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规划有哪些败笔?

关注者
18
被浏览
21,475

12 个回答

说到这个我可就不困了,香港规划的败笔有不少,但其中最有名的就肯定有数码港- Cyber Port。

当年规划的时候就想着打造亚洲的硅谷,还特别选择了这样一个闹中取静的地儿,当时李家二公子也算是从事数码产业,又有祖上的庇荫,那交给他,应该,没问题吧?

没问题的时候就该出问题了,当时是怎么一个情况呢?四大家族已经把持命脉,如果放任新兴科技产业崛起,那就是来自己盘子里抢饭吃。不是不能发展,只是必须是自己的产业。问题是,哪有那么多正好的事?初创企业,需要的是政府的资助,低廉的租金,和宽松的营商环境,我们的二公子咋弄的?不断要求追加投资,建立起来堪称甲级写字楼的商业大厦,再围着商业大厦造了一圈房子。政府不是要补贴初创企业吗?你们来,办公室超低价租给你,但合同期限不能太长。续约的时候就我说了算了。你们小公司窝在这么个高档的地方,周边吃饭你们都吃不起!再隔三差五看看哪个搞得还不错的谈个收购,齐活啦!

几年之后,数码港就被二公子玩成了一个高档住宅区,政府的投资变成了对二公子发展物业的资助,只好在大埔再弄个科学园。

这不能不说是规划的失败了。

孤寂的邊陲 談天水圍新市鎮的建設

黃秀蘭

說天水圍位在邊陲一點也不假,它位在元朗平原上。元朗在新界西北,天水圍更在元朗新市鎮北面。它遠離九龍市中心,以及中環、銅鑼灣等繁華政經之地,除了家庭悲劇和濕地公園之外,這片邊陲之地引不起人們的注意。它四面給鄉村包圍 [1],鄉村以外便是元朗和屯門新市鎮,天水圍是名副其實地自成一國,只是此國並非大國,而是孤寂小國。

天水圍本是大片魚塘 [2],自1987年由政府着手規劃 [3],今天它已成為新界西北另一個新市鎮,漁村舊貌無從得見。

為官者,對城市建設往往有一番偉略、一套大計,從規劃署就天水圍發展的文件可見港府的美好願望──把天水圍發展為設計完善的新市鎮 [4]。1987年至今,天水圍新市鎮的興建幾近完成 [5],但港府當初的良好意願未有充份實踐,且帶來許多問題。本文旨在討論天水圍新市鎮規劃的不可取,共分三個部份:

一、言之堂皇,兌現不足:在這個部份,我會從天水圍的硬件設施看港府規劃的缺失。天水圍有部份建設優於其他新市鎮,但它仍不算理想居所。區內人口不斷 增加,可是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無法滿足居民的需要。此外,把區內實際情況跟規劃大綱對比,便見出港府明顯偏袒地產商,因為在地理位置的分佈上,私人樓宇比公共房屋佔更好的方位。

二、建住宅區,誠一敗筆:這裏,我從人的角度、從居民的角度來看港府規劃的錯失。港府把天水圍打造成住宅區,以致空間運用單一化。在住宅羣裏,公共屋邨又佔大多數[6],引入大量草根平民入住,埋下了貧窮的元素。住宅樓宇外型千篇一律,導致全區在外觀上毫不吸引。功能與外觀單一是天水圍的標記,純為住宅區無法創造就業機會,居民難以自力更生,同時也吸引不了外人踏足天水圍,對天水圍區內經濟發展無甚幫助。於是,貧窮、單調彷彿與天水圍共生共存。

三、孤寂在於,價值有限:在這個部份,我從香港城市整體發展來看,看出了一種割裂和不公平的情況。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啟德規劃、添馬艦政府總部等工程都十分矚目,引起社會各界熱烈討論,政府對這幾個計劃也十分重視。回望天水圍,它的建設可有引起廣泛討論和關注?它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港府高官稱它為悲情城市 [7]。天水圍孤寂、悲哀,因為它的價值不大,它遠在邊陲,不能做地標,只好用作安置居民,尤其是低下階層。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在在反映了資本社會那張勢利嘴臉,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香港競做國際大都會,匆匆忙忙打造城市品牌,提出多項建築計劃,結果只會進一步加深地區發展的不平衡。

