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 《喜樂少年》

文章分類

kjy01_20240519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5.19
長沙灣天主教小學
學習巧固球「君子」精神
(本報專題)長沙灣天主教小學巧固球隊隊員於星期三放學後,在操場上進行兩小時的訓練。學生每星期在操場上揮灑汗水,但從不覺疲憊或抱怨。究竟巧固球有何吸引之處?   喜歡參與不同球類運動的五年級學生盧冠霖表示,巧固球的規則及玩法與其他球類運動不同,「即使每次做相同的訓練都不會悶,因為巧固球真的很好玩!」   巧固球(Tchoukball)於1970年代由瑞士人赫爾曼布蘭德(Hermann Brandt)發明,主要的運動器材包括巧固球及反彈網。比賽中,球員分為進攻方和防守方。當手持巧固球的進攻方射球至反彈網,而球反彈出禁區並落於場內,且沒有被防守方接著,進攻方便可得分。但當防守方一接到球,他們便會立刻轉變為進攻方,比賽形勢瞬息萬變, 每一刻都十分緊張刺激。   長沙灣天主教小學於三年前開始在學校推廣巧固球,三年級學生李梓鋒提到他於去年被老師邀請加入巧固球隊。他形容這項運動講究運動員的速度、力量及反應能力,而在這三樣特質中,他認為自己的速度夠快,所以在比賽時更容易接到進攻方的球,故他也較喜歡擔任防守的工作。   互相鼓勵 一起進步   巧固球主張沒有身體接觸,球員在比賽途中不能搶對手的球,亦不可以阻礙對方的傳球及射球,負責巧固球隊的魏曉瑩老師說,所以巧固球擁有「君子球」、「教育球」之稱譽。她說,學生在運動時也學習到君子精神,懂得禮讓及尊重對手。   「雖然巧固球沒有身體碰撞,但都十分激烈!」四年級學生曾君雄說。在星期三的訓練中,君雄與隊友進行傳球、射球的訓練,之後他們再分組進行比賽。雖然隊友偶有犯錯,但老師都會提醒其他隊員以鼓勵的語氣與隊友溝通。君雄說,隊友間的互相鼓勵,促使他們一同進步。   發掘學生不同面向   魏老師在大學時期開始接觸巧固球,她也是香港女子巧固球隊隊員。她表示雖然巧固球在香港發展已有大約20年,但大眾對這項運動都較為陌生。所以,她希望藉著把巧固球帶入學校,「讓更多人認識這項我愛的運動。」   長沙灣天主教小學把巧固球加入校本課程內,所以一至六年級的學生也會接觸到這項運動。魏老師亦提到,不同體型的學生, 都能在這項運動中找到適合的崗位。她欣賞平日在課堂上表現文靜的學生,在球場上展現出好動的一面,建立了自信。   展現學生才能   礙於疫情及時間安排,魏老師於本年2月首次率領學校巧固球隊參加比賽。她表示, 最初只是想增加學生的比賽經驗,擴闊他們的視野。但她感動於同學的參與和投入,經常主動加操訓練,風雨不改。憑著同學的努力及堅毅精神,他們在香港學界巧固球錦標賽中, 獲得季軍的殊榮。   四年級學生禢允諾憶述該場比賽時說, 最初也感到壓力及緊張。但因著隊友的同行及支持,成功挑戰對手,奪得獎項。   「我聽過一句說話:放棄簡單,但堅持很難。我不想放棄,所以會堅持參與考固球活動。」允諾說。   長沙灣天主教小學一直著重讓學生體驗不同活動,例如曾讓學生體驗劍球、舞獅及雪合戰等活動,期望幫助學生在不同領域探索自己,發掘天主賦予的塔冷通。(吳)  
kjy01_20240512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5.12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生涯規劃 幫助學生發光發熱
(本報專題)早前,一位來自西貢鹽田梓的茶粿師傅到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教導學生製作茶粿。「最初見到黑鼆鼆的茶粿,覺得會不太好吃,但當我嘗試後,才真正認識到這傳統食物!」首次接觸茶粿的學生柯穎霖說。   製作茶粿為這班學生而言是難能可貴的經驗,但更令穎霖深刻的是當師傅分享他選擇成為茶粿師傅,一方面是承傳家族的傳統手藝外,另一方面是因為他想讓全世界都認識茶粿,「我很佩服師傅堅毅的精神。」 穎霖回家後,把製作的茶粿送給媽媽享用,並附上了一張感謝卡,感謝媽媽日常對她的關愛。她也承諾要努力讀書,尋找到發展的方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區嘉敏老師介紹是次「職人茶粿說孝親」生涯規劃活動時說,在學生製作茶粿前,老師先向學生介紹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及背景。她提到學生對茶粿師傅這個職業十分好奇,「同學經常會說要成為老師、醫生、律師,但這次活動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還有很多職業選擇。」   在課堂上同學除了認識製作茶粿外,同時了解西貢鹽田梓的獨特天主教客家文化,明白昔日傳教士在香港的工作,特別是聖言會聖福若瑟神父如何與當地居民接觸及一同生活,以言以行把天主教信仰傳給香港市民。   體驗不同活動 作好生涯規劃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一直著重學生的生涯規劃,鼓勵學生認識自我、訂立目標,作未來人生規劃。