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芳, 新北)猴硐礦工文史館 - 旅遊景點評論 - Tripadvisor
猴硐礦工文史館
猴硐礦工文史館
5
聽聽大家怎麼說
Enhenryjan
作者:Enhenryjan
歷史的記憶 榮光步履痕
5.0 分 (共 5 分)2021年1月
此行尋看猴硐壺穴,循著火車站前道路繼續向三貂嶺方向行進,才發現猴硐煤礦園區的範圍不只於火車站前的選煤廠、運煤拱橋、猴硐坑,還延續到復興橋後的柴油機車庫、瑞三本礦、變電室、礦工浴室及宿舍,原本以為瑞三本礦坑旁的「猴硐礦工文史館」也是公家規劃園區的一部分,後來才知文史館是礦工們以老人年金承租昔日瑞三事務所,經掃整修後,將各自保存的開礦工具、文史資料展出,以記錄台灣曾有的採煤黑金輝煌歷史,以及礦工的搏命辛酸歲月! 由於文史館的解說員都是當年曾經參與開礦光榮戰役的老兵,因此與平溪線上幾座從外在佈景看起來有幾分雷同的礦業文物館相比較,多了靈動的生命力,展示的工具宛如是當年參戰的盾牌與兵器,曠工承租的展示空間頗大,展示內容極為豐富,解說並不因參觀人數多寡而熱誠稍減,令人感佩! 此行因熱誠導覽被觸發了動機,因得知文史館是於2019年8月啟用,回家後藉由當時媒體報導的網路影片補足對台灣煤礦產業發展史的好奇,以往僅約略知道平溪線沿途是煤鄉的模糊印象,逐漸有了較為清晰的輪廓! 由導覽及網路資訊得知「瑞三本礦」向地下採煤挖掘最深達約500公尺,在山裡延伸距離可至五分山、十分寮,約八到十多公里,自1940~1990年開礦五十年期間,煤產量共計約674萬公噸,產量居全台之首,極盛時期的礦工人數約1500人,連同礦工家人形成了聚落、繁榮了鄉村,也成就了山城,在台灣由農業轉往工業發展的時期,貢獻了經濟,尤其曾經遭逢世界石油危機,台灣因煤產豐富、可自給自足,對經濟發展過渡貢獻厥著!可謂是~ 瑞三本礦坑 開礦五十年 形成了聚落 石油危機時 五百公尺深 六七四萬噸 繁榮了鄉村 煤產很豐盛 延伸十幾里 極盛礦工數 貢獻了經濟 可自給自足 連通到十分 一千五百人 成就了山城 功勞是一等 由於昔日居民生活貧困,多有夫妻一起作為礦工入坑,直到1964年,有鑑於若發生災變,將導致家中小孩無人照顧,法令始改為女性不允許入坑採礦! 每天礦工入坑之後,坑道為了避免無謂的電力容易產生爆炸,除了頭燈、一片黑暗,沒有其他光源,由地面往地底下探,正好和海拔越高氣溫越低相反,每下鑽100公尺,溫度升高3°C,礦工每天都要以塑膠桶裝 3公升的水入坑,以便在40°C高溫的環境工作! 而且由於煤層的厚度,多半只有30到60公分,常常無法直立而必須以橫躺的方式採礦。吃飯時,礦道煤灰不免灑落於飯菜之上,只能自嘲是芝麻粉加菜,對於一旁的蟑螂、老鼠,由於是坑道內的少數生物同伴,且若坑道有變,這些小生物常會先有徵兆提醒,因此也會將飯菜分給這些小生物共享!可謂是~ 昔日很貧困 坑中無天日 煤層的厚度 便當配煤灰 夫妻同入坑 光明靠頭燈 十至二十寸 當作芝麻粉 小孩需人顧 四十度高溫 無處可立足 蟑螂和老鼠 法令改不准 水帶三公升 挖礦需橫身 分享一杯羹 由於煤灰密度高時,容易發生塵爆,礦坑必須灑石粉以降低煤塵。一早礦工弟兄於坑口配電室以名牌交換頭燈後分組入坑,挖滿約定的礦車煤礦數量後,出坑秤重領取日薪, 收入同組成員均分,因每天入坑都不知是否還能活著出坑,弟兄同甘共苦,日久宛如家人! 統計台灣煤礦產業,1966年全台共計有394個煤礦礦坑,為礦坑數最多的時期,礦工總人數在最盛時期曾達到65,000人, 產業走過盛衰起落,最後決定漸次封坑,則是在1984年,土城海山煤礦、三峽海山一坑、瑞芳煤山煤礦接連發生災變,造成289人犧牲! 礦場逐漸封坑,所幸當時正逢經濟起飛、建築業蓬勃發展,礦工的耐超苦幹精神,在建築業被驚為天人,還有順利轉職的機會!如今礦工年屆古稀,曾經看過家鄉煤業如旭日東升般的輝煌,及今無人聞問的沒落,許多人自上一代就和煤礦產業興榮與共,心有所感,結合弟兄之力,共同以年金創立文史館,希望能讓年輕一代也能知道台灣產業發展曾經走過的來時路,鑑往知來,胸臆之間存有歷史記憶,腳下會有更為踏實的步履!可謂是~ 避免煤塵爆 幾人為一組 昔日產業盛 歷史的記憶 礦坑灑石粉 收入各均分 如旭日東昇 希望有傳承 弟兄共甘苦 同坑繫一命 時代有更移 礦工使命感 一早同入坑 日久如家人 輾轉無人問 文史館落成 一九六六年 一九八四年 三大災變後 創建文史館 三九四煤坑 三大災變生 政府漸封坑 望歷史傳承 礦工總人數 犧牲的人數 轉職建築業 榮光歲月跡 六萬五千人 二百八九人 老闆驚天人 踏實步履痕 文史館的礦工作業照片,來自於發起人當年以朋友所贈傻瓜相機拍攝,以讓弟兄家人可以了解丈夫或父親為了維持家計、身入礦坑的艱辛,不料現在成了獨一無二的珍貴歷史記憶史料,曾被日本博物館借展,並因此等向有日本博物館授權可供對比展示的手繪圖片,有心人志同道合,機緣難得! 有機會到猴硐,除了貓村,若到「猴硐礦工文史館」,則同時也能了解貓村前身!