一、言之堂皇,兌現不足:
法國思想家Henri Lefebvre 認為空間的產生在乎三種力量 [8],以天水圍為例,可說空間再現(Representations of space)的力量最強,從填平低窪濕地,到建成高樓林立的新市鎮,全出於港府官員的策劃,他們把構思的一套加諸這片濕地上,由所想指導所建,並以為所建等同所想,而所想又是一種理想 [9],可惜的是非市民所想。

以今日天水圍的實況來看,有幾方面的規劃做得不錯:

一是道路設計見心思:天水圍外緣有兩條公路,即天慈及天影路,天影路更在天水圍渠之外,兩條路專供高速車輛使用,這便減低汽車噪音對居民的滋擾,不像屯門公路貫穿屯門市中心,車聲嘈雜不斷 [10];而區內的道路迂迴曲折,在交界處設交通燈,防止車輛高速行駛[11],雖然官方沒有明言,但我相信多設燈位目的在於配合區內輕便鐵路系統的運作,這種設計畢竟有助減少噪音。此外,行人路寬廣,沒有市區人車相爭的險象,又廣設單車徑,方便居民騎自行車來往區內各屋邨。行人路與單車徑並行而建,有花槽或樹木分隔,走在路上也很舒服。屋邨之間有天橋連接,如天頌苑、天華邨及天恩邨被天華路和天瑞路隔開,卻有三道橋把它們連繫起來,居民穿梭三者非常便利。


