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有一种感情欲言又止、克制隐忍,却恰到好处_百科TA说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有一种感情欲言又止、克制隐忍,却恰到好处
原创
阅读 23025赞 86

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于1665年创作完成了一幅名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油画,这幅画以少女戴着的珍珠耳环为视觉焦点,全黑的背景衬托出少女侧身回眸的情貌,那份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荷兰艺术评论家认为,这是维米尔最出色的作品,堪称“北方的蒙娜丽莎”,她的回眸和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神秘奇幻,又美得那么震撼心灵。

名画之所以为名画,除了精湛的绘画技巧之外,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自带一种神秘的气息,给世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就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微笑背后隐藏的脸,蒙娜丽莎其人的神秘身份,都使得这幅画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也是如此,人们除了为色彩、光影的神奇运用所惊叹,也不禁猜测这少女到底是谁?她与画家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情愫?

美国作家崔西·雪佛兰在看到这幅画时为其深深倾倒,她创作了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为这不解之谜给出了自己的幻想与猜测。而之后这部小说又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由斯嘉丽·约翰逊和科林·费斯主演。与这幅名画本身所透出的那种欲言又止、含蓄惆怅以及一丝丝似有似无的伤感类似的,是电影中描绘的女仆葛丽叶与画家维米尔的那份情感,也是如此隐忍、点到即止。而这种平淡隐忍、点到即止,成了这段感情最迷人的地方,一如名画本身的那种欲说还休造就了其永恒的魅力。

为何说他们之间的感情适合点到即止?少一分则情未到,多一分则容易沦为狗血。

一、双方的情愫带有浓重的“滤镜”——移情

先简单说下故事情节,斯嘉丽饰演的女主葛丽叶是画家的女儿,由于父亲失明、家道中落,她不得不到科林·费斯饰演的画家维米尔家做帮佣。维米尔的家庭属于母系社会,威严的岳母掌管着家中事务,妻子则丝毫不理解丈夫的艺术,对于她们来说,维米尔的画作只是换取生活来源的商品而已。在这样的环境中,维米尔的内心是孤独的,而年轻美丽又颇具艺术天分的葛丽叶的到来,无疑在维米尔心灵的湖泊中投下一颗石子。两人渐生情愫。

为什么说双方的情感其实是带有浓重的滤镜的呢?因为在两人的感情中,其实都有明显的移情意味。移情是心理学中的术语,意思是个体把过去对重要人物的情感、冲动、态度、愿望、幻想等投射到当前某个人物身上。他们这时候看到的对方,其实并不是对方真正的样子,而是将自我加工过后的一些特征放到了对方身上。所以,这时候爱上的对方,很大一部分是自己所想象的对方。

先说葛丽叶,她的父亲是一名画家,从电影开头有限的镜头中我们看到,母亲叫葛丽叶去做帮佣,她去和父亲道别。父亲拿出自己以前画在瓷砖上的一幅画给葛丽叶,说这是你看着我画的。葛丽叶握着父亲伤痕累累的手,眼角似乎有泪,她把这幅画装进包裹中随身带走。之后因为得罪了画家的女儿,这幅画被摔成两半,葛丽叶流露出心痛的神态,努力想把它们拼回去。尽管电影描述不多,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葛丽叶对父亲是崇拜的,父女之间的感情是比较深厚的。

当她到了维米尔的画室,看到里面的一幅幅画作,被其深深吸引。这时候葛丽叶并未见到维米尔本人,但心已经被那些画打动了。之后,和维米尔的第一次见面,维米尔让她按照指令在窗边摆出姿势,那份对艺术的专注又一次加深了她对维米尔的好感。再之后,他给她看暗盒、教她磨颜料,一次次地相处让她沉沦其中。

荣格认为,两性关系的最初基本上都掺杂了移情的成分。葛丽叶对维米尔的感情也是如此,她在维米尔身上看到了自己生命早期的重要人物——父亲,维米尔与葛丽叶的父亲一样同是画家,都有着一份对艺术的追求,葛丽叶对父亲的感情、对艺术的好感都转移到维米尔身上来,让她不可抑制地对维米尔产生了情愫。

而对维米尔来说,一个内心孤独的画家,遇上天真美丽的少女,这个少女又恰巧具备极高的艺术天份。应该说,她的出现填补了他当下内心最空洞的那个地方。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最需要的是一个能理解他、与他产生共鸣的灵魂伴侣。葛丽叶恰巧符合了他对理想伴侣的想象与需求,于是尽管她是个女仆,尽管她不识字,维米尔依然对她产生了感情。

