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放弃使用1908年校训?

几天前,帝国理工官方宣布为了响应 “Black lives matter”将弃用自1908年来一直印在校徽上的拉丁语校训‘Scientia imper…
关注者
807
被浏览
940,526

184 个回答

光改校徽太没劲了

干脆名字一起改了多刺激[奸笑]

把Imperial College London改成 Internationale College London多刺激

既摒弃了Imperial这个词本身附带的剥削与反人权,突出了all lives matter的时代主题

又保留了ICL的缩写

还体现了校园国际生众多的diversity

最后,校歌都连着一起出来了

岂不美哉!!!

我就是觉得这件事情滑稽。因为帝国已经没了。

帝国理工成立于1908年爱德华七世的皇家特许令

帝国理工的校徽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王国(1922年爱尔兰才独立),底部加上打开的书籍与拉丁书写的科学。

最早自1915年起,下方也开始加上拉丁格言“科学是帝国荣耀与庇护”

在疫情开始之前,我从图书馆搬回来了两本书,一本是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相行为,另一本是帝国理工校史。

很惭愧,只拜读了建校到一战的部分

如果要理解帝国理工的校名,纹章,还有格言,就有必要快速回顾一下历史。基本上是摘自这本校史的建校部分。

英国的传统学术中心在牛津与剑桥,这种老式的精英文理学院是面向贵族和有钱人的象牙塔,(是的汉弗雷爵士),他们的目标是非功利性质的探求世界规律和哲理,可以说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古董。伦敦相对来说更是一个世俗的商业大城市,并没有深厚的学术积淀。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增长,这极大威胁到了英国作为第一列强的地位。英国的一些企业家和决策人开始意识到,对手的经济增长和其与时俱进的教育制度是不可分割的,传统的教育也许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并不利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竞争。与传统精英大学相对应的是独立建筑的高精尖理工学院,比如19世纪中期建立的MIT还有许多德国优秀的理工/工业大学/学院,这类学校相对来说不是那么重视出身还有全面教育,目的是培养工程技术领域内的顶尖人才,把科学更快的转换为工程技术,从而提升经济竞争力。

为此,一些英国的企业家和决策人决定在伦敦也要筹划一所类似的独立理工学院,来增强英国的技术竞争实力。(实际上还有许多类似背景而诞生的有很强理工背景的综合大学,比如伯明翰,很有意思的,新式大学的兴起和经济重心的转移是息息相关的,伯明翰,曼彻斯特这样后建立的工业城市,很快超越了传统的城市,比如约克)经过种种的考虑之后,三所专业技术学院将是新学院的基础,分别是,皇家化学学院,皇家矿学院(IC最具有古典风格主义的外墙就是原来的皇家矿学院)以及行会学院(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个展厅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行会纹章)。正好阿尔伯特亲王是个热衷于赞助艺术和科学的人(这也是为什么隔壁会有阿尔伯特音乐厅,V&A博物馆,以及音乐厅正对面的阿尔伯特 雕像,整个一条街全都是科教产业),许多人便一拍即合便决定创立一所这样的理工学院。要一直等到1907年,三所学院才兜兜转转迁到现址南肯并合并为帝国理工。正式由于皇家的背景,校徽中才会出现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的王室纹章。

值得一提的是,帝国理工的校徽中的还是老款的皇室纹章(即代表爱尔兰的竖琴有带翼女人)

现校徽
现王室徽章,1952起

处于维多利亚和爱德华多时代的英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真正的日不落帝国,堪比罗马的不列颠和平。从英国本土开始,整个爱尔兰,大半个非洲(包括了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以及南非这要的战略要地),若干的中东殖民地(皇家海军的重要补给点),英属印度(无穷无尽的人力),香港,马来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构成了庞大的帝国。伴随着军事征服和殖民拓张的是英国的威斯敏斯特体制,在这个体制中,母国和殖民地拥有无限的人才储备,牛津与剑桥的全能通才承担起管理帝国行政的要务,由高精尖理工学院培养的工程师和人才将会开发更优秀的民用技术和军事武器,铸就帝国工业脊梁,高度职业化的小规模陆军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讲确保帝国的最高利益。毫无疑问,帝国理工在这条帝国利益链上负责输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样是为什么科学(准确来说是应用科学为技术)才是帝国的最大 荣耀与庇护,没有工业的脊梁骨,海军打不动,根本没有人会接受英国人的统治。帝国理工的师生的不仅仅是英格兰的,威尔士的,苏格兰的,爱尔兰的,将会是帝国全疆域的子民,帝国理工的毕业生要被派去的地方不仅仅是曼彻斯特的工厂,威尔士的煤矿,还有澳大利亚的矿产,马来亚的海港,波斯的油田,南非的铁路,只要是帝国势力范围内的,为帝国所用的,都会出现帝国人的身影。