單車徑與行人路並排,有天橋連接商場。

二是區內的交通工具主要為輕便鐵路,輕鐵通往區內屋邨和私人屋苑,大大減少了汽車流量以及廢氣排放。這裏我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不談輕鐵是否最有效率的交通工具。
三是學校數量充足,每個屋邨、私人屋苑也開設幼稚園、中小學,便利居民上學。
雖然如此,天水圍仍算不上是個規劃成功的新市鎮,現實所見跟規劃署的堂皇之說相距甚遠。官方的言說有的流於口號,類近四字詞,有的不切實際,有的未及落實,有的則有取巧之嫌,種種錯漏源於少了一份對居民的關懷:
一、把天水圍發展成一個自供自給[12]及設計完善的新市鎮[13],此區不但附屬設施齊備,還可兼顧鄰近地區的需要。隨着人口增加,更會適時提供設施,以配合每個時段的需要[14]。實際情況是,天水圍的基本設施嚴重不足,尤以北部最明顯,這跟天水圍北人口陸續上升有關。董建華提出「八萬五」房屋政策後,天水圍北不斷加建公共房屋,後來樓市大跌,部份居屋又改為公屋,以致住戶人數增加,天北(以下簡稱天水圍北部為天北)人口至今增至十萬[15]。可是因為港府財政不足,又欠缺承擔和關懷,以及部門互相推卸責任,結果,北部沒有警署、公園、診所[16]。據《香港規劃與準則》的指標,每十萬人口應設一所健康中心[17],但天北居民只能跟天水圍南的居民共用一間健康中心;幾經區議會的催促,政府才在天澤商場設立臨時圖書館,而對外交通也不比南部方便[18]。此外,社會服務也嚴重短缺,天北的居民以貧窮家庭、新移民居多[19],他們受經濟困難、家庭糾紛所苦,卻無足夠的社工以及向晴軒等家庭受害者的避難所。天水圍的設施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本區自身難保,何以算得上「自供自給」、「設計完善」?如何兼顧他區的需要?
二、規劃署相信,隨着運輸網的改善,天水圍會繼元朗後發展為新界西北另一個商業活動樞紐[20]。現在看天水圍,它純然是個住宅區,沒有成為商業活動樞紐的潛力。不管在南在北,大部份建築物都是住宅,商場專為居民而設,多賣日常生活所需的便宜貨色其餘便是學校、政府設施,有兩座私人發展商興建的酒店[21]。現在,北部103區正在興建公共屋邨,依照這樣的發展趨勢,天水圍沒空間發展為商業樞紐。
三、規劃署在發展南部時有這樣的美麗意願:為使居住環境寬敞,區內住宅發展皆圍繞天水圍市鎮公園外緣興建[22]。細看住宅的分佈,便發現事實是,最接近天水圍市鎮公園的是私人住宅──嘉湖山莊[23]及栢慧豪園,還有嘉湖銀座商場和海逸酒店,公共屋邨在它們以外。這就足見港府如何維護地產商的利益,越近公園的房子景觀越好,價錢越高,賣房子的收益便越豐厚。表面上,港府沒有把市民分類,但從私人和公共房屋的分佈位置上,不得不說富者窮人有別。嘉湖山莊的網頁把這個屋苑描述為一個完美的居所,有廣闊的休憩空間,環境清幽,有私人會所,讓居民活在世外桃源中,每日享受渡假式生活[24]。嘉湖山莊的綠化工程不同於區內的公共屋邨,屋苑內各處栽種植物,有親子園地讓父母子女同享耕種之樂,會所有專供住客用的餐飲服務和健身設施,生活配套遠比公共屋邨好。說嘉湖山莊是世外桃源的話,區內的公共屋邨算是什麼?李克勤〈天水 圍城〉一曲惹來天水圍居民不滿,認為他抹黑天水圍,令樓價大跌,要求禁播此歌[25]。在同一市鎮裏,天北居民生活困難,另一邊,卻有人活於優裕的環境裏,為樓價升跌而煩惱,是多麼強烈的對比。在香港,經濟能力越強,生活質素便越高,這是定律,哪會考慮人既有生存權,便應有合理、舒適的生活環境。港府對天北居民的需求遲遲不作回應,正體現了資本主義者如何不近人情。
二、建住宅區,誠一敗筆:
一個地方純為住宅區有何不可?香港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如港島半山、九龍塘、馬鞍山、秀茂坪等,我想,沒有人對這些住宅區有所質疑。然而天水圍發展為住宅區卻大有問題,因為它的處境跟它們大不同,在許多方面也有限制。
在地理上,天水圍位處新界西北的北端,遠離九龍及港島市區。即使有巴士、鐵路連接港九市中心,但是車程很遠,車費相對新界其他地區還要昂貴[26],從天水圍到市區實在不容易。
在經濟條件上,天水圍公屋家庭佔多數,居民家境並不富裕,未必負擔得起昂貴車費,那麼只好留在區內,或到附近的屯門、元朗走走。
基於上述兩點,天水圍的草根階層便不得不長時間留在本區,如此,區內的環境、氣氛對他們定會有很深的影響,可是為官的沒有考慮這一點。
我認為港府把天水圍發展成住宅區與香港經濟轉型有莫大關係。屯門和元朗新市鎮也有工業區,為區內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到了八十年代,內地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不少香港工廠搬到內地。我推想,政府有見及此,在發展天水圍時便不打算建立工業區,那麼應該用什麼建設來填補工業區?港府考慮發展商業區,但如上文分析,這個構想沒法落實。從天水圍的整體發展來看,港府一味興建大型公共屋邨,旨在安置居民,這個做法有沒問題?除了上述所說基本設施不足外,我認為把一個新市鎮打造成住宅區實在有許多缺失。
Iris Marion Young提出標準的理想城市生活(the normative ideal of city life)有四項準則。她說的城市生活意指一種社會關係──陌生人聚在一起[27],這跟天水圍不合,因為它不過是香港這個城市裏的一個新市鎮,我只想借用其中兩項準則(Variety, Eroticism)來說明天水圍發展為住宅區帶來的問題。
在多樣性(Variety)方面,Iris認為城市所以有趣在於它有多種活動,有多功能的街道,使人對城市有一種托付。[28]
天水圍純然為住宅區,欠缺了多樣性,區內的活動不外乎:平日清早,居民上學、上班;下午或傍晚時份,他們匆匆回家。主婦到街市、超級市場購物,帶孩子上學;閒人到公園、商場走走,在屋邨空地聊天下棋。假日,一家人逛公園和商場,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寫照,是區內常見景象。商住區如旺角則多姿多采,住宅、指壓中心、書店、卡拉OK店、酒樓餐廳同處一幢大廈,有人到那兒尋歡作樂,有人在那裏販賣盜版光碟,有人在書店打書釘,有人專程前來買衣服精品,或見識各種新事物。
天水圍沒有多功能的街道,這裏沒有「逛街」這回事。單車徑、行人路、馬路整齊並列,沒有橫街窄巷讓人去鑽、去冒險、去尋幽訪勝。天水圍的行人路旁鮮有商店,因為市鎮由政府一手建設,幾乎所有商店也收藏在商場裏,井然排列。不似彌敦道、軒尼詩道兩旁有繁多街景,有各式商店令人目不暇給;也不像旺角的行人專用區,平日車輛往來頻繁,到了假日,便是人頭湧湧之地,行人在馬路上慢條斯理大踏步而行,有政黨和團體在街頭演說、演話劇,招來圍觀者。天水圍的街道整齊、乾淨,如有上述情況,不免要打破整齊劃一的格局,且顯得非常突兀礙眼。唯一敢打破常規,賦與街道一點色彩的,就是小販。他們有的站着賣壽司涼茶,有的在地上鋪一塊布,放上蔬菜,有人推木頭車賣水果。可是他們零星地分佈在不同屋邨裏,食環署職員一到,便作鳥獸散。