葛丽叶与维米尔两个人与对方的交流其实非常有限,所以两人的感情很大部分就像加了一层滤镜,就像隔着一个梦幻的泡泡,互相在对方眼里都是完美的。但是如果两人真的生活在一起,就无可避免地会戳破这个泡泡。所以,这段感情外面的梦幻泡泡无疑增加了其美感。

二、种种现实注定他们最好的结局是——发乎情、止乎礼

电影中葛丽叶与维米尔的感情,如果放在现实生活中,那么就会变成这样的问题。葛丽叶:“我爱上了一个已婚男人,我该怎么办?”维米尔:“我在婚后遇上了我的灵魂伴侣,我该怎么办?”所以,这个故事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狗血的第三者插足的伦理剧。如果葛丽叶和维米尔之间有任何越界的行为发生,那么这段感情恐怕要增加不少狗血的意味,也就失去了纯粹的美感。

无论是放在社会现实中,还是电影的现实中,葛丽叶与维米尔最好的结局都是“发乎情、止乎礼”。从社会现实来看,世俗的道德标准注定了人们对于第三者、婚外情这样的事物容忍度总是不太高的。从电影的现实来看,两人地位悬殊,社会风气也比较压抑,一个葛丽叶要成为画家模特的流言都能在小城里传得沸沸扬扬,如果两人真做出点什么,恐怕结局不会太乐观。这一点从维米尔妻子看到画作之后将葛丽叶赶出家门就可窥见一斑。

再者说,纵使葛丽叶有冲破世俗之见的勇气,维米尔却未必能。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葛丽叶与老女仆从市场买肉回来,看到隔壁邻居一家破产,被搬得一无所有,暗示了破产的可怕。而维米尔住在岳母家,虽说会画画,但卖画却全靠岳母。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屠夫说这次又记账上吗?其实说明维米尔家并不如表面上看的那么富裕,而是有负债的。另外他画画所用的颜料价格并不便宜,因此可以说只有厚实的经济才能支撑维米尔继续进行艺术创作。

在与葛丽叶的相处中,有时候我真的分不清维米尔到底是爱画、爱自己还是爱葛丽叶多一些,他在最后刺破葛丽叶的耳垂为她戴上珍珠耳环之后,也没能给到葛丽叶期待的一个吻。此时,也许是他害怕疑神疑鬼的妻子,也许是怯懦,也许是爱画多过于葛丽叶,总之这一切都暗示了维米尔不可能放弃现有的一切与葛丽叶在一起。

而正是这种爱而不得,点到即止,让两人的感情停留在恰到好处的位置,永远留下了一个“未完成”,也因此让这段感情显得刻骨铭心。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而言,发乎情、止乎礼是他们之间最好的结局。

三、倘若真的在一起,感情未必扛得住现实消磨

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葛丽叶和维米尔两人都无比勇敢地超越世俗之见,走在了一起,那结局也未必是皆大欢喜。

前面说到,两人当前的感情是带有浓重的滤镜的。那么当两个人真的生活在一起之后,这层滤镜不免会消失。像所有坠入情网又突然在某天“清醒”过来的情侣一样,他们发现对方身上有无数的缺点。所有的童话故事结局都只在“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从不描写他们婚后的生活,因为那极有可能会一地鸡毛。

我们看维米尔的妻子,虽然生了六七个孩子,可从她的脸上依然能看出年轻时也是美丽的少女一枚。生育、经年的琐碎生活、丈夫曾经的出轨……让她变成了现在这样疑神疑鬼又令人厌恶的样子。我想维米尔对妻子不是没有任何感情的,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的。那时候也许她的不懂艺术在他眼里看来也是别样的蠢萌。只不过,感情最初的激情甜蜜期过去,双方又没能好好经营的话,就变得苦不堪言。

同理,放到葛丽叶身上,难道我们能保证不会如此吗?当那层美丽的滤镜退去,当她也在生活的压力下年老色衰,维米尔还能视她如珍珠般珍贵吗?那么葛丽叶对维米尔呢,也是同样的。曾经他对艺术的专注,他的不屈服于权贵,在她眼里都是那么迷人可贵,但是当生活所有的重担都压在自己身上之后,看着这个十指不沾阳春水、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丈夫,会不会心生抱怨,看到他与年轻美丽的模特在画室单独相处,会不会心生猜忌?

总之,倘若两人真的在一起,难保葛丽叶不会成为下一个“前妻”。正如张爱玲所言,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因此,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所描绘的感情能如此打动人心,并不在于它有多热烈热闹,而在于它的克制隐忍和恰到好处。有些感情,注定没有结局是最好的结局。而它们最迷人的地方,也在于点到即止,一如画中少女的欲言又止。

86
  • 原创|发布:2020-01-20 11:36:35    更新:2020-01-20 11:36:35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
+ 1已赞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