建議編輯以改善我們顯示的內容。
改善此清單

體驗鄰近景點的人氣方式

當地地區
周圍地區: 瑞芳區
充滿懷舊歷史氣息的水湳洞、金瓜石、九份(簡稱:水金九),過去曾因礦業興盛而繁華一時,雖瑰麗外裳不再,仍保有幽靜美好氛圍。揮別淘金歲月,依然可自黃金瀑布中看見幾絲過去輝煌;遠望水湳洞十三層遺址,如同荒廢的美麗宮殿,有「礦山上的布達拉宮」之稱;往溪流出海口前探,是頗具特色的陰陽海,半金黃、半碧藍的奇景,激起多少浪漫想像。 走在九份老街的蜿蜒巷弄中,品嚐各式道地小吃美食,是旅人們的最愛。步入黃金博物館園區,則能窺見礦業文化的歷史軌跡,從博物館、宿舍、神社遺址等建築懷想過去榮美時光。 原是不起眼小山城的猴硐,曾是昔日的採礦小鎮,因著愛貓網友的號召,成立志工隊,為貓咪們打造友善生活空間,也讓猴硐成為愛貓人士趨之若鶩的貓村。
直接聯絡

5.0
5.0 分 (共 5 分)1 則評論
非常好
1
非常好
0
一般
0
0
糟透了
0

Enhenryjan
台灣台北9,280 則投稿
5.0 分 (共 5 分)
2021年1月
此行尋看猴硐壺穴,循著火車站前道路繼續向三貂嶺方向行進,才發現猴硐煤礦園區的範圍不只於火車站前的選煤廠、運煤拱橋、猴硐坑,還延續到復興橋後的柴油機車庫、瑞三本礦、變電室、礦工浴室及宿舍,原本以為瑞三本礦坑旁的「猴硐礦工文史館」也是公家規劃園區的一部分,後來才知文史館是礦工們以老人年金承租昔日瑞三事務所,經掃整修後,將各自保存的開礦工具、文史資料展出,以記錄台灣曾有的採煤黑金輝煌歷史,以及礦工的搏命辛酸歲月!

由於文史館的解說員都是當年曾經參與開礦光榮戰役的老兵,因此與平溪線上幾座從外在佈景看起來有幾分雷同的礦業文物館相比較,多了靈動的生命力,展示的工具宛如是當年參戰的盾牌與兵器,曠工承租的展示空間頗大,展示內容極為豐富,解說並不因參觀人數多寡而熱誠稍減,令人感佩!

此行因熱誠導覽被觸發了動機,因得知文史館是於2019年8月啟用,回家後藉由當時媒體報導的網路影片補足對台灣煤礦產業發展史的好奇,以往僅約略知道平溪線沿途是煤鄉的模糊印象,逐漸有了較為清晰的輪廓!