天水圍純然為住宅區也造成工種有限,工作類別狹隘,區內適合基層市民的職位不外乎清潔、保安、侍應、校工,這又說明了此區的活動是如何單調。工種和職位有限,既無法滿足區內居民的求職需要,更無從讓別區市民前來工作。如此,他區市民與天水圍市民的交流碰撞也相對地少了。不像中環,金融界從業員、辦公室文員、立法會議員、普通市民、送貨工人、清潔女工、速遞員在路上、橋上擦身而過,雖然是擦身而過,畢竟有許許多多不同行業的人共融在一個地區裏,單看服飾、神色和容貌,也算是一幅奇妙的鬧市人物速寫。
沒有多樣活動、沒有各式各樣的人,天水圍便顯得單調、沉悶、乏味。在Eroticism方面,城市所以吸引人,在於它給人新穎、奇異、驚喜的感覺[29],在於它有一種感覺。加上房屋和學校的外形千篇一律,私人屋苑如嘉湖山莊,58座也同一模式,同是白色,難以令人有新穎、奇異之感。我曾經站在濕地公園側的橋上拍攝公共房屋俊宏軒,路人經過不假思索地說了一句:「這些房子多美啊!」 我無言,美在什麼地方呢?


在天水圍較有風格的建築物要算兩座教堂,一是天主教堂,啡色外牆,整座建築物呈橢圓形;一是基督教堂,粉紅色,分教堂和辦公室兩座,為天水圍平淡無奇的建築群添了一點異彩。



天主教聖葉理諾堂 聖公會聖腓力堂
濕地公園算是天水圍一個有吸引力的地方。不過濕地公園之建不是為了天水圍居民,因為在天水圍發展的大綱裡,沒有提及這項建設。公園原為人工濕地,是天北和米埔自然保護區的緩衝地帶[30],直至2000年,港府才決定興建濕地公園作為生態旅遊的重要項目,以拓展本港的旅遊業,吸引更多旅客[31]。在其後幾年的年報裏,港府對濕地公園的工程進度也有交代,且對入場人數很有信心[32]。由此可見,港府為了發展本地旅遊業才建造濕地公園,並非為了天水圍居民的福祉。有多少人在遊覽濕地公園後,會走進天水圍,看看這個市鎮,順道在那裏消費,促進該區的零售業?對此,我很懷疑。港府無意改善公園週邊的環境,一幢幢同一式樣的高樓圍繞公園,吸引不了多少遊人的注意。


從濕地公園裏往外望,滿眼都是多層住宅大廈。
Iris Marion Young對城市空間按功能來區分大表不滿,認為這樣會令城市生活沉悶、無意義和危險[33]。她尤其關注婦女的處境,當居所與購物中心、工業區、公眾廣場區隔開來,便會令家庭主婦感到孤立和沉悶,日復日重複做家務[34];對在職女人也無好處,要麼在區內從事低收入職業,要麼跨區工作[35]。老弱、貧窮者更進一步被邊緣化,因為他們無力到別區[36]。這種種正對應天水圍的情況。
如上所述,天水圍是住宅區,工種有限,數量不多,不足應付27萬人口的就業需求。居民只好跨區工作,沒法支付車資者,只好不工作,申領綜緩 [37]。外界說天水圍居民「靠綜緩過活」[38],除了與居民學歷低、沒有技能有關外,天水圍位置偏遠,他們難以出外謀生,以及政府把天水圍建成住宅區,功能單一,工種單一,也令居民無法自力更生。貧困者無力跨區工作或參與活動,那便坐困愁城,與外界斷絕,陷於孤立。不但對婦女,對天水圍居民而言,這個地方也是沉悶和無意義的。每天所見是同一模式的高樓大廈,沒有豐富多采的街景,生活的色調很單一。