除了是次茶粿活動,王綺琪老師表示,學校亦提供不同的參觀、講座及體驗活動,讓學生透過親身體驗,認識不同的職業,感受到生活的意義,並藉著職人的分享,學習到堅毅、勇氣、責任感等價值觀。王老師舉例,學校早前曾帶領學生到港鐵公司、騎術學校、食品公司等參觀,學生從中了解到不同機構的運作,再反思活動中學習所得。   學校亦曾邀請魔術師、配音員、急救員等到校,與學生介紹他們的職業及所需要的品格優勢;也邀請了傳教士分享他們的傳教工作、使命及經驗等。老師在本年4 月,帶學生及家長到九龍灣聖若瑟堂參與聖召活動,聆聽夏志誠輔理主教、教區修生及方濟會修士,分享他們回應聖召的經歷,增加學生對修道聖召的了解。   此外,學校最近也為六年級學生舉行大型的體驗活動,讓學生模擬升中、升讀大學及就業等過程,當中學生需各自作出人生選擇,例如有學生在模擬活動中,選擇中學畢業後便立即就業,有學生則決定繼續升學。吳芷欣主任表示,學生對此活動反應熱烈,這讓學生明白人生中需要作出不同的抉擇,鼓勵他們作好準備及規劃。   效發聖人 發揮塔冷通   學校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 為每級學生安排不同的生涯規劃活動,期望學生在六年的小學生涯中,更認識自己。高翠萍校長補充,以上的生涯規劃活動,除了加深學生對不同職業的認識, 也從體驗活動中認識自己的長處,「將學習放在日常生活中, 而不只是停留在書本知識上。」   「所有的孩子都是父母和家人喜樂的泉源;為整個人類大家庭和教會而言,也是如此。」教宗方濟各在首屆世界兒童節文告說。   學校一直關愛學生的成長,期望學生快樂成長。為慶祝聖多明我沙維豪封聖70周年紀念,學校特別於4月份恭迎聖人的聖髑到校,讓師生能一同認識聖人的行實,期望同學效法他成聖的心火: 1. 喜樂地善盡學生的本份; 2. 影響身邊的同學向善; 3. 跟耶穌、聖母做朋友。   學生在課堂上,到祈禱室欣賞有關聖人生平的影片,並祈求聖人的代禱,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寧死不犯錯」的沙維豪精神。學生鄭逸芯及馮頌然學習到聖人對天主及人的愛,立志效發聖人,發揮天主給予的塔冷通,於社會上發光發熱。(吳)  
kjy01_20240505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5.05
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 (幼稚園組)
教育研討日
(本報專題)你認識靜觀嗎?近年不少學校都會推行靜觀活動,幫助學生在忙碌的生活中,學會靜下來觀察自己情緒,關注學生的身心靈健康。   根據靜觀減壓課程創始人卡巴金博士,靜觀是指有意識地、不加批判地、留心當下此刻而升起的覺察力,藉此來瞭解自己,培育智慧與慈愛。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早前舉行教育研討日, 主題為「靜觀校園多面睇」。   當天,17間教區幼稚園的教師及校長,齊集在高主教書院幼稚園參與活動,陳紫雯總校監、陳德雄神父、古穗生修女、黃敏兒校董、李蘇珊校董出席。   推行靜觀活動 關注學生、教師心靈健康   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學與教小組代表張敏兒校長提到活動目的時指出,幼稚園教師在工作上常遇到不少的挑戰,再加上早年疫情的衝擊,眾人也少不免感到壓力。而近年小學及中學盛行將靜觀帶入校園,但幼教界卻較少推行有關活動,所以希望藉此活動,探究在幼稚園推行靜觀活動的可能性。   張校長表示,他們最初只是希望教區幼稚園老師能對靜觀有初步認識,並透過靜觀體驗,從中覺察其個人內在需要,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調適情緒及照顧自己和學生的身心健康。但上學年(2022-2023年度)研討日後,教師對活動好評如潮,亦主動提出欲進一步了解在幼稚園推行靜觀活動之方法,所以他們本年再度以靜觀作為研討日的主題。   講者分享推行靜觀活動經驗   教育研討日分為兩部分,上午部分邀請教育大同社企導師— 清悅老師、馮美璇及關月婷作為主講嘉賓。她們帶領參與者分享在校園內與幼兒一同進行靜觀活動的點子, 並同時提醒教師要多覺察個人內在需要,從而調適情緒、照顧自己及學生的身心靈健康。他們亦在活動中提到進行兒童靜觀活動時的注意事項,提醒教師的角色是在於鼓勵學生參與及嘗試,並從中找出自己的喜好。   而活動的下午部分則邀請了柴灣角天主教小學張曉藍主任分享在學校推行靜觀活動之經驗。她分享了學校的靜觀課程及校園環境,讓老師吸收更具體的例子,為幼兒設計適切的校本靜觀活動,將靜觀及天主教教育理念結合,建立校園靜觀文化。   教師分享活動得著   活動總結時,陳紫雯總校監以「靜」一字勉勵參加者需要於工作和生活上取得平衡,有健康的身心靈及天主的帶領,才能在教育道路上繼續前行。   教師參與活動後,認為在天主教學校引入靜觀元素能幫助學生建立與天主的親密關係。他們認同透過靜觀,學生能夠培養專注力、學會平靜自己的心情、接納每一個人的獨特性,並有助於他們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時,能保持冷靜及平和的態度。   