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人迎新妇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卫人迎新妇

西汉刘向创作的散文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卫人迎新妇》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
作品名称
卫人迎新妇
创作年代
西汉
作品出处
《战国策》
文学体裁
散文
编    者
刘向

原文

播报
编辑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
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出处】
此文为典故,出自《战国策·宋卫策》
【注释】
(1)卫:国名。
(2)新妇:新娘。
(3)御:名词,车夫。
(4)拊(fu):敲,打。
(5)笞(chi):用竹板、荆条打。
(6) 蚤:通“早”
(7) 妨:阻挡
【译文】
卫国有人迎娶新娘,新娘上车后,就问:“两边拉套的马是谁家的马?”车夫说:“借来的。”新娘对仆人说:“鞭打两边拉套的马,中间驾辕的马也跑,可以免受鞭打之苦。”车到了新郎家门口,扶新娘下车时,她又对送新娘的老妇说:“把灶火灭了,以防失火。”
进了新房,看见舂米的左臼,说:“把它搬到窗户下面,免得妨碍室内往来的人。”主人觉得她可笑。
新娘这几次说的话,都是切中要害的话,然而不免被人笑话,这是因为新娘刚过门,就说这些,失之过早了。

评析

播报
编辑
新媳妇话虽要紧,但她只是一个正在过门的新人,根本没有对他人指手画脚、处处逞能的资格,也没有指点他人的话语权。所以她说的话不仅别人不听,而且会遭到人们的耻笑。话不择时、不合时宜,就会显得肤浅、幼稚和不稳重。话从口出,但口是由大脑来控制的。话不择时的根本原因是个性中的逞能、虚荣和对人情的无知造成的。所以我们切忌说话脱口而出,在说话之前一定要仔细考量一番,免得引起他人的反感。

编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生平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