嘉湖銀座 ─有樂町 嘉湖銀座 ─ 日比谷
天水圍公屋數量太多也是問題。[39]大量低下階層以及新移民遷居天水圍是自然的事,他們既無法負擔市區租金,又急於入住公共房屋,那麼只好選擇偏遠地區。而申請入住偏遠屋邨的輪候時間較快,正好切合他們的需要。可是天水圍沒法提供足夠職位,又令居民的貧困處境更形惡化。當居民的購買力太低時,高檔次的商店便不會在天水圍經營,以免虧本。有些人對天水圍有埋怨,「只有清一色的住宅區,其餘什麼也沒有…」[40]、「極之沉悶的地方…商場的選擇也很有限…」[41]。天水圍不乏基本物質的供應,但是在此以外的供應就少之又少,這又跟居民多屬低下階層,沒有購買力有關。嘉湖銀座由兩個有玻璃尖塔的商場組成, 一名日比谷,一名有樂町,取的是日本名字,這不過是地產商的策略,好提升商場的形象罷了。天水圍銀座跟日本的是兩碼子事,日本銀座是東京主要商業區,以高級購物商店聞名。[42]天水圍銀座沒有一間名店,全是尋常店鋪(見表一),公共屋邨商場店鋪的檔次和類別更不用說,以連鎖店居多,如大家樂、美心快餐、美心西餅、萬寜藥房、百佳、惠康超級市場、Blue Star等。過份沉迷於消費文化固然不好,不過偶然逛商場,看流行貨色也是樂事。天水圍商場無法滿足人這個慾望,要買、要看新奇貨品的人只好向外求,對於那些沒有能力出外的人,連看新事物的權利和樂趣也沒有了。一個住宅區倘若混雜了高收入人士、中產階層、草根市民的話,相信整個地區的面貌會大不同,至少有不同檔次的商店以滿足各階層居民的需要,零售業便顯得多元化,不同消費力的人隨意看各類商店,買與不買悉隨尊便,不似天水圍,停滯在一個層面,沒有驚喜、沒有新穎和奇異的感覺。為官者大概不會想到這一點,以為提供居所、基本生活設施便足夠,他們跟普羅市民的距離很遠,對市民的需要了解不深,卻策劃市民居所,結果只有誤民。
三、孤寂在於,價值有限:
這幾年,港府着力籌劃連串龐大的城市建設工程,舉以下幾個例子:
2004年12月,港府推出興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方案。
2006年5月,興建添馬艦政府總部撥款申請獲立法會通過。
2006年6月,港府推出啟德規劃藍圖。
2007年3月,添馬艦政府總部設計方案曝光。
這些工程引來熱烈討論,有人抨擊政府沒有廣泛諮詢民意[43],有人認為發展成本太重[44],有人質疑日後要營運建築物並不容易[45]
目前,除了西九計劃給擱置外,我相信其餘兩項會繼續進行。
港府着力發展這些項目與世界大氣候有關──全球城市紛紛建立品牌、自我推銷、以提高競爭力,好吸引外資和旅客[46]。英國伯明翰市委員會的報告一針見血點出了一個事實:沒有一個城市可以原地踏步,在全球經濟體系不斷變化下,城市要不斷適應,不斷進步。[47]
港府意識到城市求變、求進步的逼切。曾蔭權在親撰的文章裏提到,西九工程是一個大膽且具前瞻的計劃,「如果不改變一下自己的思維,難免會摸不準、看不透。」[48]摸準什麼?看透什麼?那自然是全球城市紛紛自我推銷、標榜品牌之勢,這話也提示和警惕反對者要認真考慮香港的處境,不要盲目反對港府政策。他又提出口號:「創地標、顯文化、添悠閒。」並說西九工程可讓香港擁有一個世界級的文娛藝術區,讓港人引以自豪,樂而忘返[49]。我認為「創地標」最要緊,香港已有不少文娛藝術場地,好像藝術中心、文化博物館,其實,香港急需的是外形獨特的建築羣,好作為城市的亮點。有人不明白為何政府堅持建天篷[50],這個天篷比兩個會展新翼還高,覆蓋西九文娛藝術區總面積(40公頃)約一半[51],是整個建築羣最顯眼的地方,有地標之效,我想,港府要建天篷意即在此。
當我放眼香港整個城市規劃,把堂皇的言說跟香港實況對比時,我不禁要說,這個城市的規劃和發展出現割裂和不公平的現象,正如Iris Marion Young所說,投資者和政府官員規劃土地發展時,只是從他們的視點出發,而非從當地人的立場切入[52],這就難免出現失衡的地方:
西九文娛藝術區、啟德規劃、添馬艦政府總部三個建築羣座落維港兩岸,它們各有獨特處,西九有宏偉天篷、啟德有圓形體育館和雙泊位的郵輪碼頭,添馬艦政府總部除了有新穎的建築物,還有大量綠化面積,與海濱相連。假如三個工程也成行,完工後,維港兩旁,會是個多麼吸引的地方。
反觀天水圍,幾乎同一模樣的大廈到處林立,毫無吸引力。從建築物的外形便體現了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平[53]。天水圍位在邊陲,不比西九、啟德、添馬艦等位處維港兩岸的金融商業中心地帶,具發展潛質。此外,天水圍的地價遠比市中心的便宜,興建公共房屋最化算,政府把它發展為住宅區,安置平民,不用為它的形象花心思,如此做法在香港這個求名逐利的地方,是理所當然的事。
此外,我把英國伯明翰的城市改造計劃與西九及啟德工程比較(見表二),便發現它們有以下共通點:
‧ 有主題:如伯明翰西部標榜國際會議中心(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東部標榜千禧角(Millennium Point),西九以文娛藝術為題,啟德以體育館和郵輪碼頭為重點。
‧ 有商業、零售、住宅元素(Eastside Project沒有住宅項目)。
‧ 提倡悠閒文化。

