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瘻管是什麼?一次了解耳前瘻管症狀、治療以及如何預防 - 康健知識庫

什麼是耳前瘻管?

「耳前瘻管」又稱為「耳前竇」,是一種先天性發育異常,透過顯性遺傳給後代,只要父母有這樣的狀況,就很容易在子女身上出現。「耳前瘻管」會在耳朵前方出現一個很微小的洞,這小洞是皮膚上的開口,裡面的路徑九彎十八拐,這是發育初期就出現的異常,醫師也很難完全確知其中的狀況。世界各地的發生率不一致,台灣的發生率約在1.6~2.5%。耳前瘻管有上皮細胞,具備皮脂腺的功能,如同正常皮膚會出現皮屑與分泌皮脂的狀況。耳前瘻管中出現皮膚碎屑與異味都是正常情況,患者不需要過度的擔心,平日避免不必要的摳挖引起感染,維持耳前瘻管的表面清潔,它可以與患者平安共處一輩子。

耳前瘻管需要注意避免發炎感染,如果出現紅腫熱痛的狀況,需就醫進一步檢查。只是耳前瘻管一旦發炎過,醫生通常會建議動手術切除,因為內部通道錯綜複雜,發炎容易復發,病情會隨之更嚴重。

治療上耳前瘻管需積極治療,避免造成皮膚膿瘍、顏面蜂窩性組織炎和外耳(耳廓)中軟骨發炎,病情嚴重會導致外耳變形。 

  • 圖片來源 : wikipedia,作者:Smooth_O

耳前瘻管症狀

耳前瘻管一般沒有症狀,但因為瘻管內具有皮膚組織中的上皮細胞,上皮細胞具有皮脂分泌的功能,所以平常會產生油脂分泌物,上皮細胞老化死去時也會有皮屑脫落,都是正常現象。
耳前瘻管內部如果發生阻塞或細菌感染會出現發炎情況,患者會感覺瘻管處出現紅、腫、熱、痛的感覺,分泌物顏色可能改變,並伴隨惡臭味,嚴重的感染會併發皮膚膿瘍(出現大量的膿液蓄積在皮膚中),此時務必就醫檢查。

耳前瘻管治療

耳前瘻管發炎,因為多是感染所引起,搭配抗生素進行藥物治療,即可對症治療;當形成皮膚膿瘍時,則要先將膿瘍切開引流,等到發炎緩解後,再安排時間進行耳前瘻管切除手術。

耳前瘻管照護重點

耳前瘻管有發炎的病史,醫師會建議使用手術切除,因耳前瘻管發炎後復發率極高,且手術難度會隨著復發次數而逐漸上升,不少醫師會在第一次發炎後就建議患者切除。

耳前瘻管進展

耳前瘻管常見的問題是遭遇細菌感染,會產生局部紅、腫、熱、痛等症狀,原因是反覆擠壓導致瘻管內部發生阻塞與細菌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是皮膚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此時如果沒有積極治療,就有可能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甚至形成皮膚膿瘍,更嚴重者甚至會演變成外耳(耳廓)的軟骨炎而造成耳廓變形。

耳前瘻管併發症

  1. 耳廓軟骨炎:患者外耳(耳廓)會出現包括紅、腫、發熱、疼痛或流膿等症狀,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耳廓變形。
  2. 蜂窩組織炎:患部若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也會出現發燒、畏寒、全身倦怠、淋巴腺腫、頭痛或關節痛等症狀。這表示細菌已經侵入血液而循環全身,嚴重時會引發敗血症,有死亡危險。

耳前瘻管常見致病原因

耳前瘻管的成因跟一開始胚胎的發育有關,在形成外耳(耳廓)時,部分組織本該融合成一個完整的組織,但沒有正常融合生成耳前瘻管。雖然在皮膚上的表現僅是一個小孔洞,但內部構造就像複雜的迷宮般,向下延伸的深度與方向都不一定,一旦發生發炎,處理難度就會增高,醫師為了避免日後再次發炎,多會建議動手術切除耳前瘻管。

耳前瘻管好發族群

  • 父母一方具有耳前瘻管

耳前瘻管預防重點

耳前瘻管只要沒有出現發炎或其他不正常的狀況,可以跟患者和平共處一生。有分泌物時,建議使用乾淨的生理食鹽輕微擦拭,保持乾淨即可,切勿過度刺激它,挖它或擠它容易導致感染。

耳前瘻管診斷方式

耳鼻喉科醫師透過外觀檢查可見在外耳(耳廓)有一小孔,發炎時會出現局部紅、腫、熱、痛的情況,嚴重時會在皮膚上形成膿瘍,醫師只要觀察就可確診。

耳前瘻管就醫提醒

初期就醫階段,病人和家屬應該知道:

  • 對於病人的症狀,醫師認為的診斷是?
  • 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嗎?
  • 耳前瘻管是怎麼得到的?
  • 治療方法有哪些可選擇?不治療會怎麼樣?
  • 生活需要注意哪些事情?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 何時要複診或進一步檢查?

 

已經確診耳前瘻管,照顧者應該知道:

  • 有哪些症狀平常要注意?
  • 下一次複診或追蹤是什麼時候?

疾病發生部位

耳朵(主要在外耳)

請注意,並沒有任何一種或一組方法適用於所有病人,一般表格內建議的治療方法並非絕對不變, 請您務必與醫師充分討論。

康健文章

常見問題

回到頂端