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子彈》的推理風

 羅志良的《消失的子彈》當然差強人意,但我對他嘗試把推理風格元素置於作品內,還是認為有值得鼓勵的作用,至少在芸芸民國槍林彈雨的電影中,希望可以殺出一條新血路——此路雖然未通,卻總算不枉此行。

 導演對推理世界中的慣常元素,明顯有刻意安排套入融合。從處境上來說,電影設定的是「連續殺人事件」(Serial Murder)——把兵工廠內的幽靈子彈詛咒化為連續殺人脈絡的主軸;同時又吸納「尋找凶器」(Howdunnit)的誘點,將幽靈子彈化為懸念所在,結果經由冰彈再推至骨彈才作水落石出的解答。而在推理詭計的佈局上,最重心的當然在「密室殺人」(Locked Room Murder),不過這一點容後再論;而「足跡詭計」(Trick of Footprints)都有嘗試融入,見於開場時郭追(謝霆鋒飾)追捕妓女殺人犯的部分,以足跡的深淺來判斷犯人的身高體重年齡。若從工具袋(Gadget)的構成來看,筆記或備忘錄(Memorandum)當然是關鍵的道具之一,松東路(劉青雲飾)的筆記簿從不離身已可知其重要性。最後從理論角度入手,導演也不忘借女囚傅源(江一燕飾)之口,突出松東路執信的其中一條著名的推理教條:發現屍體的第一人往往正是最大嫌疑的殺人犯。當然,松東路以身犯險,透過嘗試上吊作體驗式的查案,也可看成從演員劉青雲自身的經歷出發,來一次杜琪峯《神探》中的重構嘗試。

 我指出導演對上述推理元素的應用,並非在於肯定電影的成就水平。事實上,電影的粗枝大葉,脫序的線索近乎俯拾皆是,任何人也難以為它掩飾作辯。諸如丁老板(廖啟智飾)與松東路的「天意裁決」沒有了下文(後來郭追與松東路的俄羅斯輪盤重構已失卻了推理本色,淪為功能上的說明交代表明),又或是王海(王子義飾)竟然願意收郭追的丁點賄款而冒生命危險(還是老套至人死後還是留下紅包給供松東路辨悉)等等,要舉例子下去大抵由衷可謂罄竹難書。

作者: 
刊物: 
Year: 
Month: 
Day: 
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