由此,我有這樣的看法:

一是香港的城市建設工程緊隨世界大城市的做法。

二是這些地標一方面以華麗、顯赫、雄偉的建築物為賣點,一方面又包含商業住宅項目,可以說是一個集多元功能的小社區。以西九文娛藝術區為例,它是個帶有文化藝術氣息,兼有商業住宅大廈的地方。發展商「香港薈萃」在小冊子內更明言區內有名店、時裝品牌專門店、各類食店[54]。說得不客氣,所謂文娛藝術區不外乎是一個更具規模的大型購物商場,只是塗上一點藝術色彩而已。促成這個現象有兩個原因,一者是政府把西九交由商界和文化界共同發展,並由發展商承擔三十年的營運費,以減低政府的負擔[55],此為「聯合經營效應」[56],這種做法在全球多個藝術機構早已採用[57],再次引證香港時刻緊跟其他大城市的腳步走。地產商以利潤為要,必然積極發展地產項目如住宅、商場等,以確保利益不會受損。二者是政府採用「融合效應」的經營手法,即把文化藝術、潮流消費和大眾娛樂結合起來[58],西九豈能不會化作一個購物商場?我想起老師在課上提到Museum Plus的概念,西九文娛藝術區也帶有娛樂功能,這又在在說明港府在建立地標時亦步亦趨跟隨世界潮流的做法。

我且不論港府應否興建地標,把西九和啟德規劃內容跟天水圍的實況對比,便進一步看出城市各區的發展是如何不平衡、不公允。西九有多樣建設,有多元功能,也有美麗的建築物。博物館展出藝術品,劇場上演各類節目,有海濱長廊供人欣賞維港景色,吹吹海風,有行人天橋通往尖沙嘴,穿梭列車行走區內,並接駁地下鐵路。至於啟德規劃,佔地328公頃,目標人口僅訂為8萬6千人,且擬設一所醫院[59]。天水圍總面積為430公頃,人口已達27萬,還陸續上升。這裏純粹是住宅區,沒有美麗的建築物,沒有文化藝術氣息,活動場地、醫療設施和社會服務嚴重短缺,更遑論醫院,這裏交通不便,這裏簡直是另一個世界。