这一切在1914年看起来,不是中二病,这就是事实,这是帝国的情绪,帝国理工的服务的是庞大的帝国,其所应用的科学乃帝国击败竞争对数最强大的保障。但是,帝国的铸就不是白来的,人的无差别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没有哪个自由人心甘情愿的被异族人踩在头上。帝国的扩充就是殖民统治的历史,帝国不是建立在一个纯粹的理想上的,做三角贸易卖黑奴种蔗糖,压迫印度人榨取东方的财富,往中国卖鸦片扭转逆差,觊觎南非的矿物资源就抢过来,为了国家利益毫不留情牺牲“未开化”国家利益,这是帝国的现实,也是崩塌的种子。

1914年开始,先是失去了最好的一代人,再是一代人和平的破碎,随后在苏伊士运河危机颜面扫地,帝国在去殖民化浪潮种主动解体,有的人怀念帝国(某些英国老人),新一代的人只是觉得他是老黄历,但是帝国以影子的方式,通过文化纽带影响着所有人,人们知道,那里是旧世界的心脏。帝国理工并没有随着帝国的解体而消失,而实有机的融入了世界的一部分。老的民族主义殖民战争被冷战的意识形态对抗所替代。在贝弗里奇报告的指引下,人们憧憬着一种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更平等生活,50-60年代帝国理工也相应的迎来了扩招。60-70年代作为左翼思潮风起云涌的年代,距今也就是50年前。随后新自由主义崛起,英国去工业化,苏联解体,帝国理工的帝国血缘也越来越稀释,变成教育产业化恰中国人烂钱的一所英国学校。帝国理工很好,他在伦敦,一个高度发达的大都市,和许多企业有合作,有先进的技术,不过没有什么 帝国可以守卫了。

你要问我对这个事情有什么观点,我只是觉得滑稽,因为那个真正能够踩在各个国家头上,用恩菲尔德步枪威胁殖民地的帝国不存在了。连帝国都不存在了,这句话要撤更应该在60-70年代撤,在香港回归中国的时候撤。但是在2020年撤了,简单来说是很粗暴的白左做法,和涂黑丘吉尔雕像,拉倒奴隶贩子雕塑一样。

2020年是个很有趣的一年,我觉得这一年预示着当今的国际秩序会开始慢慢解体,新冠病毒带来对经济的恐惧,中国和美国的新冷战,都意味着时代变了。帝国早就解体了,但是以影子帝国通过文化和金融渗透进了这个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处于发达国家核心地带的英国通过占据金融和高端制造业的优势,把低端产业转移给第三世界的方式长期过着悠闲的生活,总是能占据着高收益。没有要守护的帝国,但是有良好的英联邦关系,还有数不尽的中国留学生来交钱,真的是美滋滋。以新自由主义崛起之后的“左翼”思维引导,认为自己的自由民主社会就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等级,只需要小修小补就能够解决问题,如果有BLM闹事,要做出一些不痛不痒的白左式补偿就可以了(比如删了一句不痛不痒的格言,发表一家亲式的演说)。这个世界早就不应该是现在的样子了,BLM只会让一部分人更早认清楚,尊重不是别人白给你的,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得到尊严,这个斗争不是去街上举个牌子这么简单,大英帝国是怎么来的,你就怎么样才能得到自己的尊严。还有,我觉得工人,女性,穷人,少数裔地位的变化是并行的,要么一起提高,要么一起降,否则就是扯淡。

还有,有本事别叫帝国理工,叫国立理工,平等理工,自由理工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