他們又提到在靜觀練習中, 學生能減少雜念的干擾,更能仔細地感受身邊的事物,深入地體驗與天主的連結,拉近與主的距離,將天主教的價值觀融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以正面和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和挑戰,並在行為和舉止中展現出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   教師分享時也表示,體驗靜觀和呼吸練習及聆聽講者的分享和真實事例,能夠幫助他們將靜觀活動應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同時亦能學習放鬆自己,覺察自己的身體與環境的關係,對個人而言亦有所得著。學校在未來也會逐步在課堂引入靜觀活動,讓幼兒一試「靜」帶來的好處。   (文: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
kjy01_20240428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4.28
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
惜福慈善義賣嘉年華
(本報專題)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在4月13日家長日,舉行「惜福慈善義賣嘉年華」,由六年級學生擺設攤位,售賣同學早前捐贈的物品、手工創作,及主持遊戲攤位,所得款項將捐贈予不同的慈善機構。學生黃靖喬當天與同學主持遊戲攤位,吸引不少學生及家長參與,「我們在六年級、升中前能參加這次活動,十分有意義。」靖喬說。   雖然嘉年華於4月舉行,但六年級學生早於去年12月,已開始呼籲同學捐贈可循環再用的的物品,並設計遊戲攤位及製作手工作品。學生亦要上網蒐集資料,瀏覽不同慈善機構的網頁,再草擬計劃書向同學匯報,投票選出捐贈的慈善機構。學生成栢浠提到在過程中,他學習到如何與同學團結合作。   黃靖喬及林穎言就讀的班別在蒐集資料後,選擇了香港愛護動物協會作為他們捐贈的機構,幫助有需要的動物。他們在攤位設計中,放置有關於該機構的資料外,還在遊戲的設計中加入動物元素,期望引起參加者關注動物這課題。   除了設計攤位遊戲,學生黃一焉、陳瑋浩的班別也自製了遊戲獎品,送給同學。一焉提到在準備攤位時也遇到不少困難,例如部分同學因為參與了交流團而不在香港,幸得在校的同學齊心合力,才能成功準備遊戲攤位。瑋浩補充,期望透過遊戲,教導同學分辨「需要」及「想要」,傳遞理財信息。   善用才能 幫助他人   學生蔡誠在當天活動中擔任司儀,並在開幕禮中向其他級別的同學及家長介紹攤位,邀請各人積極參與活動。蔡誠亦購買了兩塊由同學自製的擴香石,把其中一塊送給家人,在做善事的同時,也向家人傳遞愛。   在DIY攤位中,學生售賣由他們自製的滴膠杯墊、擴香石、蠟燭和髮夾等。其中, 學生徐靖兒提到最初在製作滴膠杯墊時連番失敗,但她與同學沒有放棄,反而努力地從網上找尋資料,最終成功製作出杯墊。學生馮梓殷高興見到不少同學購買他們製作的DIY 作品,學生鄭梓玥、李鎧澄對於活動讓她們透過自己的能力吸引別人捐款,幫助有需要的人而感到高興。   善用資源 進行服務   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早年參加「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與「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合辦的「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 在課程中加入理財概念,期望提升學生的理財素養,培養精明、自制、誠信、勤奮及負責任的品德。丘敏芝副校長表示,學校在課程中也有相關的課題,教授學生理財概念,「惜福慈善義賣嘉年華」也是校本課程活動之一。   協助義賣活動的學生林思言的媽媽提到,活動舉行前,家長義工與學生一起把收集到的物件作分類、定價,學生從中學習到如何更有效分配物資,幫助籌款。學生陳梓浩的媽媽也稱,她與梓浩捐出家中多餘的物資,從中教導小朋友不要浪費,又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活動十分有意義。   本年是學校第三年舉行「惜福慈善義賣嘉年華」,社工崔錦欣提到第一年舉辦活動時,主要是售賣物品,至第二及第三年加入遊戲攤位及DIY攤位的元素,讓學生有更多展現才能的機會。社工徐希彤指出,在活動中見到學生互相合作,主動溝通,遇到問題時也會主動解決。黃嘉燕老師補充,學生在整個活動中,要拍攝宣傳短片、設計海報等, 每位學生在過程中負責不同崗位,學生慷慨付出,並增進了自信心。   校長陳善科樂見學生在過程中,學習與人溝通及解難的技巧,並表示整個活動是知識、技能、態度綜合的學習機會。他又提到是次活動配合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教導學生作為大地的管家,應如何善用天主賜予的塔冷通,並學會善用及管理資源,為有需要的人和事服務。(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