政府總是誇讚地標工程的好處,說市民會引以為榮。如伯明翰市委員會的報告說,市民以伯明翰的成就為傲[60]。曾蔭權說西九是「一個足以令香港人自豪,樂而忘返的場所。」[61]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稱西九可擴闊市民視野,體現平等和自由的公民精神[62]

其實,這些偉大工程的好處並非人人共享,說人民以地標自豪實在是虛言。

土地發展計劃在何處施行對居民有重大影響,勞苦大眾往往在計劃考慮之外。設施如公共服務、交通、房屋及購物點的分佈情況對不同居民有不同影響[63]。對居住在市中心的人來說,到西九、啟德、添馬艦何其方便,他們真的感受到文化氣息、享受悠閒生活。但對偏遠地區的居民來說,交通不便,加上有經濟困難,如何到西九擴闊視野?怎有能力付錢買票欣賞表演?西九、啟德、添馬艦何其遙遠!他們何以會因這些地標而自豪?社會如何體現平等和自由的公民精神?社會排拒明顯不過,弱勢社羣、偏遠地區更形孤寂。

今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出兩項建議,其一是在天北101區興建體育館和社區會堂[64],其二是在天水圍南興建帶有「四合院」風格的公共圖書館兼體育館,預計在2011年完成[65]。天北發展工程自1998年展開,署方在2007年才提出體育設施的建議;1992年已有居民入住天水圍南部,到2011年天南才有圖書館。再次見出,港府在天水圍的發展上一直集中興建公共房屋,這個地區似乎專責解決低下階層的住屋問題,可是政府不理配套設施是否追上居民需求,區內發展陷於失衡狀態,政府對居民實在太冷漠了,就像對一個飢餓的人,只提供白飯,餸菜欠奉,便算盡了最起碼的人道責任。在議員的催促下,政府才有這些回應,與西九及啟德的完美計劃相比,這種種只算是對蟻民的小恩小惠。

總結: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不斷想起李克勤唱的〈天水‧圍城〉[66]。這首歌未必專寫天水圍,但有些歌詞卻對應天水圍的實況:

「誰策劃這寸地尺土…」

「誰憑權力照料 這寸地尺土 難為他不管平日惡耗…」

當年港府規劃天水圍為住宅區時,可有預見日後會生發的問題?在解決住屋需求外,可有考慮到居民的就業情況、生活質素和心靈上的需要?

「赤地太濕 這地球沒芳草 文明繁盛有甚麼好…」

維港兩岸有聞名於世的建築物,行政總裁、金融界尖子過着奢華生活;天水圍有的是千篇一律、藉藉無名的高樓大廈,居民生活簡單,甚至有經濟困難,試問香港的繁華興旺與他們有何干?

Patick Loftman 和 Brendan Nevin 對伯明翰市的將來有這樣的慨嘆:它會是個在貧窮、充滿社會排拒的海洋中的繁華小島[67]。我會說天水圍是個在繁榮大都會中的一個孤島。

「他的一對父母來又往 跨鄉過岸才住 這麼一角…」

天水圍有不少新移民,港府可有設身處地想想他們的實際需要?滿以為提供居所給他們便算完成責任,不過是鴕鳥政策吧!一個角落積累了太多負面不安的情緒,始終對整個城市的安穩構成威脅。

「自成一國 但見他 找尋快樂 然後卻越來越渴 越來越覺 沒能力去闖出沙漠…」

「無車票又怎去覓去路…」

因為貧窮而遷入郊區,可是區內又沒有就業機會,居民無法脫貧,貧窮成了循環難解的問題。

我認為港府目前急需做的有兩項:一是興建康樂和醫療設施,讓年輕居民有更多活動空間,讓病者得到適切的醫療服務,以免屯門和元朗醫院的負擔過重,對兩區的居民也不公平。二是要設法創造區內的就業機會。天北不少屋邨有大量空置停車場,港府不妨善用這些空間作公共建設(如托兒所、老人中心、社會企業中心),並聘用區內居民參與興建和營運工作,讓居民發揮所長,貢獻社會,一方面他們藉此賺取薪金養活自己,一方面也對社區產生歸屬感。

