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中是否存在人类学视角的缺失?

我国博物馆陈列现在主要是两种视角,一个是考古学,一个是艺术欣赏。对于历史文物和史前遗物的展览大多数来源于考古学的思维。 但由于我国考古学学科归属一直是…
关注者
51
被浏览
5,589

6 个回答

1.例子要翻文献了,厦门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都有人类学博物馆,但是人类学博物馆的形态演变要放到历史视角中去解读,推荐翻翻林惠祥《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陈列品说明书》(1958)和田吟的《人类博物馆主题结构的改变述议》。

2.从人类学角度角度解读博物馆藏品的前提是建立起博物馆民族志的方法,这个可能要参考《表述异文化:人类学博物馆的民族志类型研究》、彭兆荣《物的民族志评述》和一些人类学角度对物解读的方法论。

3.人类学视角的目的是通过“他者”的远望来准确定位“自我”,但是现在的博物馆恐怕尚未做这一领域的探索和实验。

4.以此为基础,可以把博物馆看做是一个人类学的田野,考察物与人类学知识的关系,注重总结博物馆如何建构藏品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流程。

以上几点基础工作做好了,才可能从人类学角度去解释博物馆。

按照潘守永老师的观点:人类学博物馆=民族志+考古学与艺术史。

人类学/民族志的博物馆本身存在一种伦理问题,同样是人,为什么这些人要被展览呢?在人类学试图不断讨论去殖民化的反思,以及本体论转向以来,伦理上如何避免体现如费边所说的“同在否定”仍然是很难的。

而考古人类学视角之下的人类学视角在博物馆中的体现是策展思路的问题,其他几位答主从这个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