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通能助本地銀行股翻身嗎?

上半年大部分本地銀行股的股價表現「重傷」。7月1日慶回歸前夕,人民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及澳門金融管理局聯合宣布推出「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本地銀行可以透過這個業務試點向本地客戶銷售利息收益率較高的內地理財產品,估計本地銀行銷售機會增加,惟內地理財產品暗藏風險,難以帶動銀行股價翻身。

「跨境理財通」為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粵港澳大灣區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可以分為「南向通」及「北向通」,「南向通」是指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內地居民通過在港澳銀行開立投資戶口,購買在港澳地區銷售的合資格投資產品。「北向通」是指港澳地區居民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銀行,開立投資戶口,購買內地銀行銷售的合資格理財產品。

息率高成銷售機會

本地銀行的商機在於協助本地客戶,在本地銀行的大灣區分行開設投資戶口,務求肥水不流別人田。興證出版的「銀行理財產品周報」指出,今年6月第四周從1周至1年期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介乎3.27至3.93厘。

內地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較本地銀行的存款為高,內地理財產品有一定吸引力,相信部分本地投資者願意北上購買理財產品,無疑成為本地銀行的銷售機會。例如匯豐控股(SEHK:5)旗下的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恒生銀行(SEHK:11)、東亞銀行(SEHK:23)可以善用旗下珠三角有分行網絡,將本地客戶轉介至內地分行開設理財戶口。

問題是市傳「跨境理財通」開設初期,南向及北向的投資額度各1,500億元人民幣;北向額度相當於香港存款總額13.9萬億元的1%而已。其實,開通初期對刺激本地銀行的業績相當有限。即使內地進一步向香港開放理財產品市場,本地銀行要面對所銷售理財產品涉及違約風險的問題。

涉及銷售風險

銀行銷售這些理財產品,以及購買這些理財產品的客戶須承擔風險。然而,本地客戶經「跨境理財通」購入的理財產品一旦出現違約,本地銀行在內地分行能否置身事外,相信箇中風險不能不提防。

銀行股只是一門槓桿比率極高的生意;而槓桿比率是總資產對比股東權益的倍數。銀行投資者付出股東資金,然後接收存款再向外借出貸款。以恒生銀行為例,2007年槓桿比率為13倍。銀行增加槓桿比率為銀行利潤上升的動力。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各國開始降低銀行業槓桿比率,導致近年銀行業純利增長減慢的終極原因。

結語

本地銀行受制於槓桿比率下降這個緊箍咒,惟「跨境理財通」額度少,又涉及潛在風險,相信無助銀行股價收復今年上半年的失地。

表:上半年本地銀行股的股價表現
股份 跌幅(%)
渣打集團(SEHK:2888) 43.3
匯豐控股(SEHK:5) 40.5
大眾金融控股(SEHK:626) 33
大新銀行集團(SEHK:2356) 32.1
創興銀行(SEHK:1111) 28.5
恒生銀行(SEHK:11) 19.2
中銀香港(SEHK:2388) 8.9
東亞銀行(SEHK:23) 1.7

編輯:Yan

分享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