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伊朗的無數個理由|天下雜誌

愛上伊朗的無數個理由

伊朗像什麼?她像女子謙誠罩衫下美好的底蘊,一如珍珠在貝殼裡。伊朗是什麼?是個被誤解的國度,卻是文明的源頭。

伊朗-旅遊-德黑蘭-皇宮-世界遺產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其他

一出德黑蘭機場一上路即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熱鬧氣氛,到處充滿了旺盛的活力。德黑蘭人口逾千萬,私家車超過150萬輛,因此塞車是常態。市區設有大量的公車專用道,搭車時男女有別,前段是男士區、後段是女士區,此外市區還有三條由中國協助建造的地鐵。

這座城市少有國際知名的連鎖店,伊朗人被何梅尼從親美的資本主義西化社會帶回傳統的伊斯蘭世界,這個國家以自己的方式過著生活。

德黑蘭是個超級大都市,位於伊朗北部,距裏海南岸約100公里,緯度與日本大阪相當,但到了冬天比同緯度的任何都市都冷,因為德黑蘭海拔1200公尺,氣溫因此再降低8℃左右。高聳入雲的阿爾伯茲(Alburz) 山脈盤據城北,海拔逾三千公尺,接收來自北極圈大陸冷氣團的飄雪,在市區雖僅能看到山脈的背風面,但山脊終年積雪,遠遠望去像是一條白龍橫臥天際。

主峰達馬萬山(Damavand Mt.) 是一座休眠火山,高逾5600公尺,是中東最高峰,峰頂是圓錐形的火山口,矗立在德黑蘭的東北方。這是個雪山環抱的新興心臟都城,市區馬路兩旁的路樹都種在水溝裡,取雪山融雪以資灌溉。如果挑二月來訪,就有機會欣賞德黑蘭非常可觀的雪景。

市區低頭行走的男男女女穿著整齊,包著頭巾的女性多半髮型講究且上了妝,彷彿趕赴正式的宴會。由於本地市集的巷弄窄小,車輛很難進入,因此所有市民討生活的交通工具都上了街頭,和大小汽車擠在一起。

塞車時,賣花的年輕小伙子、擦擋風玻璃賺小費的孩子、兜售氣球玩偶的中年人都會圍上來。

西區離機場不遠處聳立著象徵德黑蘭的地標─自由紀念碑(Azadi Tower),這座45公尺高的塔樓圍著薩珊王朝風格的拱廊通道,以及兼具塞爾柱與薩非王朝建築特色的角樓,是1971年為了紀念波斯帝國誕生2500週年而建,也稱為2500年紀念碑。

廣告

圖/天下雜誌出版。


塔底是個小型的考古博物館,塔頂則是觀賞德黑蘭全景的好地方。自由紀念碑的四周是廣達五公頃、橢圓形的自由廣場(Azadi),如茵的綠草坪上有蜘蛛網狀的道路。這個伊朗第二大廣場既是一個公園,也是一個巨大的圓環,圓環外又包著一個更大的圓環,邊緣隆起種滿了樹木,外圍道路長達1.7 公里。

德黑蘭舊市區的建築普遍低矮,使50公尺高的紀念碑更形突出,建碑的巴勒維國王原來希望它能享有一如法國拿破崙所建凱旋門一樣的地位,不料紀念碑落成不到八年巴勒維王朝就被推翻。德黑蘭另一個著名的地標是2007 年建成的米拉德塔(Milad Tower),又稱德黑蘭塔,總高435公尺,是世界第六高塔。這座塔是伊朗世界貿易會議中心的一部分,費時七年才建成,從塔頂餐廳能夠把整個都會區盡收眼底。

