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出入得體〞的道理

賞石〝出入得體〞的道理-黃忠勝-賞石家

    石頭,脫離大地母岩,受自然界外營作用於一方水土中,是自然界的一份子。石頭一旦具有使人精神上的美好感覺,為人們發現供奉,就成了所謂的觀賞石。

    要成為觀賞石,必須先立下天地位焉,卓然有神有韻!一顆觀賞石初入手來,首先端在眉目之上近觀之,或置於沙袋之上,退數步仔細仰觀品觀,石之形體豈止四面八方?全石360度每一著點,皆可為著陸點,也就是本文要說的石之「出點」「入點」。

    「出」與「入」的哲學,由古迄今用以行止、住空,盱情度勢。有出必有入,有入必有出,出入之間變換了時空氣息,氣數。從世局的演變到一國政治、經濟、軍事的局勢,從個人行動的出局、入局到奕棋、牌局、體育競賽的出局、入局,何嘗不在

一出一入的關鍵性中,套一句電視劇水滸傳唱詞『該出手時且出手』出入運籌一念間,風雲變化在其中。

    中國禪學有句名言:韓愈的學生李翱問樂山惟儼:「如何是道?」師答:「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是何等自性自適,本自清靜,本自具足,本無動搖。雲在青天雲起何處?出岫隨風,雲在青天就是「出」的境界,而水在瓶就是「入」的境界,水可凝聚靜如,也可化為雲煙,「出」與「入」也就是「道」。

清末至近代,出了中國第一部啟蒙性的美學著作《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植根中國古代傳統理論,又深受叔本華超功利主義美學觀的影響,闡述『境界』這個美學範疇,不僅把境界看作是創作原則,也把它看作是藝術批評標準。

    怎樣寫出「境界」王國維提出:「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固有高

致。」這段提到「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能寫能觀,有生氣有高致, 運用在觀賞石的學術上,不也是相通同理。

    觀賞石的「出」與「入」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入定」功夫也要看「出面」意象,「入定到家」自然神態自若,安然無傾。觀賞石之定位,全在該出多少?該入多少?一線之隔,出神入化,乾坤立現。當觀賞石作為景觀石,是把石置於木座或沙盤上,表現山丘、高台、島嶼、洲渚、深澳、突岬、斷崖等景緻,如何抓住地平線?該入木(沙)幾分?貼地線是其整體的天、相、根三段部的基線,從貼地線上露出之石型、石勢如有抱合性、穩定性,才有拔地衝天之勢、拱衛莊嚴之相、正斜互動之姿,這,在在都由基座平線起,稍一不察,即跼天蹐地伸展不出精神來,稍具用心,則瞻彼其澳,「曲折層深出化工,看來窟竇盡玲瓏」之境,昭然若揭。

    觀賞石的「出面」亮相,要展現很多要領,例如形象石要注意身態精神面,要不偏不倚表現昂然之軀。景觀石則要儘量顧及多方面與多層面,諸如前沿後衛,左翼右側,上端下部等等;何起何伏、何仰何偃、那曲那直、那皺那勻、有開有合、有陰有陽、有顯有隱;奇中求正或正中出奇、隱裡冒險而險內抓穩,若達到可居其境、可游其境,甚至於神馳其上的境界,諦視品觀這件觀賞石時,自然人石交融,出神又入神!

    王安石是宋代賞石家,有句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氏所言不是置石、立石境界,但移為此中,定位奧妙,也耐人尋味。」

20095月於花蓮壽豐心身活莊園

文章出處-洄瀾石韻專輯  如欲訂購,請洽0937-544141或點選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