其實,這個地區有不少人是挺勤奮刻苦的。我每天到天水圍上班,也會見到一些小販守在車站販賣各種貨品,不論是刮風或下雨的時候,他們也如常擺賣,足見他們願意靠勞力換取生活費,不願接受他人的支援,如果食環署予以包容,這些小販會是區內一股正面力量──自強不息、自供自給。再者,地攤和木頭車上,貨色林林總總,雖然雜亂,但也是一種本土特色,可是港府總以環境衞生為由,抹煞了這種道地色彩。如果當局在濕地公園門外設定範圍,讓小販售賣配合時令、或自製的物品,這個旅遊景點便有更大的經濟價值。

雖然港府對天水圍的居民如此冷漠,對居民的需要愛理不理,但這個社區暗存一道韌力、一股暖流、一種衝勁,令人覺着欣喜。一班義工,約十五人,當中大部份住在天水圍,他們為居民辦了一份《天水圍悅報》,它並非報導悲劇,而是報告地區資訊、有趣軼事和人物描寫等,旨在帶給居民喜悅,一反天水圍是悲情城市的說法[68]。報喜不報憂,當然不能反映事情的全像,但畢竟見出居民出於誠意去營造地區的美好形象,與此相比,港府高官會否因此而自愧不如?但願若干日子後,居民的良好意願能為天水圍注入生機。

表一

我把天水圍銀座的商鋪分類,就各類別挑選最為人熟悉、最具代表性的店鋪,通過表列,充份說明天水圍銀座絕不是高檔次的商場,相信這也跟居民購買力太低有關。

分類最有代表性的商戶
1.零售百貨/超級市場百佳、優之良品
2.銀行/
地產
匯豐銀行、中原地產
3.電腦駿業
4.教育公民式天朗教育中心、美樂音樂學校
5.時裝heiB, Bossini, U-Right,
佐丹奴
6.藥房/診所屈臣氏、位元堂、家庭醫務中心
7.鞋Dr.Kong
8.傢俬設計工房
9.美容髮型新偶像
10.家居日本城、豐澤電器
11.消閑天藍漫畫站
12.眼鏡/禮品高登眼鏡、遠東珠寶
13.童裝Popi , Beetle童裝店
14.體育動感、Step
s2
15.娛樂百老匯戲院、活力城遊戲機中心
16.飲食滿庭芳酒家、椰林閣、麥當奴、大快活、板橋壽司、珊瑚堡餐廳
17.其他7-11便利店、榮陞大押、賽馬會投注站

表二

UK
Birmingham


Westside---

The
Convention Centre Quarter
UK
Birmingham


Eastside---

Eastside
Regeneration Initiative
香港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香港


啟德規劃
1.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2.National
Indoor Arena

3.Hyatt
Hotel

4.Brindley
place scheme (squares,
offices, retail and restaurant space,
theatre, art gallery, national acquarium,
luxury residential
accommodation )
1.Millennium
Point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tor attraction
project)

2.Bull Ring/
Martineau Galleries redevelopment
(retail
space)

3.a new City
Park



4.offices,
retail,
leisure, hotel
space
政府規劃要求:
(1) 3個劇院
(2) 1個演藝場館
(3) 4個博物館
(4) 1個藝展中心
(5) 1個海天劇場.
(6) 4個廣場
(7)
天篷





見〈發展「西九」考量建築層次〉,香港:《星島日報》,2006.01.11。
規劃建議:
1.啟德城中心(車站廣場、住宅、步行街)
2.體育場館區(餐飲區、商店、茶座)
3.都會公園
4.跑道休閒區
(低密度住宅、購物街、海濱長廊)
5.旅遊及休閒中心
(雙泊位的郵輪碼頭、旅遊中心)
6.混合用途區
(不同的商貿和住宅用途、醫院、海濱市集)




























見〈啟德規劃優先建郵輪碼頭〉,香港:《星島日報》,2006.06.22。
發展商其他物業項目及設施:
(1)住宅
(2)商場/


文化娛樂零售
(3)商業樓宇
(4)酒店
(5)海濱長廊


見3間發展商小冊子:


《香港薈萃
文娛藝術區發展理念》,香港薈萃有限公司,2005。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香港的文化願景》,活力星國際有限公司,2005年。


《我們的藝林》,藝林國際有限公司,2005年。
Miles,
Malcom and Hall, Tim(2003) eds, ‘Prestige Projects,
City Centre Restructuring and Social Exclusion:
Taking the Long-Term View’ in Urban Futures:
Critical Commentaries on Shaping the City.
London, Routledge.
p.82p.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