德黑蘭是伊朗首都與德黑蘭省省會,都會人口高達1400 萬人,是伊朗也是西亞最大的城市,都會規模在全世界排名第五。

德黑蘭西北方接鄰的卡拉吉(Karaj) 是伊朗第五大城,人口約150萬人,距離德黑蘭市中心只有40公里,且有地鐵相連,實際上已成為德黑蘭都會區的一部分。

德黑蘭在歷史上曾以拉伊(Ray) 或剌伽(Ragha) 等名稱出現,在西元前六千年即有人居。拉伊目前已併入德黑蘭都會,這裡是許多伊朗神話故事的發生地,也是瑣羅亞斯德教的聖地之一。

富庶的拉伊在13世紀蒙古入侵時受到嚴重破壞,地位逐漸被附近的德黑蘭所取代,1795年凱加王朝(Qajar Dynasty; 1794–1925) 首任國君阿迦穆罕默德(Agha Mohammad Khan) 在德黑蘭加冕,同時決定在此建都,德黑蘭就此穩坐首府的地位直到今天,而這裡的歷史性建築也多半始於凱加王朝時期。

1920年代巴勒維王朝的創建者禮薩沙王(Reza Shah) 認為,厚重的碉堡式建築已經不合時宜,他要把德黑蘭建設成一個現代都市,於是開始全面拆除傳統建築,此後20年間德黑蘭被整個徹底重建,如禮薩之願成了一個面目一新的現代化都會。

伊朗是全世界大地震發生頻率最高的國家,幾乎每天都有地震,而德黑蘭地處百餘條地層斷裂帶的上方,專家預測未來很可能發生芮氏規模八的強烈地震,因此伊朗政府已於2010 年決定遷都,但因茲事體大、牽涉複雜,新的首都地點迄今仍未定案。

圖/天下雜誌出版。

3座皇宮  讓你愛上伊朗

薩德阿巴德宮 Saadabad Palace

薩德阿巴德宮位於德黑蘭最北端,一路上見識了德黑蘭驚人的車潮。車向北行,林蔭大道兩旁的高大樹木已無綠意,在夏日則是一條枝繁葉茂的綠色隧道,前方是雪白壯觀的厄爾布爾士山脈。薩德阿巴德宮殿群位於德黑蘭北部滑雪勝地托克(Tochal) 山的山腳,由凱加王朝皇族始建於19世紀,禮薩在1920年代擴建後遷入,佔地400公頃,其中包括廣達180公頃的森林、花園與草坪。

圖/天下雜誌出版。


巴勒維皇宮是建築群中的一棟,穆罕默德禮薩是皇宮最後的主人,伊斯蘭革命後宮殿建築群被改為薩德阿巴德博物館。

進入巴勒維皇宮的後花園,眼前是一片令人迷惘的銀色世界,皇宮前林地上尚有積雪未退,林道是一片北國之冬的清幽景觀。這裡總共有14座宮殿,有些在1979年巴勒維國王倉皇去國時尚未完工。

園林中展示著昔日巴勒維國王乘坐的馬車以及勞斯萊斯座車,另一邊則立著一雙巨大的長統靴銅雕,這原是巴勒維的全身立像,他逃到國外後銅像被民眾破壞殆盡,現在看到的就是殘留下來的部分。

圖/天下雜誌出版。


皇宮內部雕樑畫棟裝飾奢華,我們參觀了書房、餐廳、寢室、禮賓廳等,地面鋪著名貴的波斯地毯,家具大都屬法式風格,也有不少精緻的擺飾,包括法國瓷器、義大利銅雕、中國湘繡等等,甚至還看到了來自台灣的珊瑚藝品。

圖/天下雜誌出版。


尼亞瓦蘭宮 Niavaran Palace


尼亞瓦蘭宮位於薩德阿巴德宮東面不遠處的尼亞瓦蘭花園之中,是1968年建成的巴勒維皇宮,現已改作博物館。

19世紀晚期凱加王朝第五代沙王納瑟(Naser; 1848–1896在位) 原在此建了一座夏宮,稱為沙赫坎尼葉宮(Sahebqraniyeh Palace),1958年巴勒維王朝末代沙王穆罕默德禮薩也看中了這裡的清幽環境,把沙赫坎尼葉宮整個拆除,在北面重新建了一座供自己和家人居住的新皇宮,只有樹林裡的阿哈馬德庭閣(Ahmad Pavilion; 以凱加王朝末任沙王命名) 逃過一劫,目前用來展示歷年各國領袖送給伊朗的禮物,以及隕石、化石等珍奇收藏。

