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消費疲弱有待提振 實體經濟如履薄冰 - 20240504 - 社評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社評

社評:消費疲弱有待提振 實體經濟如履薄冰

【明報社評】政府近日先後公布多項經濟數據,當中有喜有憂,首季本地生產總值增長遠勝預期,惟3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卻錄得兩年來最大跌幅,反映消費疲弱問題嚴重。政府推動盛事經濟,雖然有助吸引旅客和提振市道氣氛,但市民及旅客消費模式轉變,業界必須積極求變,才能吸引顧客。本港首季經濟增長理想,出口轉口是主要亮點,然而外貿表現容易受外圍因素影響,倘若外部需求轉弱、地緣政治環境惡化,外貿帶動經濟增力的能力,必然大打折扣。香港股市近期雖有築底向上之勢,但實體經濟仍是如履薄冰。

經濟數據有喜有憂

增長有賴出口帶動

港股積弱多時,最近一洗頹風,連續9個交易日做好,恒指昨天一度見18604點,創近8個月高位。實體經濟方面,統計處本周公布,今年首季本地GDP估值按年增長2.7%,遠勝市場預期的0.8%。生產力促進局公布的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調查結果亦顯示,受惠於銷售及盈利前景改善,綜合營商指數上升3.6,報47.3,雖仍低於50中性水平線,但至少回升到去年第4季的水平,反映經濟溫和復蘇。

生產局指出,中小企營商氣氛漸見明朗,對本季生意額信心趨向樂觀,然而必須指出是,不同行業營商氣氛存在明顯落差,反映復蘇步伐並不平均。受惠於政策支持,資訊及通訊業、地產業、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的行業營商指數升幅顯著,至於跌幅最大的,則是住宿及膳食服務業。政府昨天公布的零售業數據,也反映業界處境艱難。

根據統計處資料,3月份零售業總銷貨估值為312億元,按年下跌7%,遠差過市場預期的微升0.9%,跌幅更是兩年來最大,無論電器、衣物、超市百貨都錄得跌幅,當中又以珠寶鐘表首飾等跌幅最大,眼鏡跌幅也超過一成。雖然3月份是零售業傳統淡季,按年數值比較亦確實存在高基數效應,但銷貨總額跌幅多達7%,情况肯定不理想。鑑於上月惡劣天氣較多,內地亦無長假期,加上去年4月政府有派電子消費券谷市道,高基數之下,展望4月份零售業銷貨總值,按年大有可能進一步向下。

港元強勢增加旅客在港消費成本,影響來港意欲,同時亦令港人外遊消費,變得相對便宜。過去一年,港人外遊北上成風。今年復活節假期在3月尾開始,大批港人出境,明顯對本地消費市道造成壓力。港人北上消費各適其適,除了光顧食肆、超市掃貨和睇牙外,也有不少人選擇配眼鏡,原因不僅在於價錢遠比香港便宜,服務質素也相當好。3月份零售數據顯示,眼鏡銷貨值大跌,與此不無關係;珠寶首飾等銷貨值大跌,則再次突顯內地旅客消費模式轉變,來港爆買奢侈品的歲月,已經一去不返。

細察本港首季經濟增長數據,其實也可看出消費疲弱的問題。首先,私人消費開支增長顯著放緩,只得1%,增幅是2022年第4季以來最小,也跟去年第4季的增長3.5%相差一截;另外,分別反映旅客來港及市民外遊的服務輸出/輸入數據,亦顯示前者增長幅度不及後者,意味消費力外流。今年首季本港經濟增長不俗,主要受惠於商品貿易盈餘,貨品出口按年升6.7%,增幅較進口增長3.2%大,亦較去年末季出口增長2.8%為快。

外圍因素左右復蘇

求變創新振興消費

內地製造業景氣度近月持續向好,4月新出口訂單指數更屬3年多以來最高,加上環球經濟狀况尚可、外部需求得到維持,凡此種種都有利於本港出口轉口生意,問題是外貿易受外圍影響,歐美經濟不穩,中美經貿糾紛等,全都有可能影響本港出口轉口;聯儲局減息時間存在變數,偏緊的金融狀况,也會妨礙貿易環境改善。香港處於經濟轉型時期,新產業開花結果需時,傳統產業則面臨挑戰,零售旅遊受消費模式轉變影響,金融業前景則因為地緣政治而蒙上陰霾。本地消費不振,私人投資增長未算突出,政府又要緊縮節流,外貿成為了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意味香港處境相對被動。內地及外圍經濟動力未來數月能否進一步改善,對於本港復蘇步伐,將有關鍵影響。

香港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結業潮的問題,近月在社會引起甚多討論。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表示,本港正值經濟轉型,不同行業需適應環境變化而更替;物業界則指出,今年首季商舖空置率整體趨於平穩,有零售商戶退租,亦有新店進場,核心消費旅遊區的空置率,甚至有所下跌,有國際品牌重返龍頭舖位。無論如何,零售和餐飲業界必須面對消費模式轉變這一事實,為商品服務增加亮點賣點,致力求變吸引顧客。與此同時,政府亦應多從「用家角度」,推動盛事經濟。當局五一首推海上煙火表演,旅客評價不一,有旅客更表示,比起看煙火,來港看演唱會的吸引力大得多。盛事經濟吸引旅客,政府需要不時檢討策略,投其所好。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