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詞典/一蹴而成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成語一蹴而成注音為| ㄘㄨˋ ㄦˊ ㄔㄥˊ、拼音為yī cù ér chéng、含義為比喻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成功。同“一蹴而就”。下面是更多一蹴而成出處、舉例等内容。

成語解釋

【名稱】:一蹴而成

【拼音】:yī cù ér chéng

【注音】:| ㄘㄨˋ ㄦˊ ㄔㄥˊ

【釋義】:比喻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成功。同“一蹴而就”。

【出處】:鄒韜奮《什麼事不可能》:“賴奧維一九○三年的飛機也還不是一蹴而成的。”

【例子】:

【序號】:5674

【Emoji符號】:1️⃣2️⃣🔞
Emoji: 1️⃣, Code: 0031 FE0F 20E3 Emoji: 2️⃣, Code: 0032 FE0F 20E3 Emoji: 🔞, Code: 1F51E


【宋體】:

一蹴而成 (宋體矢量字庫)

【楷體】:

一蹴而成 (楷體矢量字庫)

補充資訊


首字母索引

ㄚ(A) ㄅ(B) ㄘ(C) ㄉ(D)
ㄜ(E) ㄈ(F) ㄍ(G) ㄏ(H)
ㄐ(J) ㄎ(K) ㄌ(L) ㄇ(M)
ㄋ(N) ㄛ(O) ㄆ(P) ㄑ(Q)
ㄖ(R) ㄙ(S) ㄊ(T) ㄨ(W)
ㄒ(X) 一(Y) ㄗ(Z)

成語詞典提供兩種查詢方式,可按首字注音索引查詢成語,也可按首字拼音索引查詢成語,包含三萬多個成語、324條成語典故、200多則成語故事,上百個成语典故及相关历史人物故事,内容豐富、查詢方便,非常感謝您的使用!


關于“成語詞典/一蹴而成”的用戶留言:

新增留言

--61.223.38.188 (IP 位置 | 誰是 | 貢獻) 2017年10月15日 (日) 14:40 (CST)

留言:「一蹴可幾(ㄐㄧ)」常被出為錯別字試題,到底可否寫成「一蹴可及(ㄐㄧˊ)」或「一蹴可即(ㄐㄧˊ)」?

    「一蹴可幾」見於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天下事非一蹴可幾者。」亦作「一蹴而幾」見於 蔡元培〈怎樣才配稱做現代學生〉:「體力的增進,並非一蹴而幾。」皆是清朝時才成詞的。它最早的形式,見於宋•蘇洵〈上田樞密書〉:「天下之學者,孰不欲一蹴而造聖人之域。」及 南宋•朱熹〈天理人欲論〉:「以事言,则須事事去人欲,存天理,非一蹴即幾,一下即成。」「一蹴而造」是「一蹴而至」,即一舉腳就到達。「一蹴而至」見於 宋•張載《李慎同治九年本張子全書序》:始知聖人之道如日用飲食之不可一日或離,而從事之久,則趣益深,理益明,又不容以一蹴而至也。」(亦作「一蹴可就/一蹴可成/一蹴可得/一蹴可到/一蹴可至」、「一蹴而就/一蹴而成/一蹴而得/一蹴而造/一蹴而至」、「一蹴可就/一蹴可成/一蹴可得/一蹴可到/一蹴可至」。所以「一蹴可幾」寫成「一蹴可及」或「一蹴可即」,除音調不同外,意義上並無不妥:

1「幾」當動詞,指“近;所距不遠”之意,如《禮記•樂記》:「知樂則幾於禮矣。」又指“及;至”如「一蹴可幾/一蹴即幾」、又《易•小畜》:「月幾望,君子征凶。」 2「及」本義《說文許箸》作「逮」解,乃從後及前人之意,即追及;敢上,如「力所能及/追駟不及」。引申為至、到達,如「鞭長莫及/觸目所及/遙不可及」。 3「至」當動詞,指到達、來到。如「紛來遝至/接踵而至/蜂擁而至/一蹴而至/一蹴可至」。 4「就」指從事,如「就業/棄文就武」。也指成功;完成,如「造就人才/功成名就」。又指趨近;靠近,如「避重就輕/就近照顧/一蹴而就」。 5「即」本義指人就近而食,引申為靠近;接近,如「不即不離/可望不可即」。

「一蹴而造」見於 宋•蘇洵〈上田樞密書〉:「天下之學者,孰不欲一蹴而造聖人之域。」 「一蹴而就」見於 清•吳趼人《痛史•敘》:「從前所受,皆為大略,一蹴而就於繁賾,毋乃不可!」 「一蹴而至」見於 宋•張載《李慎同治九年本張子全書序》:始知聖人之道如日用飲食之不可一日或離,而從事之久,則趣益深,理益明,又不容以一蹴而至也。」 「一蹴可至」見於 明•呂坤《呻吟語•聖賢》:「不知聖人豈有一蹴可至之理?希聖人豈有一朝逕頓之術?只有有志而廢於半途,未有無志而能行跬步者。 「一蹴可至」見於 清•陳忱《後水滸傳•第三十九回》:「雖是百尺竿頭,已登一級;若奮勇前驅,當一蹴可至。」 「一蹴可到」見於 清初•張勻《玉嬌梨•第三回》:「回去與寄居固好,但二處皆道路遙遠,非一蹴可到。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