現代化的尼亞瓦蘭宮樓地板面積( 二層樓含夾層) 約三千坪,除了巴勒維和家人的房間、辦公室以外,還有一個電影院以及豪華的會議室、餐廳,並收藏三百多件價值連城的藝術品,現在都成了伊朗王室最後一段歲月的標本。

古列斯坦宮 Golestan Palace


古列斯坦宮是凱加王朝(1794–1925)的首都皇宮,Golestan 是「玫瑰花園」的意思。

16世紀中期薩非王朝在德黑蘭建立皇宮,並在四周築起防禦城牆,圍起一個約500x800公尺的皇家城堡(Arg-e Tehran),連接著德黑蘭舊城北面的城牆,有點像中國北京的紫禁城,不過沙王並不常在此停留聽政。

薩非王朝末年阿富汗部族入侵,德黑蘭陷落之後受到嚴重破壞,開創桑德王朝的卡林(Karim Khan; 1750–1779 在位)完成了皇城的重建;凱加王朝定都德黑蘭後大力建設都城,前朝重建的古列斯坦宮又大半被拆除重建,最後在1865年由納瑟沙王完成主要的擴建。

納瑟曾三度訪問英國,還獲得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授與最高騎士勳章,他對英國的現代化科技大為驚艷,回國後就把受到的啟發反映在古列斯坦宮的設計與施工之上。

據說著名的鏡廳即受到英國皇家亞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 的影響,後來巴勒維王朝的兩代沙王均在鏡廳舉行加冕典禮。

古列斯坦宮是德黑蘭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蹟,巴勒維王朝仍在此接待外賓或舉行重要的慶典儀式,但是1925年起禮薩陸續下令拆除大部分的皇宮建築,蓋起現代化的政府辦公大樓和銀行,古列斯坦宮只有約三分之一保存下來,200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暫定名單,成為凱加王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跡。

古列斯坦宮中央是一大一小兩個互通的花園,皇宮建築圍繞著花園而建,彼此相連,總面積五公頃多。現存最早期的是西北角桑德王朝建的大理石王座廳,大理石王座則是凱加王朝第二任沙王法斯阿里所造,由65塊乳黃的大理石組成,是凱加王朝一流藝術大師的傑作。

圖/天下雜誌出版。


東側的卡林廳自有一個迷你前庭,這個半戶外的空間是君王吸水煙沉思之所,內側還放著納瑟沙王的大理石雕刻棺蓋。

卡林廳的拱頂與柱面都裝飾著由黃、藍綠、黑、白四色磁磚拼成的花紋,構成獨一無二的配色風格。卡林廳東面連著阿斯里宮,包含大廳與四個廳,分別為伊朗繪畫館、歐洲繪畫館、皇家博物館,以及裝飾極其華麗的鏡廳。

大花園東南角是太陽殿,上方豎起一對高塔,向南轉角處又有一對瘦長的風塔,這是伊朗的傳統空調構造( 詳見亞茲德篇),旁邊的建築就稱為風塔屋,內部展出歷史性的相片。

圖/天下雜誌出版。


風塔屋的西鄰是小巧的鑽石廳與當代藝術館,鑽石廳以閃亮如鑽石的壁龕頂裝飾而得名,壁面也鑲滿了金碧輝煌的框格,再加上繁複的彩色玻璃窗,營造出的華麗氣氛令人難以忘懷。阿卜亞茲宮獨立於南區,分隔出大、小花園,原是納瑟沙王用來存放土耳其所贈的地毯等大量禮物,據信建築設計是由納瑟親自出手,現為伊朗民俗博物館。

圖/天下雜誌出版。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走入大絲路波斯段 伊朗世界遺產紀行》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告
廣編企劃|新竹,向永續邁進!|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