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打甲子盛轉衰 銅器噹噹成絕響 手藝無人繼承 「炳記」:不捨也只好結束 - 20240113 - 港聞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港聞

港聞二

錘打甲子盛轉衰 銅器噹噹成絕響 手藝無人繼承 「炳記」:不捨也只好結束

【明報專訊】「噹噹噹」的敲銅聲在香港恐成絕響。本港最後一間手打銅器店「炳記銅器」屹立油麻地咸美頓街逾半世紀,兩名陸氏工匠如今皆年逾八旬,無人繼承,店舖將於清貨後結業。炳記銅器見證銅器業興衰,出產過不少家具和大型銅器(見另稿),即使面對機器化、不鏽鋼興起等挑戰,陸氏兄弟60年來堅持以傳統手藝製作銅器。結業消息一出,舊顧客紛紛到場「執貨尾」,更有市民購入近6000元銅器收藏,謂手工藝品背後的精神最可貴。

明報記者 李淑瑤

行業式微 八旬兄弟續守父業

陸氏兄弟的父親陸炳1940年代從內地來港創業,由哥哥陸樹才和弟弟陸強才繼承打銅手藝。陸強才表示,小時候讀書不好便跟父親學藝入行,銅器行業五六十年代非常興旺,全盛時期全港約有二三十間,不過1980年代工廠北移,加上機製銅器、不鏽鋼和塑膠等興起,香港手打銅器行業日漸式微,店舖一間間消失。

打焊拋光考專注 茶煲嘴也講究

多年來鐵槌下成品無數,哪件才是陸氏工匠至愛?陸強才表示,每一件銅器都是心血,敲打、焊接、拋光,繁複工序一步都不能少,若手工草率,銅器便不耐用。他拿着一個茶煲嘴說,要令銅片完美對稱很考功力,形狀要做好需要長時間專注,每件都要數天至數星期製作,銅器上的六角錘紋等細節正反映工藝。

炳記銅器成立初期有數名員工,隨後由兄弟兩人主理,近年少有大量訂製,偶有外國客人專程來訂做家具。陸強才表示,打銅除了繼承祖業,亦帶給他不少滿足感,令人生精神有寄託。他對自己作品要求很高,會不厭其煩地修改,直至客人滿意收貨。

陸強才和兄長今年分別80歲和88歲,他表示步入高齡總有一天做不下去,而到後期亦無收徒弟繼承手藝,加上手打銅器在市場不再普及,不捨得也只好結束。他慨嘆工藝品不是一朝一夕,打銅手藝更需長期學習和鍛煉才能掌握,無奈難在香港找到願意入行的人。

熟客讚咖啡盞卅載滴水不漏

油尖旺不少店舖的銅器均出自陸氏,包括傳統涼茶舖「百寶堂」和妹記生滾粥品等。曾在附近經營冰室的譚氏姊妹表示,父親早在四五十年代已開始用陸炳製作的銅器,其咖啡盞使用二三十年仍滴水不漏,「簡直極品」。得知陸氏將退休結業,她倆特意到場探望,讚這對兄弟「兩個人做到咁耐好叻㗎喇」。

6000元購8銅器 「手藝精神可貴」

同場亦有市民「掃」現貨,古物愛好者Onka以近6000元購入銅杯、銅壺等8件銅器。他說,在香港做花費時間成本的事都極困難,以前銅器是香港必需品,但在現代是藝術品,鍛打痕迹在手打銅器上清晰可見,耐用程度或許未及不鏽鋼,但手工藝品背後的精神是可貴的。

(城市保育)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