为保险公司有更大的利润可图,可图不一定都能图的上,一般来说,保险公司盈亏平衡的周期为7-8年,那是要耐得住寂寞的,禁得住数年亏损的。业务品质差、业务规模低,10年也实现不了盈亏平衡的保险公司也一大把,这就是很多资本割爱舍弃保险的原因。建立保险公司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绝对的重资产前行,每个公司的董事长、CEO都是如履薄冰,即便在盈利之后也怠慢不得,因为一步慢,步步慢。


简明说一下,三差。

利差:资产运用的实际利益率大于责任准备金计算所采用的预定利率时产生的利益。讲白了,投资赚到的钱有没有覆盖掉产品预定利率支出的钱。

死差:意外险为例,1万人预计今年意外死亡2人,结果今年无人去世,保费就赚到了。今年去世的人4人了,那就亏了2人的赔款。重疾险、医疗险、寿险等可以类推,这不是法律上的类推哟。

费差:干这些活,需要多少人、多少场地等服务成本,预计是用2000万成本,结果花了3000万,那就亏了。花500万,年底算账那就赚了。


原链接:平忐忐:有哪些保险上的事实,没有一定保险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找靠谱的人,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