由導覽及網路資訊得知「瑞三本礦」向地下採煤挖掘最深達約500公尺,在山裡延伸距離可至五分山、十分寮,約八到十多公里,自1940~1990年開礦五十年期間,煤產量共計約674萬公噸,產量居全台之首,極盛時期的礦工人數約1500人,連同礦工家人形成了聚落、繁榮了鄉村,也成就了山城,在台灣由農業轉往工業發展的時期,貢獻了經濟,尤其曾經遭逢世界石油危機,台灣因煤產豐富、可自給自足,對經濟發展過渡貢獻厥著!可謂是~

瑞三本礦坑 開礦五十年 形成了聚落 石油危機時
五百公尺深 六七四萬噸 繁榮了鄉村 煤產很豐盛
延伸十幾里 極盛礦工數 貢獻了經濟 可自給自足
連通到十分 一千五百人 成就了山城 功勞是一等

由於昔日居民生活貧困,多有夫妻一起作為礦工入坑,直到1964年,有鑑於若發生災變,將導致家中小孩無人照顧,法令始改為女性不允許入坑採礦!

每天礦工入坑之後,坑道為了避免無謂的電力容易產生爆炸,除了頭燈、一片黑暗,沒有其他光源,由地面往地底下探,正好和海拔越高氣溫越低相反,每下鑽100公尺,溫度升高3°C,礦工每天都要以塑膠桶裝 3公升的水入坑,以便在40°C高溫的環境工作!

而且由於煤層的厚度,多半只有30到60公分,常常無法直立而必須以橫躺的方式採礦。吃飯時,礦道煤灰不免灑落於飯菜之上,只能自嘲是芝麻粉加菜,對於一旁的蟑螂、老鼠,由於是坑道內的少數生物同伴,且若坑道有變,這些小生物常會先有徵兆提醒,因此也會將飯菜分給這些小生物共享!可謂是~

昔日很貧困 坑中無天日 煤層的厚度 便當配煤灰
夫妻同入坑 光明靠頭燈 十至二十寸 當作芝麻粉
小孩需人顧 四十度高溫 無處可立足 蟑螂和老鼠
法令改不准 水帶三公升 挖礦需橫身 分享一杯羹

由於煤灰密度高時,容易發生塵爆,礦坑必須灑石粉以降低煤塵。一早礦工弟兄於坑口配電室以名牌交換頭燈後分組入坑,挖滿約定的礦車煤礦數量後,出坑秤重領取日薪, 收入同組成員均分,因每天入坑都不知是否還能活著出坑,弟兄同甘共苦,日久宛如家人!

統計台灣煤礦產業,1966年全台共計有394個煤礦礦坑,為礦坑數最多的時期,礦工總人數在最盛時期曾達到65,000人, 產業走過盛衰起落,最後決定漸次封坑,則是在1984年,土城海山煤礦、三峽海山一坑、瑞芳煤山煤礦接連發生災變,造成289人犧牲!

礦場逐漸封坑,所幸當時正逢經濟起飛、建築業蓬勃發展,礦工的耐超苦幹精神,在建築業被驚為天人,還有順利轉職的機會!如今礦工年屆古稀,曾經看過家鄉煤業如旭日東升般的輝煌,及今無人聞問的沒落,許多人自上一代就和煤礦產業興榮與共,心有所感,結合弟兄之力,共同以年金創立文史館,希望能讓年輕一代也能知道台灣產業發展曾經走過的來時路,鑑往知來,胸臆之間存有歷史記憶,腳下會有更為踏實的步履!可謂是~

避免煤塵爆 幾人為一組 昔日產業盛 歷史的記憶
礦坑灑石粉 收入各均分 如旭日東昇 希望有傳承
弟兄共甘苦 同坑繫一命 時代有更移 礦工使命感
一早同入坑 日久如家人 輾轉無人問 文史館落成

一九六六年 一九八四年 三大災變後 創建文史館
三九四煤坑 三大災變生 政府漸封坑 望歷史傳承
礦工總人數 犧牲的人數 轉職建築業 榮光歲月跡
六萬五千人 二百八九人 老闆驚天人 踏實步履痕

文史館的礦工作業照片,來自於發起人當年以朋友所贈傻瓜相機拍攝,以讓弟兄家人可以了解丈夫或父親為了維持家計、身入礦坑的艱辛,不料現在成了獨一無二的珍貴歷史記憶史料,曾被日本博物館借展,並因此等向有日本博物館授權可供對比展示的手繪圖片,有心人志同道合,機緣難得!

有機會到猴硐,除了貓村,若到「猴硐礦工文史館」,則同時也能了解貓村前身!
發表日期:2021年2月13日
這則評論是 Tripadvisor 會員的主觀意見,而非 Tripadvisor LLC。 Tripadvisor 會檢查評論。
這是您的 Tripadvisor 清單嗎?
是否擁有或管理此物業? 免費領取您的清單,即可回應評論、更新個人檔案和更多。
領取您的清單

(瑞芳, 新北)猴硐礦工文史館 - 旅遊景點評論 - Tripadvisor

所有的瑞芳住宿飯店瑞芳飯店優惠瑞芳限時優惠飯店
瑞芳所有觀光景點
餐廳機票旅遊故事郵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